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关系黄河治理战略全局,对其进行回顾和展望,可为目前开展的黄河综合规划修编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1960-1984年,平均每年拦蓄泥沙约5亿t,其中干流水库1.0亿t(19.6%)、支流水库1.2亿t(23.5%)、灌溉引沙0.6亿t(11.8%)、淤地坝拦沙2.0亿t(39.16%)、梯田拦沙0.3亿t(5.9%);到20世纪80和90年代,这种减沙构成略有变化,总体来看,水利措施减沙比例变化不大,而水土保持措施拦沙比例有所减小;70-90年代,黄河中游年均减沙3亿t左右,目前,水利水土保持措施现状减沙约3.5亿~4.5亿t。展望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后认为: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暴雨强度较小,实测来沙量资料不能作为黄河综合规划修编中水土保持现状减沙效果计算的主要依据;由于未来黄河中游来沙量变化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组合,因此,对未来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应持慎重和偏于安全的态度,并作为今后长期认真研究的问题。

  • 标签: 水利工程 水土保持 减沙作用 回顾 黄河中游
  • 简介:为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蒲洼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用的、可操作的、简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类目指标层、项目指标层和指标变量层构成.目标层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类目指标层为社会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项目指标层为物质需求度、核心发展度、经济富强度、资源丰富度和环境容忍度,指标变量层由16个具体的指标构成.按照从低层到高层的次序,逐层计算各项指标值,最终得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的指标值.对不同年度蒲洼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分析.

  • 标签: 可持续发展 指标 经济发展 项目 社会发展能力 资源丰富
  • 简介:陂溪小流域是宁化县严重的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之一,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12.1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0.1%.该流域推行以封先行,草、灌、乔三位一体,草-牧-沼-果生态治理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为同类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典范.

  • 标签: 水土保持 小流域 治理成效与做法
  • 简介:为探索沂蒙山林区不同植被对土壤分形结构及入渗性能的改良作用机制,运用土壤分形学和水文学原理方法,研究沂蒙山林区7种植物群落下的土壤颗粒组成和入渗过程。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具有显著改善土壤颗粒结构和入渗性能的作用,其改善程度为针阔叶(赤松+麻栎)混交林依次高于阔叶林(刺槐纯林、麻栎纯林)和针叶林(赤松纯林);2)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具有石质山地典型粗骨土的结构特征,其分形维数土壤入渗速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植物群落改良土壤分形结构和入渗性能的分形学机制,是通过增加土壤粉粒黏粒等细粒物质含量而提高土壤分形维数,进而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孔隙结构,提高土壤质地均匀程度和入渗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为沂蒙山区水土保持植被类型的合理选择配置提供参考。

  • 标签: 森林水文 土壤结构 分形维数 入渗速率 沂蒙山区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后,引起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对河长管理体制改革充满了期待。福建省于2017年2月制定出台了《福建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省、市、县、乡四级设置河长办公室,走在全国前列。小流域作为一个基本的自然地理单元,对河流水系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源头一公里"的重要意义,小流域清,则江河清。本文以小流域为单元,探讨适应河长制管理体制的福建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途径对策,供各级领导决策参考。

  • 标签: 河长制 生态清洁型 小流域 福建省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永春县龙门滩四级水电站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及结果分析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同类工作提出了建议,旨在交流探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促进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实及发挥作用。

  • 标签: 水土流失 监测 龙门滩四级电站
  • 简介: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在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不断探索人工种草的技术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蓄水保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的初步成效。在介绍人工种草主要品种配置、主要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取得人工种草良好生态、经济效益的建议。

  • 标签: 水土保持 人工种草 方法 作用
  • 简介: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横跨我国地貌第1级台阶和第2级台阶,地形起伏显著,构造运动强烈,降雨集中,人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发育,侵蚀类型多样。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有:坡耕地分布广泛,侵蚀强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泥石流、滑坡量大面广,活动频繁,威胁工程公共安全;库区水土流失普遍发育,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水库水质;江河源区冻融、水力、风力侵蚀交互作用,草地退化严重,降低生态功能;石漠化过程加剧,危及土地安全,导致区域贫困;工程建设规模巨大,侵蚀产沙剧烈,成为新增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针对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提出如下治理对策:进行以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建设为主的坡耕地综合整治;重点治理泥石流和滑坡,控制沟谷蚀;建设清洁小流域,综合控制面源污染;改良牧业生产方式,保护草地,修复生态;开展石漠化综合防治,抢救性保护土壤资源;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落实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有效减轻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

  • 标签: 土壤侵蚀 治理对策 泥石流 滑坡 中国西南
  • 简介:为阐明黄土丘陵区不同草本群落生物量土壤水分的相关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定点观测,对延河流域内不同演替阶段的5种草本植被(长芒草、铁杆蒿、茭蒿、白羊草、大针茅)群落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特征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0~500cm土层内,各演替阶段草本群落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均表现为浅层(0~50cm)减少、中层(50~200cm)增加、深层(200~500cm)基本稳定的趋势;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均随着演替年限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在白羊草群落阶段(退耕演替25a左右)达到最大值;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土壤含水量整体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以0~200cm土层较高;植被群落利用土壤水分土层深度随群落演替阶段逐渐加深,表现出对环境更强的适应性.

