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颈椎MRI对Klippel-Feil综合征并发畸形和继发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5T超导MRI仪对21例Klippel-Feil综合征行颈椎MRI,观察MRI各序列对Klippel-Feil综合征阻滞椎的显示情况,并分析是否合并附件、脊髓或椎管等其他发育畸形,以及有无椎间盘、黄韧带、椎管及脊髓等的继发退变。结果:Klippel-Feil综合征阻滞椎MRI典型征象呈"蜂腰状",21例阻滞椎以累及C3椎体为主,占47.62%(10/21),均合并附件分割不全,脊髓空洞症、颅底凹陷、先天性椎管狭窄及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等其他发育异常或畸形各1例。21例中,继发椎间盘突出16例(76.19%),其中突出间盘位于阻滞椎以上5例(31.25%),位于阻滞椎以下11例(68.75%)。颈椎曲度变直14例(66.67%);黄韧带肥厚3例(14.29%)。结论:颈椎MRI不但可清晰显示Klippel-Feil综合征的先天阻滞椎及其并发畸形,还有助于准确评价继发的颈椎退行性改变,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简介:目的:研究超微血管显像(superbmicrovascularimaging,SMI)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在膀胱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患者行常规膀胱超声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者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SMI及CEUS检查,比较3种技术在膀胱占位性病变中血流显示的差异,并观察造影剂进入病灶的灌注模式,分析其灌注特点,最后与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5例膀胱占位性病变患者共36个病灶,其中膀胱恶性肿瘤31个、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2个、腺性膀胱炎3个。SMI与CEUS对膀胱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显示率为100%,明显高于CDFI(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提示恶性病灶35个,造影表现为快进慢退高增强;腺性膀胱炎1个,造影表现为慢进同退等增强。CEUS的诊断准确率为88.9%。结论:SMI与CEUS均能提高膀胱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显示率。CEUS能实时观察膀胱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其性质,具有较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TI-RADS)分级对诊断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甲状腺结节患者75例并进行外科手术或细针穿刺活检(fineneedleaspiration,FNA),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双侧甲状腺进行扫查。根据TI-RADS对甲状腺结节分级,选择TI-RADS3~5级的患者63例(81个病灶),将甲状腺TI-RADS分级情况与病理切片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评估TI-RADS分级对鉴别甲状腺癌的效能。结果:在63例患者(81个病灶)中,病理学活检结果显示,28个TI-RADS3级病灶中,良性23个(82.14%)、恶性5个(17.86%);32个TI-RADS4级病灶中,良性5个(15.63%)、恶性27个(84.37%);21个TI-RADS5级病灶中,良性0个(0)、恶性21个(100%)。TI-RADS分级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67%和82.14%。TI-RADS3~5级病灶的纵横比边缘、边界、钙化、血管充盈、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I-RADS分级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在高频超声检查甲状腺中,应用TI-RADS分级对诊断甲状腺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胰腺肿瘤鉴别诊断与分期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治疗前拟诊'胰腺肿瘤',并在检查后4周内获得病理学结果的66例患者的18F-FDGPET/CT检查资料。结果:恶性组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2.2~21.6(平均6.45±3.44),低度恶性组病灶SUVmax为2.4~12.8(平均7.04±3.65),良性组病灶SUVmax为2.0~2.6(平均2.30±0.29),其中恶性组与良性组、低度恶性组与良性组的SUVmax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及0.003),而恶性组与低度恶性组SUV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2)。PET/CT对N分期的判断欠满意,但21.0%(13/62)病例因PET/CT发现远处转移而改变了治疗决策。结论:18F-FDGPET/CT有助于胰腺占位的良恶性鉴别,虽然在胰腺癌区域淋巴结的检出和判断方面不具备显著优势,但对M分期的准确评估使相当一部分患者获得了最优化的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和定量(virtualtouchtissueimagingquantification,VTIQ)技术在不同直径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TI-RADS)4类结节中的诊断价值,并与声触诊组织成像(virtualtouchtissueimaging,VTI)技术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1个甲状腺TI-RADS4类结节的VTIQ和VTI图像资料。甲状腺TI-RADS4类结节按不同直径(≤10mm和>10mm)分成两组,VTIQ以剪切波速度(shearwavevelocity,SWV)表示,评价VTIQ、VTI及两者联合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进行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比较。结果197例患者201个结节中,恶性结节104个,良性结节97个。结节直径≤10mm者95个,VTI、VTIQ及两者联合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AUC分别为81.25%、80.85%、81.05%、0.811,87.50%、78.72%、83.16%、0.831,95.83%、78.72%、87.37%、0.873。结节直径>10mm者106个,VTI、VTIQ及两者联合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AUC分别为83.93%、72.00%、78.30%、0.780,76.79%、78.00%、77.36%、0.774,96.43%、60.00%、79.25%、0.782。结节直径≤10mm组中VTI和VTIQ两者联合诊断优于各自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直径≤10mm组VTI和VTIQ两者联合诊断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TI、VTIQ及两者联合对不同直径的甲状腺结节均有诊断价值,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可作为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的重要辅助手段。VTI和VTIQ联合诊断直径≤10mm的结节优于各自单独诊断,随着结节增大,两者联合诊断效能降低。
