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加味方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及其对血清白介素(IL)-4、干扰素(IFN)-γ与IgE的影响。方法9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玉屏风散治疗组和咪唑斯汀对照组,观察疗效与复发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玉屏风散治疗前后IL-4、IFN-γ和IgE水平。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O.01)。玉屏风散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gE、IL-4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O.01),而IFN-γ明显升高(P〈O.01)。结论玉屏风散加味方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可能与血清IgE、IL-4下降,IFN-γ升高有关。
简介:目的检测活化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转录调节因子E2F在尖锐湿疣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活化型EGFR和E2F在尖锐湿疣(CA)皮损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活化型EGFR在CA皮损角质形成细胞膜上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而且,活化型EGFR和E2F在CA皮损中的双重阳性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结论活化型EGFR表达的增强导致核内转录因子的激活而参与CA的增殖病变。
简介:目的:探究与分析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26b、CD146和TfR1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7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设为观察组、78例卵巢良性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患者的组织miR-26b、CD146和TfR1表达情况,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FIGO分期与病理分型患者的表达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上述指标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组织miR-26b、CD146和TfR1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中FIGO分期较高者阳性率高于分期较低者(P〈0.05),低分化患者则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患者(P〈0.05),中分化患者高于高分化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指标均与上皮性卵巢癌有密切的关系。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26b、CD146和TfR1呈现高表达状态,不同FIGO分期与病理分型患者的表达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其对于疾病的诊断和FIGO分期、病理分型的了解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观察护肤品对敏感性皮肤的环境污染损伤防护及修复功效。方法按照敏感性皮肤入选标准纳入广州、北京和成都敏感性皮肤受试者,每天早晚使用净柔洁肤摩丝清洁面部和颈部,早上出门前将日间隔离乳均匀涂抹于面部和颈部。使用产品前及使用后第21天同一时间点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医生评估(皮肤受污染指标、产品的抗污染效果指标、皮肤光泽及色斑变化)及无创性皮肤生理指标[L*a*b*值、经皮水丢失(TEWL)值]检测。结果研究发现洁面摩丝对污染物的清洁效果非常好占42.75%,效果好占46.58%;隔离乳对环境污染的隔离效果非常好占32.29%,效果好占53.6%;使用产品前后双侧面部无斑区ΔEab值从2.31±1.3降为2.15±1.2,有斑区ΔEab值从1.95±1.31降为1.92±1.19(P=0)。产品使用前后面部TEWL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该研究的护肤品可以有效清除粘附于皮肤的污染物、隔离化学污染物直接接触人体皮肤及物理性污染源(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且不会影响敏感性皮肤的屏障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和IL-33在慢性荨麻疹(CU)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检测60例CU患者和50名正常人外周血IL-18和IL-33表达水平,同时分析其差异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CU患者IL-1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枸地氯雷他定治疗28d后,患者IL-1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33水平在治疗前、后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U患者在使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前、后IL-18的浓度变化与其临床疗效呈正相关(r=0.620,P<0.05)。结论IL-18可能参与了CU发病的病理过程,而IL-33是否参与有待进一步研究。枸地氯雷他定对参与CU发病的细胞因子具有调节作用。
简介:日光性黑子(solarlentigo,SL)也称为日光性雀斑样痣、老年性色素斑或老年性黑子。多见于面部、手背以及前臂等日光暴露部位,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棕褐色色素斑,为中老年人皮肤老化的一种表现。病因未完全阐明,过去认为主要与日光暴露有关,但近期一系列流行病学及机理研究表明,除外日光暴露,皮肤类型、环境空气污染、吸烟以及激素治疗等因素也参与SL样皮损的形成。SL虽为良性色素斑,但其可影响美观,对患者生活质量存在消极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美观要求的提高,临床上就诊的SL患者越来越多,而国内外对此病仍缺乏认识。因此,本文利用现有的证据总结除日光暴露以外的其他因素在SL发病中的作用,以期为本病的临床诊断及预防提供参考。
简介:目的探讨瘢痕疙瘩(Keloid,K)形成的中医体质基础。方法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对124例K患者进行体质类型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比较K患者与正常对照、痤疮患者间体质类型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K患者属气虚、阴虚、痰湿、湿热、瘀血、特禀质的百分比增加;男性K患者、女性K患者及17~45岁K患者属湿热质的百分比增加;此外,男性K患者、36~45岁K患者属阴虚、痰湿、瘀血、特禀质的百分比增加,17~25岁K患者属阴虚、痰湿质的百分比增加。与痤疮患者比较,与痤疮相关K患者属阴虚质的百分比增加(P〈0.05)。结论K形成与某些中医体质类型的偏颇有关。
简介:伴鱼鳞病的中性脂质贮存异常(NLSDI;Cha-narin-Dorfman综合征)是一种鱼鳞病样综合征,经常伴有脂质水解酶CGI-58的突变。组织活检经油红O染色证实存在中性脂滴,以及(或)在血涂片中可见白细胞,同时伴有多系统相互异常的影响和瘙痒性鱼鳞病样红皮病,这些都可以作为NLSDI的诊断依据。作者调查了3例临床诊断为NLSDI的非亲缘关系患者的鱼鳞病样红皮病的发病机制。基底层存在渗透功能障碍和角质层(SC)缺乏完整性,但如特应性皮炎患者一样,这种障碍的恢复率也较正常人快。基底层屏障异常与脂微粒分泌有关,其首先在板层状小体中分离,然后在角质层小间隙内形成无层相,这可由四氧化钌经防油脂白色树脂包埋固定后显示。在胶体硝酸镧注入后,多余的水/溶质的移动被限制于角质层的小间隙内,并进一步固定在非层体区域。多余储存脂类的层相分离机制不仅对NLS-DI,也包括其他几种遗传性鱼鳞病样脂质代谢疾病如隐性X-连锁鱼鳞病和2型Gaucher病提出了统一的发病机制。伴鱼鳞病的中性脂质贮存异常的发病机制和屏障功能障碍(Chanarin-Dorfman综合征)@DemerjianM.@CrumrineD.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