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心理应激是个体对外界威胁、挑战经认识、评价后所产生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适当的应激能增强个体对外界有害因素的身心适应性,然而应激负荷过大或应激时间过长,则会导致个体处于身心亚健康状态。警察的职业特殊性使其长期暴露在高风险、高强度、高应激等状态中,成为慢性心理应激的高危群体,并因此导致诸多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损伤。我国警察职业心理健康现状严峻程度已然令人堪忧,因此,通过分析警察心理应激、应激源、应激中介机制、应激系统模型等,从综合干预的视角提出警察"生理—心理—社会"三级评估与干预策略。
简介:死磕派律师是"北海案"和"小河案"中因"死磕"法院后,活跃起来的一批律师。死磕派律师将法院作为对抗的对象,把法条作为较真的目标,以"苦肉计"、网络直播、举报投诉和行为艺术为常用手段,将"个案正义"作为终极追求。虽然"死磕"有助于促使司法自律,但"死磕"的做法背离了司法制度的理性设计,极端化了法条主义,并大幅拉高了诉讼成本,事实上是在以"较真"程序的方式,追求有利的实体结果;同时,外部化了诉讼成本,造成了更大范围的非正义。中国司法面对"死磕",需要在反思原有的常见方案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应对元素,并根据案件具体情形,对所有方案进行有效整合,以有效处置"死磕"行为。
简介:无直接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其特殊规律,一般经历起因小——基层反应迟钝——事态升级扩大——基层无法控制——惊动上级——迅速处置——事态平息这样的过程。和一般群体性事件相比,此类事件具有聚集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破坏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从G省N市“6.13”群体性事件的生成过程、扩散机理和处理来看,如果在事件处理中研判不足、方法不当,很容易由一起简单的事件迅速演变升级成大规模的恶劣的群体性事件。对这种短期内迅速聚集的无直接利益诉求的群体性事件,应当注重把握其发展演变的特殊规律,加强事前防范、事中果断处理和事后快速恢复,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化解,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
简介:2015年6月28日至29日,浙江警察学院主办了引智项目2015“当前国际恐怖犯罪态势及应对策略”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和意大利的四位反恐专家对恐怖主义与国际有组织及跨国犯罪、腐败、宗教极端主义、非法贸易、毒品走私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反恐应有具有针对性的着力点和有效措施,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尤其必要;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区分局朱怀宏局长介绍了该局防控暴恐活动的做法和经验;省综治办专职副主任谢小云强调,应运用社会治理的理念和做法推进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亚洲犯罪学会会长刘建宏认为,东方经验与西方理论应相互借鉴,彼此促进。研讨会在犯罪学理论研究方面实现了东方经验与西方理论的交流与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