简介:目的比较高频超声、X线钼靶在社区妇女普查中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优缺点,探讨两者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11年6月进行妇女乳腺癌筛查并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23例早期乳腺癌(TisN0M0和T1N0M0)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频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7.0%(20/23),表现为实性占位16例,3例伴针尖样钙化,15例可见血流信号,4例为低回声区。X线诊断符合率为69.6%(16/23),表现为肿块影14例,边缘模糊及伴毛刺者5例,有小分叶3例,有毛刺及血管征者3例,合并钙化影者5例。1例局部未见肿瘤影,1例表现为微小钙化。高频超声、X线钼靶联合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1.3%(21/23)。结论高频超声在社区妇女乳腺普查中对早期乳腺癌的发现有重要价值,联合X线钼靶可进一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简介: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碘基图在鉴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成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能谱模式扫描的4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宝石能谱成像软件上获得各组的能谱曲线图、碘基图像和水基图像,计算斑块标准化碘浓度,即标准化碘浓度=斑块碘含量/主动脉碘含量,并采用方差分析.结果:45例共检出非钙化斑块73处,其中脂质成分21处,纤维成分40处,血栓样组织12处.不同类型非钙化斑块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名医师对图像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0.672).结论:CT能谱成像通过对碘含量进行测定,对不同性质的斑块成分鉴别有较大的意义,可早期提示脂质成分等不稳定斑块,为明确斑块性质提供量化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评价乳腺癌转移性腋窝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不同扩散敏感因子(b值)下腋窝转移性淋巴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范围。方法应用1.5TMRI自带体部线圈对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的18例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行多b值DWI扫描,进行后处理,记录ADC值,观察淋巴结的形态并测量其大小。所有淋巴结均由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8例乳腺癌患者共31枚转移性腋窝淋巴结中,除2枚b值=2000s/mm2时未获得ADC图(短径分别为9.3mm和9.9mm)外,其余均成功获得ADC图。当b值分别为500、800、1000、1500和2000s/mm2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ADC均值依次为(1.18±0.30)×10-3mm2/s、(0.95±0.27)×10-3mm2/s、(0.79±0.27)×10-3mm2/s、(0.61±0.25)×10-3mm2/s和(0.52±0.17)×10-3mm2/s;95%可信区间依次为(1.02~1.33)×10-3mm2/s、(0.81~1.09)×10-3mm2/s、(0.65~0.92)×10-3mm2/s、(0.49~0.74)×10-3mm2/s和(0.43~0.61)×10-3mm2/s。在31枚腋窝转移性淋巴结中,形状为球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者分别为18枚(58.1%,18/31),7枚(22.6%,7/31)和6枚(19.4%,6/31);转移性淋巴结短径均值为15.2mm(9.3~28.1mm)。结论DWI可有效显示腋窝转移性淋巴结,有助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检出。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功能 CT 对肝癌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结果与介入治疗风险相关性。方法:抽选于本院接受介入治疗肝癌 患者共87 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治疗研究,病例纳入时间设置为 2017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患者介入治疗前均接受功能 CT 肝储备扫查, 依据介入术后患者肝功能损伤进展分组,中、重度损伤(2~3 级)38 例,轻度损伤(1 级)49 例。经确认分组 结果后比较两组术前肝储备功能CT 检 查 参 数 及 预 后 差 异 。 结 果 : 经 收 集 两 组 介 入 治 疗 前 功 能 CT 扫 描 成 像 参 数 依 据 后 可 知 , 中 、 重 度 损 伤 组HAP[( 65.58?0.25)ml/min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CT对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33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腺淋巴瘤17例共22个病灶,腮腺多形性腺瘤16例共17个病灶,均完成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病理,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腮腺腺淋巴瘤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在发病部位、生长轴线、肿瘤内低密度或囊变坏死、平扫及增强扫描CT值、肿瘤内或周边血管影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肿瘤形态、大小、左右叶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源CT除能显示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数目、部位、形态及周围结构情况,尤其对肿瘤内低密度组织成分或囊变坏死、增强血管影等显示有较好优势,对两者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
