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3D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使电影的视听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极大丰富了观影者的感官体验,电影的娱乐产品属性被进一步放大。但是,3D技术的引入不仅具有单纯的娱乐效果,在艺术上的贡献也不容低估。3D电影不应该只是强调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酷炫感受,更应该注重艺术价值的实现。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实现娱乐性与艺术性双重建构的有效途径。

  • 标签: 3D电影 娱乐性 艺术性
  • 简介:影片《匆匆那年》片名中的“那年”,是近些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中一个时常被使用的语式,明确地将影片的类型——“青春怀旧片”刻入片名,在已经培育出的观众中唤起感应与认同。80后怀旧,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电影创作中体现突出。张一白导演作品《匆匆那年》为此种倾向的最新表达,在现实与怀旧的双重时间中,充分体现出80后怀旧的种种征候。不过影片没有表现出为这种青春怀旧电影增添新的质素的能力,而是时常落入既有套路,穷尽了此种类型的潜力。

  • 标签: 80后 怀旧 影片 青春 时间 中国电影市场
  • 简介:"新舞蹈艺术"的奠基人吴晓邦于1939年创作的三幕舞剧《罂粟花》,叩开了新中国舞剧的大门。几十年来,中国舞剧的阐述方式和表现题材得到了极大地丰富。然而,同时表现王莘、曹火星、施光南三位艺术家斗争生活、情感经历与创作热情的舞剧,却并不多见。近日,天津歌舞剧院推出的原创当代舞剧《人民音乐家》在天津大礼堂首演亮相。坚定文化自信,就要用文艺作品振奋民族精神,

  • 标签: 人民音乐家 舞剧 诗性叙述 当代 编舞 创作热情
  • 简介:在对文化遗产、历史古迹的更新改造中,新与旧如何避免发生冲突,如何达到平衡,如何相互彰显,既需要艺术家的创造力,也取决于决策者的眼光.丹尼尔布伦的《双重舞台》不仅在艺术上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而且回顾围绕它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也会获得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 标签: 当代法国公共艺术 重建 复兴
  • 简介:萧山细十番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萧山这一古老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笔者取萧山细十番为研究对象,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获得一手资料。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和案头文献梳理,对萧山细十番历史流变、生态现状、本体构成、存在问题和保护策略做出了符合实际的思考和探索。

  • 标签: 萧山细十番 田野调查 非遗保护
  • 简介:双重性体验”是我国著名戏曲导演艺术家阿甲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戏曲演员既要体验人情物理的生活真实,又要体验程式歌舞的审美真实,将歌舞和生活相结合,达到以歌舞演故事的目的,实现程式意象之美的艺术效果。这给话剧影视形体教学中形神互动的观念以最贴切、生动的启示。无论从表演艺术规律,还是从美学价值与品质上理解,戏曲程式歌舞训练中的一些原则要求都可以直接运用到话剧影视表演的形体训练中去。后者应从前者中汲取精华,丰富形体表现的内涵。

  • 标签: 双重体验 戏曲表演 借鉴 形神遇合
  • 简介:内蒙古黄河沿岸生活着一个特殊的蒙古族群体——杭哈蒙古族,从族源看,他们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后裔。1949年以后,政府以黄河为界通过行政区划把他们归为巴彦淖尔盟。这一族群和乌拉特蒙古族近百年来共同居住在一个行政区域,他们的生活、民俗、乃日仪式、民歌等互相借鉴、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杭哈风格。本文谈到的双重文化认同,是从人类学视角去看待杭哈蒙古族的历史与当下,将这个群体搁置在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中去梳理他们的历史记忆与行政区划,从而去关注和阐释当地民歌的界定、民歌手的身份表述和他们在音乐生活中的文化建构。

  • 标签: 蒙古族 杭哈民歌 部落传统 行政区划 身份表述 文化建构
  • 简介:20世纪80年代末先锋小说思潮趋于式微,其根本性原因,我以为并不在先锋作家本身,而在于“大众文化”的悄然崛起及与主流意识形态“共谋”,完成了80年代小说“宏大叙事”向明清小说市井言情的回归。90年代初的“新写实小说”以其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题材、鲜活好看的故事、世俗大众的叙事视角以及平和质朴的创作态度,与普通读者的世俗化阅读心理相遇合,

  • 标签: 长篇小说 创作思想 艺术手法 知识分子 20世纪80年代末 私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