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对印度喜马拉雅中部地区的5种竹类的碳汇潜力进行了评估,这5种竹分别为:牡竹(又称印度实竹)(Dendrocalamusstrictus)龙头竹(Bambusavulgaris),孝顺竹(B.multiplex),印度筋竹(B.bambos)和紫竹(Phyllostachysnigra),并利用了一个线性回归模型评估了这5种竹类的地上生物量。在这个线性回归模型中,采用了3个独立变量:秆高、秆1m和1.5m处的周长。在鲜重和干重的基础上对地上生物量进行了估算,5个竹种中,基于鲜重基础的生物量最高的为牡竹(Dendrocalamusstrictus),为106.49t/hm2,但基于干重,紫竹(Phyllostachysnigra)生物量最高,为89.76t/hm2。基于单株茎秆,印度筋竹(B.bambos)的生物量最高,但其植株密度在喜马拉雅中部地区较低。本研究认为,5种竹类中紫竹(Pnigra)的碳汇潜力最大(44.88t/hm2)。
简介:该文研究分布在我国东喜马拉雅地区(云南和西藏)及四川的高山栎类种群间的形态变异和遗传距离.在自然条件下,这些栎类的生长形态随纬度的增加和降水的减少从高大的乔木变成矮小的灌木.该地区多样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为高山栎类提供了各种形态、生长和遗传变异的可能性.种群内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随生境条件、山地地形和主风方向的变化明显,但与水平距离关系不大.西藏地区以地势险峻和气候多变为特色,云南地区以高山峡谷为特色,二地区高山栎的种群遗传距离分别为0396和0365,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5%),但却都高于四川地区的高山栎种群遗传距离,并达到极显著水平(P<1%).环境的异质性越高,高山栎类的变异越大,种群变异和物种进化与气候、生境、地形地貌和土壤等环境的异质性密切相关.尽管东喜马拉雅地区是以大陆性季风为主气候特征,但高山栎类的叶片、直径和根系对环境异质性的适应变异与分布在地中海地区的、冬雨夏旱气候条件下的冬青栎类(Q.ilex)十分相似.不同地区的环境异质性必然导致物种进化和种群变异的差异,然而,高山栎类种群在两个截然不同气候区内的高度相似性恰恰说明了它们可能来自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或从同一个地区演化而来,所以它们才有相同的适应策略
简介:林地“一张图”是国家林地落界及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成果数据的最终体现,是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首次形成全国范围的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叠加的完整数据,为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供了准确、真实的数据依据.然而,由于多部门的管理弊端,国土资源部,也完成了全国土地“一张图”,在林地与非林地的地类边界,以及相同地块不同地类的划分标准上出现了一定数量上的不同,这为未来国家福导的不动产资产登记,以及“多规合一”发展数椐提供的规范性、统一性、准确性上设定了一定.障碍.现以龙江森工翠峦林业局为例,准确分析林地“一张图”与国土“一张图”地类差异的具体情况,为未来解决两个“一张图”的统一,提供数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