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氟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和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探究,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生不良用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比女性显著多,采用的局部和口服的给药方式出现的不良反应几率比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给药方式显著低,且患者的神经系统、过敏反应、皮肤及其附件较多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要合理给予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医务人员严格遵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且要熟悉其单独以及联合用药的剂量,严禁不合理的联合给药,还要知晓其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理,临床中减少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
简介:摘要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分析我院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用药情况、疗程、联合用药指征、给药时机、术前、术后预防用药对比,病原学检查等。结果150例患者中有144例使用过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96.3%;平均住院时间8天;人均使用抗菌药物5.5天;使用一种抗生素125例,使用率83.3%,二种抗生素25例,使用率16.7%,围手术期用药24例,使用率16%;微生物送检1例,送检率0.67%。结论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疗程偏长、联合用药不合理、围手术期使用不规范等,应加强用药指导,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确保住院患者的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对安体舒通与ACEI类药物合用治疗老年心衰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老年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数字随机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55例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中55例患者采用安体舒通联合依那普利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情况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结论临床治疗老年心衰患者可采用安体舒通联合ACEI类药物进行治疗,其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策略展开探讨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时间范围我院接收治疗的100例接收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治疗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本次受检人员,对所有受检人员不良反应情况展开观察分析,从而制定针对的临床应策略。结果100例受检人员中,过敏体制和曾有过敏史患者共41例(41.0%),用药后酗酒患者14例(14.0%),其他相关影响因素还包括受检人员年龄、饮食习惯及所处环境等,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过敏体制和曾有过敏史及用药后酗酒属于造成不良反应的相关独立性诱发因素(P<0.05)。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35.0%)、神经精神系统毒性(23.0%)、胃肠道反应(19.0%)、肝肾毒性(15.0%)以及血液与造血系统毒性(8.0%)。结论临床中应当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合理应用,清楚认识适应症,有效构建预防不良反应的策略,减少不良反应情况发展,提升用药安全性,确保患者身体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132例入院的脑血栓患者在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半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66例,用以阿司匹林为主的抗血栓药物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66例,除了进行对照组患者所用的基础治疗外,还配合以辛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颈动脉IMT指数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有显著改善比例数为59%,治疗后平均颈动脉IMT指数为(0.73±0.11)mm,颈动脉斑块面积(1.64±0.16)cm2;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77%,治疗后平均颈动脉IMT指数为(0.56±0.13)mm,颈动脉斑块面积(1.39±0.09)cm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指数均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于脑血栓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减小有积极的治疗作用,治疗效果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8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其临床用药进行分析,并对药物利用指数进行计算。结果在心血管类药物中,使用频率在前三位的药物为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以及厄贝沙坦。其中,药物利用指数大于1的药物有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男性使用心血管口服药物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5);年龄越大,使用心血管口服药物的比例越高(P<0.05)。结论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多数药物在临床上基本能够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