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碘对比剂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病例收集时间为2020年8月~2022年6月,从我院收治的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中中抽选出48例发生碘对比剂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展开系统调查,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针对性预防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情绪和应激反应。结果:48例患者发生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药品有碘海醇23例、碘佛醇15例和碘普罗胺10例;诱发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与患者的年龄、药物过敏反应、高危基础疾病、药品自身毒性、渗透压和黏稠度等相关;经针对性预防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评分、心率和呼吸频率指标均比护理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碘对比剂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病例收集时间为2020年8月~2022年6月,从我院收治的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中中抽选出48例发生碘对比剂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展开系统调查,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针对性预防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情绪和应激反应。结果:48例患者发生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药品有碘海醇23例、碘佛醇15例和碘普罗胺10例;诱发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与患者的年龄、药物过敏反应、高危基础疾病、药品自身毒性、渗透压和黏稠度等相关;经针对性预防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评分、心率和呼吸频率指标均比护理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以20例患者为例,探究西黄丸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为该药物药物安全性内容修订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在我公司展开本次研究工作,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7月,共选取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西黄丸药物进行治疗,并且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的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大多在1周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24h内发生ADR的患者人数为10例,占比50.0%,6例(30.00%)患者在2天内发生不良反应,4例(20.00%)患者在3-7天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表现为皮疹、瘙痒和过敏样反应的患者人数为17例(85.00%),有1例(5.00%)患者为心慌、气短,1例(5.00%)患者为腹痛、腹泻,1例(5.00%)患者为尿频。结论:导致西黄丸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用药过程需要加强注意程度,综合分析,从而保证药物使用安全性。
简介: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整理我院2021年上报的107例ADR报告,分别从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所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汇总分析。结果:2021年上报的107例ADR报告中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9岁以下未成年人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发生比例更高,引起ADR的药物品种以抗感染药和抗肿瘤药为主,ADR累及最多的系统是皮肤及附件。结论:我院需进一步加强ADR监测,提高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估冠心病患者行FFR(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检查过程中阳性值小于0.8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诊断治疗的29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的冠心病病人入组,根据FFR值分为两组:A组(实验组,FFR值<0.8,112例);B组(对照组,FFR值≥0.8,184例),两组均行标准化FFR检查后依据FFR结果以及临床指征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比较两组之间行FFR检查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实验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70例(62.5%),其中严重不良反应11例(15.7%),一般不良反应59例(84.3%),无症状42例(37.5%);B组(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79例(42.9%),其中严重不良反应2例(2.5%),一般不良反应77例(97.5%),无症状105例(57.1%)。A、B两组在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且A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积极对症处理后均无并发症安全出院。结论 冠心病诊疗过程中行FFR检查时FFR值小于0.8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显著高于FFR值大于等于0.8的患者,且严重不良反应居多。密切的观察,做好预见性护理,积极的对症处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
简介:摘要:2型糖尿病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常常伴随着多种代谢紊乱。患者往往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且感染难以局限,病情容易恶化,甚至可能引发脓毒症,严重时威胁生命。然而,营养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旨在对这类患者的代谢特征和营养治疗进行概括,以提供临床实践的理论支持。
简介:目的:探讨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的种类,观察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表现,提出防治措施。方法:选取1999年1月~2008年12月日照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双硫仑样反应患者116例,根据患者的原发病、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的种类和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病多为上呼吸道感染、轻微外伤等较轻微的疾病,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主要是头孢哌酮,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潮红、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用药后饮酒出现反应的多于饮酒后用药出现反应的,用药后3天内饮酒可出现反应,而饮酒后用药出现反应多在饮酒1天内。结论:头孢哌酮是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最重要药物,对于所有能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用药后1周内禁酒,饮酒后3天内禁止用药。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人脂肪餐后血脂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25名健康医护人员为受试对象,采用脂肪为40g/m^2体表面积的脂肪餐,测定空腹及餐后1,2,4,6,8小时的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游离脂肪酸(FFA)。结果餐后血清TG平均达峰时间为3.79h,8h回到空腹水平。TG—iAUC与各时间点,TC水平均呈正相关,但与TG4h的相关系数更接近于1.餐后TC,HDL—C,LDL—C反应曲线呈“V”型,但餐后各时间点与空腹水平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FFA在餐后1小时有低谷出现,FFA—iAuc与TG—iAuc呈正相关。结论餐后4h的TC水平与空腹TC水平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餐后TC代谢与餐后FFA代谢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