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搜集唐宋时期编写的蒙书,对其书名、卷数、作者、写作年代做了考证,以时代分,中唐1种,晚唐7种,五代1种,北宋15种,南宋63种。从数量看,宋约为唐的十倍,南宋是北宋的四倍多,质量也是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唐宋时期接受启蒙教育的人群在不断增加。更具体说,初、盛唐接受启蒙教育的人数甚少,中、晚唐有所增加,北宋比唐多,南宋增幅最大。由此出发,重新审视唐宋历史,有两点新的认识。其一,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历来传为美谈,其实,在它的辉煌背后,存在着苍白的一面。从初唐、盛唐没有编写一部启蒙书看,它是不关心广大庶民的教育的,再结合这一时期较高层次教育存在的严重缺陷,必然影响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制约之后的发展。其二,唐代在安史之乱以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全面衰退,昔日辉煌,不再重现。为什么?以往,人们多把这一切全归咎于安史之乱。合理吗?金宋战争延续的时间更长、涉及地域更广,但南宋中兴了,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它与北宋同登华夏文化的最高峰。个中原因与宋比唐更关注教育的普及、素质的提高,唐代的国民素质不如宋代有密切关系。它不是唯一的原因,也应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 标签: 唐宋 蒙学书 重新审视历史
  • 简介:壮族有1700多万人口,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除广西外,云南、广东、湖南、贵州等省均有分布。作为南方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保持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壮族文化与东南亚各国的相关民族文化有着渊源关系,是属同根生民族,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研究对象。我与壮研究结缘,是从1985年从事整理民族古籍事业起,二十年来,在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整理民族古籍、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学术考察集一系列活动中,尽所能致于壮研究推广和发展,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感慨颇深。

  • 标签: 壮学研究 民族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 壮族文化 中国人口
  • 简介:《现代卡尔梅克语音》前言[苏]Д.А.巴甫洛夫(Д.А.ПАВЛОВ)现代卡尔梅克语是卡尔梅克人民的民族语言,属于蒙古语族。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的主体居民、散居在阿斯特拉罕罗斯托夫、奥伦堡州、吉尔吉斯自治共和国以及乌拉尔、捷列克和库马地区的卡尔梅克人...

  • 标签: 卡尔梅克语 卡尔梅克人 复合元音 清辅音 长元音 土尔扈特
  • 简介:清末新政时期,全国各地不新出现毁现象,1910年毁活动更是发展到顶峰阶段。乡民毁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原因,一是新政的横征暴敛使乡民视学堂“如横暴之关卡”;二是学堂的现代性得不到乡民的普遍认同;三是社会转型期乡民惊慌的心理惯性;四是乡民缺少文化归属感。虽然清未乡民的毁并非是普遍性事件,只是“民变”一部分,但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不可低估。清未乡民毁既有乡民对苛捐重税的反抗,具有维护基本生存权的正义性;同时也有乡民对新政举措的不满,具有反现代化的守旧与落后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力支持并侧应了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运动。

  • 标签: 晚清 新政时期 乡民毁学现象 毁学活动 正义性 反现代化
  • 简介:近几年来,对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视,作为前几年仅仅追求“高楼大厦”的反拨,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拥有丰厚历史资源的古城自然占尽了先机。这种关注当然不是为了追寻古典浪漫的人文情怀,而是看中了旅游者带来的丰厚回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保护,古典人文精神熏陶的缺失,残酷的生存竞争,使即使生活在这些古城里的芸芸众生,也已经基本上丧失了对这种诗意感知能力。

  • 标签: 诗意 文献学 真相 文化价值 历史资源 人文情怀
  • 简介:我没史学的根底,也没方志编纂的学识。如果说,与方志有点关系的话,那是在我关注某一社会生活史问题时,会掠夺式地翻一翻志书,向它吸取些可贵而又难掏的文化养分而已。这个“而已”绝非客套,是向读者交底,是为自己壮胆——省方志办公室给我出的这道概念作文题,一大半是我知识的“雷区”。却之不恭,忐忑下笔,我谈两句话的感想。

  • 标签: 方志编纂 志书 史学 杂谈 掠夺 学识
  • 简介:刘昌毅,原名刘昌义,1914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典明乡马鞍石村。兄弟姊妹9人,因家贫而辍学,其后学裁缝以糊口。1929年,听说家乡要扩大红军,从麻城宋埠跑回家来约上本村十几个穷弟兄一同报名参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标签: 刘昌毅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豫西 红安县 黄安县 参军
  • 简介:回顾人类百年历史,可以发现他者无论作为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理论和流派之中。虽然他者开始于遥远的异邦,逐渐回到本土,但只要有差异存在,就有他者存在的必要和可能。而且,作为试图认识和理解人类文化和人性的人类,研究他者已经成为其独特的学科特色和专长,尽管研究他者最终仍然是为了认识自己。

  • 标签: 人类学 他者 他者性 观察 反思 重建
  • 简介:本文对三个与现代民主政治发生有关的问题做了一点宏观的探讨。首先,笔者认为基督教的兴起可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发生有重大意义,理由是基督教作为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交融的产物,基督教使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在以往单一的'此世'取向之外增添了一种'他世'关怀,个人从此不再只是集体主义城邦政治的附属物,他同时也成了一个渴望个人灵魂得救的基督徒,这意味着古典古代漠视个人价值的传统终于被打破,意味着个人自由意识的初步觉醒,而以个人自由为首要前提的现代民主取代古典民主的历史进程,算来也应是由此开始的。其二,英法两国的现代民主创制试验各具特色,前者强调自由,后者尤重平等。笔者认为这一情况和两国绝对王权在历史中形成的不同特点有相当程度的关联,并着重从高等法院与王权的矛盾揭示了革命时代法国强烈的平等主义倾向的一个方面的起源。其三,美国革命的现代民主创制试验具有'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并重的特色,所以才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经验。在笔者看来,美国民主的这一特色实际上体现了自由与平等这两大价值的一种比较成功的结合,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美国革命者综合吸收了当时英法政治文化的民主性精华的结果。

