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保留内植物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例四肢骨折术后早期感染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2-58岁,平均42.5岁。胫骨平台骨折6例,股骨干骨折3例,胫骨干骨折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均于内固定术后5-14天(平均10天)发生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例,大肠埃希氏菌感染2例。术中保留内植物,彻底清创后应用VSD技术分层封闭创面,5-7天更换VSD敷料的同时行创缘部分减张缝合处理,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新鲜后完全关闭创口。结果应用VSD技术治疗7-15天后,所有患者均创面洁净及肉芽组织生长新鲜,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此期间更换VSD敷料1-3次(平均2次)。末次手术均采用直接缝合方式完全关闭创面。所有患者术后获12-2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骨折均于末次手术后20-32周(平均25周)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局部感染无复发,采用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为22-29分,平均26分。结论运用保留内植物结合VSD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早期感染,骨折维持稳定的同时能有效地控制感染,有利于创面早期愈合,为肢体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 标签: 骨折 四肢 感染 引流术 封闭敷料
  • 简介:目的探讨有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行单纯髓核摘除术后中远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18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65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7.5岁。根据患者腰椎MRI是否伴有Modic改变及其分型分为4组。A组62例,无Modic改变;B组22例,ModicⅠ型改变;C组25例,ModicⅡ型改变;D组9例,ModicⅢ型改变。统计分析术前及术后分期随访(6、12、36个月)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术前B、C、D组与A组VAS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组VAS及OD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根据术后随访6、12、36个月VAS评分及ODI结果示,B、C、D组治疗效果差于A组(P〈0.01);B、C、D组各组间VAS评分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时B、C、D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随访时C组术后治疗效果维持最佳(P〈0.05)。36个月随访时部分患者复发,其中B组复发率最高(7/22)。结论合并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单纯髓核摘除术后效果差于无Modic改变患者;但其中以ModicⅡ型改变术后效果维持最优,故选择ModicⅡ型改变时手术为最佳手术时机。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髓核摘除术 MODIC改变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手术(Anteriorcervicalcorpectomyandfusion,ACCF)术后钛笼塌陷的发生率以及钛笼塌陷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室收治的42例脊髓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患者ACCF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节段Cobb角、椎间前缘高度、椎间后缘高度等指标以评价术后手术节段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6月41例患者(97.6%)手术节段达到骨性融合,1例患者术后12月骨性融合。42例患者中11例发生钛笼重度塌陷(26.2%)。其中2例出现颈部疼痛、神经症状复发等情况。末次随访时时,重度钛笼塌陷组在椎间前缘高度及椎间后缘高度低于未塌陷组,节段Cobb角大于未塌陷组。结论ACCF术后钛笼塌陷率高,且重度钛笼塌陷可引起颈部疼痛、神经症状复发等并发症。术中应注意终板的保护、钛笼的裁减,以一定程度地防止钛笼塌陷的发生。

  • 标签: 颈椎次全切 钛笼 塌陷 终板
  • 简介:目的探讨行单节段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后发生症状性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对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并行PVP的94例患者行回顾性研究,19位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症状性椎体再骨折(再骨折组),75位未发生再骨折(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生物学和手术各参数。结果随访出现再骨折病例中,邻近椎体再骨折11例(57.89%,11/19),非邻近椎体再骨折8例(42.11%,8/19),邻位椎体骨折均为术后6月以内发生,非邻位椎体再骨折中仅2例(25.00%,2/8)发生在术后6月以内。既往骨折病史(P=0.01)、骨水泥是否分布对称(P=0.02)、骨水泥量(P=0.02)及骨水泥分布位置(P=0.03)是椎体再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量、分布是否对称以及既往骨折病史是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而PVP术后更长时间内出现椎体再骨折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相关。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再骨折 骨水泥 水泥分布
  • 简介:目的探讨髓芯减压植骨支撑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疗效。方法对21例行三根钉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经X线、CT、ECT或MRI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所有患者采用髓芯减压植骨支撑术治疗。依据ARCO分期:Ⅰ期2髋,ⅡA11髋,ⅡB6髋,ⅡC1髋,IIIA1髋,术前及术后所有患者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影像学检查并加以比较。结果随访9~18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73.4±7.2)增加到术后(89.4±7.9),优良率85.2%。结论采用髓芯减压植骨支撑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恢复了股骨头前外侧柱的生物力学稳定,促进了坏死病灶的修复,对患者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坏死 植骨术
  • 简介: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结合PCA泵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n=30),第一组(A组)术后包括膝关节后关节囊和前侧切口周围组织浸润注射罗哌卡因,结合静脉PCA泵镇痛;第二组(B组)术后仅在前侧切口周围组织浸润注射罗哌卡因,而不注射后关节囊,结合静脉PCA泵镇痛。第三组(C组)术后仅采用静脉PCA泵镇痛。分别在术后2、12、24、48、72小时,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的疼痛水平。结果术后2、12、24、48、72小时A、B、C组评分分别为2.0,2.1,4.9;2.7,2.6,5.5;3.5,3.4,4.6;2.4,2.5,3.8;1.4,1.4,2.8。A组和B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评分较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罗哌卡因和静脉PCA泵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后关节囊可不注射,镇痛效果优于单用PCA泵。

  • 标签: 局部注射 PCA泵 膝关节置换 镇痛
  • 简介: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及腔内支架隔绝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59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1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57.29岁。所有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在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分析其CT表现。其中20例行腔内支架隔绝术并复查,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9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40例,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均可显示,36例可见破裂口;未见明显破口的主动脉壁间血肿8例,合并壁间血肿的主动脉穿透性溃疡7例;主动脉瘤破裂4例,位于主动脉弓2例,位于降主动脉2例。20例患者术后支架通畅,未出现内漏、支架移位、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查方法,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诊断及腔内支架隔绝术后的随访价值。

  • 标签: 计算机体层成像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壁间血肿 主动脉瘤
  • 简介:总结类风湿性关节炎直视下膝关节滑膜切除术长期效果的益处和不足。对88例患者106例膝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滑膜切除术后15年的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和统计分析。对于HSS总分的数据经过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后,采取单因素的方差分析+SNK-q检验,在手术后10年,膝关节会发生显著的功能减退,膝关节功能减退的严重程度与时间有比较明显的联系,而到了15年几乎所有的病例都会发生严重程度不一的膝关节功能减退的症状。直视下膝关节滑膜切除术对于早中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滑膜炎的患者,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并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膝关节的良好功能,而且复发率相当低。但膝关节退变是膝关节切开滑膜切除术长期治疗后的最终结局。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膝关节 消膜炎 滑膜切除术 骨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