简介:目的:探讨实时弹性成像(real-timeelastography,RTE)联合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对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TI-RADS)4类结节良恶性的研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二维超声诊断为甲状腺TI-RADS4类结节的102例患者共115个结节,依次行RTE及CEUS检查,以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别绘制两种方法单独及联用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评价两种方法单独和联用对甲状腺TI-RADS4类结节的诊断价值,并分析漏诊及误诊原因。结果:115个甲状腺TI-RADS4类结节中,病理学诊断恶性58个,良性57个。RTE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为82.75%、84.21%及83.48%。CEUS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为86.21%、89.47%及87.83%。联合RTE与CEUS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为82.75%、96.49%及89.57%。RTE、CEUS及两者联用的AUC分别为0.835、0.878及0.896,各诊断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E、CEUS及两者联用对TI-RADS4类结节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需综合分析。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判断中的作用,研究其与常规超声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术前进行过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的132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132个,常规超声观察病灶大小、纵横比、皮质厚度、淋巴门状态和血流模式等特征,分析超声弹性成像观察淋巴结内部较硬区域的占比。以最终手术或穿刺标本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对比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两者联用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常规超声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7.0%、87.9%、81.8%,联合诊断中平行诊断和系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3.8%、84.5%、84.1%和56.1%、100%、72.7%。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可作为常规超声检查的辅助手段以帮助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食管鳞癌术后复发转移病例的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特点,探讨PET/CT监测食管癌复发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4年12月食管鳞癌术后于本院行18F-FDGPET/CT检查的病例,对166例有复发和(或)转移的病例分析其复发或转移部位、频数及代谢程度。结果:166例患者中,局部复发45例,80%为吻合口原位复发,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病灶厚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149例转移病例中,单纯淋巴结转移占72.5%、单纯血行转移占4.7%、混合转移占22.8%。淋巴结转移以纵隔(66.8%)、锁骨上(39.2%)、腹膜后(21.1%)、腹腔(11.4%)为多,少数出现肺门、盆腔、颈部、腋窝、内乳区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以骨、肺、肝、胸膜为主,少数伴有肌肉、腹膜、脑、脾、心包、肾上腺转移。PET/CT可检出小于1.0cm的转移淋巴结(57例),淋巴结短径大于等于1.0cm组与小于1.0cm组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UVmax与淋巴结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食管鳞癌术后复发以吻合口局部为主,转移以淋巴结为主,少数为血行转移。PET/CT易检出复发转移病灶,在探测小于1.0cm淋巴结转移、非常见部位淋巴结转移、远处血行转移方面独具优势。
简介: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DCT)动态增强不同时相廓清参数在孤立性肺结节(SPN)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MDCT扫描机对SPN行平扫和增强后20s、30s、45s、60s、75s、90s、2min、3min、5min、9min、12min、15min、20min共13个序列扫描,计算结节5min、9min、12min、15min、20min等不同时相廓清参数,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比较廓清参数在肺结节诊断中的效能,用曲线下面积(AUC)表示。结果共59例患者(男性42例、女性17例;年龄32~80岁)59个结节[平均最长径(1.8±0.8)cm]纳入本研究。所有各时相廓清参数的AUC为0.636~0.780,最高效能出现在增强后9min时相的廓清率指标,其AUC为0.780。各时相廓清参数诊断效能差异不显著。结论CT动态增强廓清参数是诊断SPN的有效方法,合理缩短延迟时间能明显提高工作效率,而廓清参数的诊断效能无明显下降。
简介:目的:探讨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所示肩峰形态、肩峰下间隙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houlderimpingementsyndrome,SIS)的相关性,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证实的S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X线摄影所示的肩峰形态及肩峰下间隙进行分型、测量,并与MRI所见进行对照,分析肩峰形态及肩峰下间隙与SIS的相关性。结果:60例患者中,肩峰平坦形(Ⅰ型)8例、弧形(Ⅱ型)10例、钩状(Ⅲ型)42例。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所示肩峰下间隙为(1.21±0.36)cm,MRI所示肩峰下间隙值为(1.10±0.18)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袖损伤MRI分级Ⅰ级27例,Ⅱ级20例,Ⅲ级13例。