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5 个结果
  • 简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9条以规范逮捕、拘禁等强制措施为立足点,全面规定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保障权,包括不受任意逮捕或拘禁权,知悉权,及时审判或保释权,提起诉讼权和获得赔偿权等。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下简称《修正案》)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在人权保障理念的指引下,重点修缮了逮捕、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强化了强制措施制度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但是,较之《公约》第9条,我国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权的保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继续借鉴和吸收《公约》关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强制措施制度,为维护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权提供坚固屏障。

  • 标签: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人身自由权 强制措施
  • 简介:针对目前理论界关于我国是确立人格权制度还是人身权制度的争议及“人格权、人身权”法律史基础理论研究的缺乏,结合当今中国民法和侵权法的立法现实,确认中国采取“人身权立法模式”,反思人格权从人身权制度独立出来后的若干理论问题,并且从“人格权、人身权”的区别和联系关系中,探讨应当重构人身权及人身损害赔偿的权利体系以及对人身关系调整对象的学术价值。

  • 标签: 人格权 人身权 权利体系 学术价值
  • 简介:打击错误在性质上属于想象竞合犯范畴,而因果历程错误则是因果关系理论之适用问题,因此,若将打击错误置于竟合论或刑罚论部分,则因果历程错误应被置于犯罪论之因果关系(客观构成要件)中加以阐释,故构成要件错误并非绝对必要之概念与理论。其实,即使坚持传统的构成要件错误理论,将客体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历程错误“捆绑”在一起而置于同一位阶,也应在排列顺序上有所考究。毕竟,“打击错误-客体错误-因果历程错误”之排列顺序与定罪经由客观到主观的逻辑顺序相吻合,而这对于以事实错误来统帅客体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历程错误的我国刑法理论同样适用。

  • 标签: 错误 构成要件错误 客体错误 因果历程错误
  • 简介:群体性事件多发本身是社会风险凸显的一种表现形式。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来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是提高风险意识,培植正确认知;摈弃传统应对模式,注重矛盾化解;提升治理能力,凸显"合力"效应;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治理责任;加强预警机制建设,彰显媒介消解力。

  • 标签: 风险社会理论 群体性事件 治理路径
  • 简介:如果我们要解决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必须将理论联系于实践并加以分析。马克思产权理论中有关产权问题的阐述,对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产权理论理论背景和主要内容,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才能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从而妥善解决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产权理论 集体林权改革 分析
  • 简介:在新时期研究生培养机制战略调整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内容、教学方式、载体等方面面临现实困境。本文提出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下,以提高研究生德育素质,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为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等创新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交叉性和实效性,推动研究生德育教育和大学精神培育。

  • 标签: 研究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
  • 简介: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重要课题。我国在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期,以“十八大”报告的形式重点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课题,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结合十八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建设生态的方针政策,系统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脉络,基本条件和路径等。本文梳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方面阐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建设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 理论
  • 简介:当前高校中存在着学生干部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降低甚至缺失的现象,应高度重视这一现象,探索其根源,寻求可行对策。根据工作实践,提出措施,以期恢复和激发毕业班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 标签: 学生干部 毕业班 需求 积极性 激励体系
  • 简介:首先从诉讼管辖基础理论之角度对民事诉讼管辖和海事诉讼管辖的划分标准进行了评述,认为远期运费协议纠纷由海事法院管辖具备理论上的合理性;其次从比较法之角度考察了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法中对远期运费协议纠纷是否属于海事请求的认识,提出明确中国海事法院对远期运费协议等航运金融衍生品纠纷的管辖权具有现实必要性。

  • 标签: 远期运费协议 海事诉讼管辖 关联性 独立性 海事请求 司法保障
  • 简介: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论述.意义十分重大。芩文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其他方针政策,系统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希望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 标签: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
  • 简介:自组织理论作为研究自然界复杂性现象和事物的方法和工具,也应该适用于广义自然界下的人类社会这一复杂系统。比较可以发现,作为人类社会子系统的司法权运行系统,存在开放性、两造的非平衡性结构、证据裁判及非线性攻防特征,这与自组织的四个基本条件是吻合的,或者说司法权运行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同时,司法权运行中所必备的整体性视野、非决定论思想和不可逆理念也与自组织理论的哲学特性契合。司法民主是司法权运行系统的自组织性体现。以自组织理论分析司法权的运行,可以避免比较法、逻辑理性等法学视域的狭隘,为司法民主寻找更为客观的社会学和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根据。

