简介:本文首先对清朝于雍正二年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后,在明朝的基础上,重新在青海、甘肃藏区设置的土司制的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其特点和流变进行探索。其次,将甘青藏区划分为七个大的区域,即河北西宁府所辖地区(包括附郭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等)、西宁办事大臣所辖玉树地区、河南贵德、循化厅所辖地区、青海湖地区、凉州平番县(庄浪卫)地区、大夏河以拉卜楞寺为中心地区及洮河流域以卓尼杨土司为中心的地区,较为详确地列出清代甘青藏区藏族的分布、人口及经济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甘青藏区的社会组织,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居于城镇、营沉或附近,主要从事农业和半农半牧生产的藏族社会组织;居地离城镇、营沉较远,以游牧为生的藏族社会组织,以及以大寺院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藏族社会组织。
简介:4月15日,《宁夏通志·社会卷》篇目审定会召开。主编张万寿,副主编宋志斌、刘天明、范宗兴,责任编辑张明鹏、霍丽娜和《宁夏通志·社会卷》的大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范宗兴讲解了地方志编纂的基础知识。刘天明强调说:在撰稿时一定要坚持“横排竖写,述而不作”的志书体例和章法,
简介:安史之乱后,唐朝幽州卢龙节度使所代表的地方利益集团对房山石经等佛教事业大力支持。在这一过程中,"-:kl地的官僚、文士、僧人和民众达成协作。无论是汉人节度使还是已经胡化的节度使,都借助佛教活动来营造祥和的社会氛围,扩大和夯实统治根基。从佛教题名可以看出卢龙节度使的兼官和官衔之升迁过程。这是中央政府与幽州镇的统治关系的象征。在卢龙镇,支郡长官掌握行政、军事和监察权,又与节度使或牙兵有“裙带”关系。支州的兵马对当地权力变动影响很大。支郡官员也常常参加刻经活动,或者与牙兵一起为节度使造经。这是强化内部政治结构、凝聚幽州军事集团的重要手段。在唐后期,幽州当地优越的经济条件为精深佛学研究的延续和佛教事业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尽管唐后期的卢龙镇带有明显的胡化特征,但当地强势的佛教文化仍然影响到各阶层、各族群。汉文化因子仍然在当地宗教活动和政治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