肩峰下间隙值与肩袖损伤MRI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所示肩峰形态、肩峰下间隙与SIS发生密切相关;当肩峰形态为钩状及肩峰下间隙值<1cm,强烈提示SIS可能,对于无MRI的基层医院诊断SIS临床意义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kurtosisimaging,DKI)预测及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completeresponse,pCR)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组40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患者在放化疗前后各进行一次3.0TMRI检查。在新辅助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肿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均值、校正弥散系数(correcteddiffusioncoefficient,D)均值(MD)及弥散峰度系数(excessdiffusionkurtosiscoefficient,K)均值(MK),并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后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pCR和非pCR组。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参数及其变化的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评估pCR与非pCR均值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法计算各参数预测新辅助治疗有效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计值、阴性预计值、准确率及截断值。结果:40例患者中(pCR,n=10;非pCR,n=30),MKpre和MKpost在pCR组中(0.72±0.10和0.56±0.06)显著低于非pCR组(0.87±0.11和0.67±0.08)(P〈0.001)。ADCpost和ADCratio在pCR组中(1.31±0.13和0.64±0.40)显著高于非pCR组(1.15±0.18和0.36±0.29)(P值分别为0.011和0.026)。此外,两组间MDpost和MDratio也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2.51±0.34vs.1.99±0.30,P=0.001;0.82±0.51vs.0.37±0.34,P=0.003)。然而,两组间ADCpre、MDpre和MKrati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99、0.510和0.589)。AUC结果显示,相比其他参数,MKpost具有最佳诊断效能(AUC为0.893,截断值为0.5905),且具有90%的较高准确率。结论:DK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均展示出较好的预测及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潜力。DKI参数中,尤其是MKpost在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pC
简介: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pleuralmesothelioma,MPM)与胸膜转移性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关键表现及其在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7年来因原因不明胸痛、胸膜增厚、胸腔积液行^18FFDGPET/CT检查,后经病理证实的MPM和胸膜转移性腺癌患者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胸腔积液程度、胸膜FDG积聚形态、SUVmax及全身伴随征象,并判定MPM的TNM分期。结果:MPM组多为无或少量胸腔积液。胸膜FDG积聚形态类型比较发现,MPM组纵隔胸膜FDG积聚者明显多于胸膜转移性腺癌组(70%vs20%,P〈0.01),而两组间结节型、肿块型、不规则环形,以及叶间胸膜、横膈胸膜FDG积聚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胸膜SUVmax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全身伴随征象中,发生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者MPM组明显少于胸膜转移性腺癌组(25%vs80%,P〈0.05),而心包、胸壁和肋骨侵犯,同侧胸廓体积缩小在MPM组中明显增多(50%vs20%,P〈0.05;75%vs25%,P〈0.01)。MPM组临床TNM分期中,Ⅰ-Ⅱ期为60%,Ⅲ-Ⅳ期为40%。结论:^18F-FDGPET/CT发现纵隔胸膜FDG积聚是MPM与胸膜转移性腺癌鉴别诊断的关键表现,同时在MPM临床TNM分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肾细胞癌(RCC)的诊断主要依赖传统影像学检查,但鉴别诊断仍存在一定困难。有研究指出,11C-乙酸(11C-AC)在RCC的原发病灶中存在高摄取,而另一项类似研究则认为RCC的摄取与正常肾实质相仿。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在肾占位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肾脏单发占位者分别行20min11C-ACPET动态采集及18F-脱氧葡萄糖(18F-FDG)、11C-ACPET/CT局部静态显像,勾画肾占位及健侧肾实质感兴趣区(ROI),以靶本(T/B值)比值为指标,定义T/B比值〉1为阳性,≤1为阴性。观察肾占位放射性摄取特征和动态曲线差异,并比较两种示踪剂诊断RCC的阳性率。结果34例肾占位者中,26例手术、8例穿刺。其中26例为RCC,11C-AC和18F-FDGPET/CT诊断RCC的阳性率分别为88.5%和38.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C动态显像的时间-放射性曲线(TAC)显示,RCC与良性病变的放射性计数达峰时间及曲线走势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11C-ACPET/CT显像探测RCC的阳性率明显高于18F-FDG。TAC可能有助于肾占位性质的鉴别。
简介: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缓释化疗粒子联合125I粒子植入在治疗晚期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共37例晚期肺癌、肝癌、胰腺癌、鼻咽癌及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根据术前CT或MRI检查所见肿瘤大小、形态,应用肿瘤治疗计划系统制定125I粒子和缓释化疗粒子治疗计划,并确定穿刺途径,在CT定位引导下植入缓释化疗粒子和125I粒子,在术后第1、3、6、12个月进行CT随访检查,对肿瘤的大小、密度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肿瘤体积缩小,密度降低,病灶无或轻度强化;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第6个月时有效率83.78%,生存率为100%;术后第12个月有效率为70.27%,生存率为78.38%.结论:CT定位经皮穿刺缓释化疗粒子联合125I粒子植入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具有方便、安全、疗效高的特点,对治疗晚期肿瘤有着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