  • 标签: 司法权 运行系统 自组织 司法民主
  • 简介: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以来,财政资金管理成效日益显现,但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信息非对称理论在财政监督中的应用价值,指出财政直接支付、授权支付、零余账户存在的资金风险,网络平台及软件系统与业务流程与管理制度上存在安全风险,最后针对国库集中支付运行风险的提出化解对策建议。

  • 标签: 信息非对称理论 国库集中支付 风险 化解
  • 简介:师范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实践教学有其独特功能:深化师范生对教学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完善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师范生对教师角色的认知和信心。具体可以从教学内容、考核形式等几种方式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 标签: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教学设计 考核改革
  • 简介: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重要讲话指出,“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的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揭示了祖国统一的实质和目标,两岸关系当前的状态是“一个中国”在主权和领土上统一、政治对立、人民分离,“复归统一”就是要达成主权、领土、政治一体的完全统一状态。“两岸复归统一”讲话科学地解析了祖国统一的层次,拓展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思路,具体提供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新启示。本文拟从“两岸复归统一”的概念解析出发,厘清“一个中国”的法理依据和“两岸复归统一”的现实基础,并尝试探讨“两岸复归统一”可能的实现形式。

  • 标签: 两岸 统一 国际法
  • 简介: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主要集中在对分工的形成以及分工的发展上.马克思认为,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交换和分工是相伴发生的、社会分工具有两重性.在马克思看来,分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积极的意义.金融服务外包的产生和发展是马克思分工理论在金融业的具体应用,它是社会及企业内部分工不断深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服务新模式不断产生,对金融企业形成了新的挑战.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启示我们,金融机构必须积极搭建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实现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马克思 分工理论 金融服务外包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伦理学家围绕着“正义伦理与关怀伦理”和“自我与他者”等主题展开了短暂论辩。通过梳理这些论争的背景、缘起、焦点与发展脉络,文章探讨了3个问题:如何重新定位伦理、定位自我和定位他者?指出,女性主义伦理论争的共同目的在于对现代主义的核心观点提出了根本挑战,重新形塑了其分析范畴,转变了当代思想话语中的传统范式,造成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普遍主义学说的困境。

  • 标签: 关怀伦理 自我 他者
  • 简介: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是西方国家对以暴制暴的杀夫妇女减轻或免除罪责的一种理论工具。该理论通过对暴力的周期性及后天无助感的分析,确立了以暴制暴的杀夫妇女构成正当防卫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该理论适用于民事领域的可能性,主张暴力的周期性可以成为法官认定家庭暴力存在的基本证据,从而解决家庭暴力案件证据少、认定难的问题。

  • 标签: 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 家庭暴力案件 审理 运用
  • 简介: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在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期,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脉络、基本条件和路径。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 理论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巴迪欧的事件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命题,以此揭示事件哲学的理论基础。巴迪欧认为,事件主要存在于事件场所,事件场所部分处于情境中。海德格尔追求的存在之真理及其场域是普遍的、稳定的和常规的,而与之相对立的是特殊的、不稳定的和非常规的,巴迪欧将这种非常规的多元称为事件场所。巴迪欧将集合(情境)与幂集(情境状态)之间的差异,融入对存在的理解中,并根据存在在情境与情境状态中的表现与再现的形式不同,将其分为常态、赘生物与奇点三种类型。奇点反对赘生物和常态,它可以被表现却不能被再现,它属于情境,是一种元素,而作为子集不能被再现于情境状态中。它是历史存在的本质属性,尤其是事件场所的本质属性。事件场所与情境中的奇点,即独特的多元密不可分。但不是所有的情境中都能够有事件场所,巴迪欧将情境分为自然情境、中立情境和历史情境三种类型,只有在不稳定的历史情境中,事件才有可能显现。事件由其所在的事件场所与自身共同构成,它是不可在情境中显现的元素,但又超越了情境中的运算方式,虽不能被计为一,但也不能归为零,它呈现出一种“超一”的姿态,与情境相关却超越了情境,而这一切构成了具有独特性质的事件。事件是真理的起点。真理是情境的无穷子集,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踪迹。真理是难以察觉的,它在知识里凿洞。巴迪欧借助保罗·科恩的数学概念“脱殊”,说明真理是被假设完整的脱殊忠诚程序所积极调查的那些项的再集合。真理不符合语法规则,正如事件不符合情境规则一样。他还借用科恩的“力迫”证明法,证明真理的存在。他将真理的生成绘成一幅复杂的“存在的十字架”图式,以此描述真理生成的脱殊途径。这是一幅真

  • 标签: 巴迪欧 事件哲学 理论基础 存在类型 情境类型 真理程序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