  • 标签: 演替阶段 草本群落 生物量 土壤含水量 延河流域
  • 简介:该研究是在欧盟项目EroChiNut框架内实施的,其目的是利用不同土地利用形式、侵蚀敏感性矩阵以及土地管理和坡度研究土地管理模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首先对不同土地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对土壤流失的影响,其结果用来优化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另外采用LISEM研究耕作方向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该研究运用23种作物和10个坡度建立侵蚀敏感性矩阵,它描述的是不同土地利用和坡度的平均土壤侵蚀强度。建立的矩阵可用于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和扩大其使用范围。

  • 标签: 土壤侵蚀建模 土地管理模式分析
  • 简介:泉州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25hm2,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本文针对泉州市的实际情况,分析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目标,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分布状况,以及补充耕地资源的途径,以引导土地开发整理方向和结构,形成规模积聚效应.

  • 标签: 耕地 资源 土地开发整理
  • 简介:河口至平台公路属典型的山区线型工程,沿线91%路段属山岭重丘区,路基挖填、桥梁架设、隧道开挖以及便道修筑等,不可避免地深层扰动地表、破坏植被。此外,工程建设产生大量弃渣和异地取土,造成新的挖损地貌。若无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势必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笔者针对河口至平台公路的建设情况区域特点,探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措施,以期为广东省同类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高速公路 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 简介:水土流失是爪龙溪小流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通过对爪龙溪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即积极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动员群众,运用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完善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小流域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的理论技术体系是在我国水土保持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通过川陕“长治工程”中期评估考察,分析“长治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特色创新,并据此讨论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的性质定位。水土保持学科无论从法律地位还是学术地位,均应归属于资源保护利用的范畴,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科的本质区别在于,水土保持更具有突出的生产功能。现阶段水土保持学科仍应首先赋予其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江河,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民生活质量的内涵,并努力使之农村生态建设结合,以不断深化和丰富其内涵,同时应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等方面拓展其学科外延。

  • 标签: 水土保持 小流域综合治理 生态学 环境保护学
  • 简介:为了分析土壤侵蚀/沉积潜力地形因子的相关性,以元谋干热河谷典型冲沟为研究样区,基于实测高程点数据构建DEM,采用USPED模型对样区土壤侵蚀/沉积潜力进行模拟,并结合地形因子(坡度、LS因子、曲率)探讨其土壤侵蚀/沉积潜力模型模拟结果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种地形因子土壤侵蚀/沉积潜力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中,总体趋势为土壤侵蚀能力均大于沉积能力,侵蚀面积比均大于沉积面积比,但在不同分级的地形因子对应的土壤侵蚀/沉积潜力模拟结果中揭示了不同的相关性。

  • 标签: DEM 坡度 LS因子 曲率 USPED
  • 简介:石壁水库是泉州市(南安市水头镇、石井镇和晋江市安海镇、内坑镇)重要饮用水源。近几年来,集水面积内受周边不法群众在夜间盗采瓷土矿,部分山地毁林种荼或改种巨尾桉,造成库区地表破坏,冲刷泥土入库,造成水道、水库淤积,影响水库功用水质安全。我们采用遥感手段,在基于大比例尺应用上,通过对库区集水小流域土地利用土壤侵蚀进行动态监测,摸清流域内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现状,在分析侵蚀动态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防治对策。

  • 标签: 动态监测 遥感 小流域土地利用 小流域土壤侵蚀
  • 简介: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治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土壤侵蚀区的生态环境,但伴随产生的碳汇效益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文章以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项目治理区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该区自2000年开展生态治理以来马尾松林碳储量的时空格局碳增汇变化,同时借助2000—2013年政策治理数据以及社会统计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各主要驱动因素对森林碳增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3年该治理区总碳储量由127.01万t增加到189.96万t,平均每年增长3.52%,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当地2000、2006和2013年的马尾松林碳密度分别为27.95、32.82和41.72t/hm^2,区域碳汇能力正在不断提高。2)在空间上,该区总碳储量的增长主要表现在海拔600m和坡度25°以下区域,总增长幅度分别达到41.6%和50.9%。马尾松林碳密度随海拔和坡度上升而明显增加,表明其碳汇能力仍具备较大恢复潜力。3)主成分分析表明,治理区马尾松林碳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政策治理、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其中政策治理是该区马尾松林碳增汇能力提升的最显著因子。

  • 标签: 红壤侵蚀区 生态恢复 马尾松 碳储量动态 驱动力 水土保持
  • 简介:冀北地区土壤侵蚀以水蚀和风蚀为主,根据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1997),参考有关学者提出的土壤风蚀强度分级指标,构建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分级指标。运用GIS和Rs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壤质地等信息,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得出冀北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详细研究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不同土壤侵蚀强度下的土地利用特征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状况。

  • 标签: 土壤侵蚀 坡度 植被覆盖度 土壤质地 土地利用
  • 简介:为了了解坝系工程在新疆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效果,考察阿勒泰将军沟以坝系工程措施为主的小流域治理模式的效果和问题。结果表明:坝系工程在短期内能有效地降低洪水流速,拦挡泥沙;但将军沟植被稀少,沟壑纵横,季节性洪水冲刷,导致坝系损毁严重,单纯的坝系工程并不能有效地抑制水土流失,且造成投资浪费。提出在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必须以生态修复为主,坝系工程为辅助措施,因害设防,才能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的目的。

  • 标签: 坝系工程 小流域治理 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