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纳米非晶金刚石膜对镍铬合金烤瓷修复体弯曲强度的影响。方法:36个镍铬合金烤瓷试件随机分为6组(n=6),其中5组的整个试件的表面分别镀覆非晶金刚石膜厚为20nm、40nm、60nm、80nm、100nm,对照组不镀膜;按照ISO9693-1标准的三点弯曲法测试试件的弯曲强度。结果:镀膜后镍铬合金烤瓷试件的弯曲强度分别是:20nm组为60.84±6.75MPa、40nm组为79.16±9.82MPa、60nm组为86.23±11.43MPa、80nm组为81.40±9.69MPa、100nm组为64.56±7.07MPa,未镀膜组为46.15±5.53MPa。结论:镍铬合金烤瓷复合体的整个试件经镀覆纳米非晶金刚石膜后其弯曲强度显著增加;镀膜时选择40-80nm的膜厚可以获得较高的弯曲强度。
简介:目的:对比新研制的钛基钽涂层人工种植体植入犬下颌骨和股骨不同部位的植体骨结合能力差异。方法:选5只成年健康比格犬,拔除双侧下颌第一磨牙,愈合3个月建立缺牙模型。按临床种植体植入手术操作步骤,分别于下颌骨和股骨中上段植入钛钽种植体,每只犬双侧颌骨及股骨分别植入各2颗。术后3个月取材,行X线片、Micro-CT扫描及骨密度(BMD)分析、带植体硬组织磨片组织学及Goldner三色法染色检查,ImageJ图像分析新骨形成面积。结果:钛钽人工种植体植入犬体内3个月,X线示两组植体均与骨结合紧密,植体骨界面无低密度阴影。Micro-CT扫描显示:颌骨组种植体与骨结合紧密,界面无低密度透射影,局部微结构、密度变化无显著差异;股骨组种植体-骨界面近髓腔段呈低密度线状透射影,Micro-CT骨形态计量分析结果显示:颌骨组BMD为1169±86.39mg/cc,股骨组BMD,754.2±129.4mg/cc,颌骨种植体周围BMD显著高于股骨种植体周围BMD(P〈0.05);亚甲蓝-酸性品红染色显示:颌骨组种植体周有红色带状深染新骨形成,植体侧呈指状突入黑色植体螺纹之间,颌骨侧呈波浪与蓝染的颌骨组织移行,植体骨界面密合无间隙。股骨组也有红色深染新骨形成,但新骨带较颌骨组较窄,且植体-骨界面部分不密合,见条状纤维结缔组织样结构。ImageJ图像分析显示:颌骨组新骨形成面积294.4±10.18μm2,股骨组新骨形成面积108.4±3.208μm2,新骨形成面积颌骨组显著多于股骨组(P〈0.05)。结论:钛基钽涂层人工种植体植入下颌骨较植入股骨更能促进种植体骨结合,本研究为种植体骨结合动物实验模型选择提供了依据。
简介:背景:应用短种植体(7mm)修复后牙缺失的临床资料较为有限。目的:报道在颌骨萎缩的后牙区使用短种植体(7mm)负载1年后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27名患者,用217枚种植体支持165个固定修复体。手术植入时即安装好最终基台,11名患者(18枚种植体)采用丙烯酸树脂制成的暂时冠/桥即刻负载。在患者水平观察以下指标:种植体存留率、并发症和边缘骨吸收。结果:随访7个月后有3名患者5枚种植体失访。1年随访期内.127名患者中有6名患者、217枚种植体中有10枚种植体发生失败,在患者水平和种植体水平的成功率为95%:平均骨吸收水平为1.27mm(标准差=067mm);惟一观察到的并发症是有1枚种植体出现了种植体周围炎。结论:7mm短种植体负载1年后获得了较高的成功率(患者水平和种植体水平的成功率为95%).表明应用短种植体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但还有待于更完善的长期随访加以证实。
简介:目的:评估赝复体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主客观评价间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因一侧上颌骨缺损就诊制作支架中空式永久性赝复体修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侧上颌骨缺损患者咀嚼功能调查问卷进行主观评价。采用吸光光度法测定赝复体戴入前后的咀嚼效率;T-scanⅡ咬合力分析仪测定患者咬合加载时间(MLT)及咬合力分布状况,完成客观评价。对主客观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主观评价表明上颌骨缺损患者对戴用赝复体后咀嚼功能的恢复表示满意;赝复体戴入后咀嚼效率吸光光度平均值由0.340abs提高到0.492abs(P〈0.01),咬合力中心向缺损侧平均移3.9mm,缺损区可承受一定咬合力,改善了患者的咬合力分布(P〈0.01)。患者咀嚼功能问卷调查得分、咀嚼效率的高低及咬合力分布测试结果相互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患者戴用赝复体后的主观评价与客观测试结果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简介:目的探讨AnkYlos与xive种植体在引导骨再生(GBR)技术修复前牙美学区中美学效果的差异。方法采用GBR技术.随机选取应用Ankylos或Xive种植体行前牙美学区单牙修复的患者各30例,相应为Ankylos组与xive组,均于二期术后6、12、24个月复查,以红色白色美学标准(PES/WES)评分对二期术后6、12、24个月进行美学效果评价,并记录两组二期术后24个月的种植成功率。结果(1)种植成功率:xive组和Ankylos组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O,P〉0.05)。(2)美学效果:PES评分在二期术后6个月在Xive组显著高于Ankyl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P〈0.05),二期术后12个月P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P〉0.05),二期术后24个月Ankylos组PES评分显著高于Xjv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P〈0.05);WES评分在二期术后6个月与12个月在Xive组与Ankylo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0.15,P均〉0.05),24个月Ankylos组WES评分显著高于Xiv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P〈0.05)。结论前牙区引导骨再生同期植入Ankylos与xive种植体均可获得高成功率与满意的美学修复效果。鉴于本研究未对骨量不足及GBR难度进行分类.难以均衡这一因素影响.GBR同期行Ankylos与xive种植体植入的美学效果差异评估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简介:目的:探讨暂时固定桥对双端固定桥桥体龈端密合度的影响。方法:选择37例拟行后牙三单位双端固定桥修复的患者,按常规步骤制作修复体,选用Luxatemp材料制作暂时固定桥,复诊时检查双端固定桥桥体龈端密合情况,同时针刺法检测并记录缺牙区黏膜厚度。结果:初次复诊时13例双端固定桥桥体龈端不密合,缺牙区黏膜厚度2.215±0.410mm;24例密合,缺牙区黏膜厚度1.918±0.128mm,二者有显著性差异。13例不密合者磨去暂时固定桥桥体部分,观察1周,再次复诊时12例恢复密合。结论:暂时固定桥在牙合力作用下使桥体覆盖区的黏膜发生弹性形变,导致双端固定桥桥体龈端出现间隙。黏膜的变形与黏膜厚度有关,且具有可复性。
简介:目的:采用近距离投照技术,探索在下颌骨体多部位的临床检查方法。方法:利用放大入射点空间,近光源物像模糊,近片物像清晰的原理。使用普通牙片x光机,60~70kv、6~7mA、5″×7″片盒。将被检部位体表置于x线片盒中心并贴紧,x线管遮线筒口贴紧入射点皮肤表面,(实际焦点距皮肤20cm),中心线对准片盒中心曝光。结果:新创建下颌8-4及4-8口外投照位、下颌骨体侧位、下颌骨升支侧位、下颌骨单尖牙位、下颌骨切牙区后前位、腮腺造影侧位,共6个投照位置。结论:使用近距离投照技术,新创建上述六个投照新位置,摆位方便,操作简单,入射准确,影像清晰,增加了对颌面部新的平片观察点。在放射诊断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简介:种植体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支抗方式。本研究采用16只雄性NewZealand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即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在左右两侧的鼻骨和额骨上分别用骨融性钛钉固定好钛板构成施力系统。骨融合后在矢状方向上钛板之间加力并始终保持力的大小为55.00g。实验结束后制成干燥颅骨,对其进行直接测量和x-线头影测量。从本研究实验结果来看,种植体其本身并没有发生松动和移动,这表明骨融性种植体在正畸力的作用下还是稳固的。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推力或拉力种植体本身所受的应力并无大的区别,只是反应的部位不同而以。因而该种植体在拉力的作用下也同样不会发生移动。
简介:目的探讨IPSEmpress2可铸玻璃陶瓷嵌体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沈阳市和平区牙病防治所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接受治疗的后牙牙体缺损患者30例(48颗患牙),采用IPSEmpress2可铸玻璃陶瓷嵌体修复,随访观察6个月至2年,参照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服务(USPHS)评价标准对修复体的边缘适合性、外形、颜色匹配、继发龋发生以及磨损与折裂情况进行评价。结果IPSEmpress可铸玻璃陶瓷嵌体具有良好的边缘适应性及外形,色泽稳定,强度较高,未发现继发龋。结论IPSEmpress2可铸玻璃陶瓷嵌体是一种修复后牙牙体缺损效果较好的修复体。
简介:目的研究窝沟封闭前局部使用酸性磷酸氟(APF)对窝沟侧壁氟含量的影响。方法收集第三恒磨牙共9对18颗,随机一侧为对照组、对侧同名牙为酸性磷酸氟处理组。(1)对照组:酸蚀60s,窝沟封闭;(2)处理组:酸性磷酸氟溶液处理4min后,酸蚀60s,窝沟封闭。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对窝沟侧壁进行点检测,所得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酸性磷酸氟处理组的窝沟侧壁氟含量为(0.50±0.09)%,明显高于对照组含量(0.24±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0,P=0.002)。结论窝沟封闭前局部使用酸性磷酸氟溶液,可提高窝沟侧壁氟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