  • 标签: 希腊文明 现代民主政治 希伯来文 城邦政治 高等法院 美国革命
  • 简介:魏晋隋唐方志处于中国方志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它的研究从元末明初的辑佚至今逐渐扩大至目录、校勘、版本、考据等多方面。当中历经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几大阶段,至21世纪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学术视野更开阔、研究角度渐多。但就研究现状看,尚存在成果多而零散、重复性研究较多、对经典成果过度依赖、缺乏对材料挖掘利用的问题,研究尚有较大空间。

  • 标签: 方志 魏晋隋唐 文献学 综述
  • 简介:《安多政教史》对研究19世纪安多地区的宗教现状和社会政治状况、格鲁派的寺院分布情况等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目前,学术界对《安多政教史》的历史文献价值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鲜有学者对其文献资料进行文本研究。文章试图应用文献的方法,对《安多政教史》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内容结构、数据、缺陷以及文本译介等方面加以阐述。

  • 标签: 《安多政教》 历史 文献学
  • 简介:<正>1949年春季,我在江西南昌省立第一中读书,因不满国民党反动统治,邀约梅守诚②和商克宇③二位同学,离校北上,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经过长途跋涉,冲破重重险阻,到达鄂豫军区所在地——河南商城,参加鄂豫公

  • 标签: 鄂豫军区 公学 反动统治 鄂公 将革命进行到底 山西新军
  • 简介:<正>《土尔克杂》,原名《土尔克菲扎依力》或《土尔克穆合塔孜尔》。因其包括的内容较广、且属杂记文体和杂史性质的文献,故又多称《杂》。它是我国撒拉族在中世纪时使用的以阿拉伯、波斯文字母为基础的一种拼音文字——土尔克文字写成的手本。它不仅是研究撒拉族历史、宗教、文学和社会风俗习惯的珍贵文献、也是研究撒拉族语言文字难得的珍贵资料。严格说来,《土尔克杂》本身虽然不是旧书面撒拉尔语文献,但它却包含了古代撒拉尔语的语言材料,可以说,很可能中世纪的撒拉尔语和这一文献的语言,是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人13—14世纪使用的语言或方言。

  • 标签: 现代语 维吾尔语 杂学 土耳其语 选释 词汇
  • 简介:本文首先对考据的内涵作了界定,然后讨论清代考据的分期和派别。作者认为前人关于清代学术或经学的分期、派别的意见,只能作为探讨清代考据学分期、派别的参考,而不能简单套用。关于分期,作者认为应分四期:第一期为清初期,包括顺、康两朝,特点是“汉宋兼采”。第二期为清中期,主要包括乾、嘉两朝,作为过渡,雍正朝亦可划入,此期为考据高峰。第三期为清晚期,主要包括道光、咸丰、同治诸朝和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之前。此期的特点是经今文学重新兴起,倾向于经古文学的正统考据的绝对优势受到挑战,其绝对地位亦受到冲击,但还只限于量的变化,而并不是质的衰落。第四期为清末,即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以后。甲骨卜辞和敦煌遗书等出土文献新资料的发现受到学者的重视,开始与传世文献结合进行研究(如孙诒让),使清代考据走上了新的阶段,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对第三期的评价和第四期的划分,尤为本文新见。关于派别的划分,作者认为关于清初期浙东、浙西两派的划分无异义;分歧主要表现在中期,作者认为传统吴派、皖派、浙东学派的分法,适用于考据,而扬州学派的划分颇多混乱,在考据学上尤其难以成立。根据本文提出的构成学派的三个条件来看,扬州学术实为皖派戴之流衍,并没有多少创新,根本构不成一个独立的学派,特别是从考据角度来看,尤其如此。所以,当如刘师培在皖派戴之后附论扬州学术为妥。

  • 标签: 清代 考据学 分期 文学派别 古文献学史 刘师培
  • 简介:本文系统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集中概括该时期赋的特点,并分析阐述该时期赋论者对赋家及其赋作品的评论与批评,文章特别对在文学批评史和赋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等篇对于赋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赋学特点《诠赋》
  • 简介:钱大昕是清代的汉学大师,乾嘉学派的巨子.他在和中对文字在传统语文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的诸多义例、文字史上的诸多重要人物和重要书籍、俗字等多有精彩论述,对清代文字尤其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 标签: 钱大昕 文字学 《说文解字》 史料价值
  • 简介:本文从现代结构的观点对我国传统建筑体系进行了探研。首先对我国古建为什么一直以木构架为主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总结,而后对我国古建史籍上关于木构架的三角形应用和砖石结构在我国长期以来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等两则结论提出不同看法。根据考证,我国在汉代就已成功地将三角形原理用于木构架。砖石结构在我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一直没能采用合适的砌砖胶泥,如国外早就使用的石灰砂浆。2000多年来所采用的胶泥内缺少起强度作用的细骨料——砂,一直因循使用既无强度、又无黏结力的纯黏土浆,致使砖砌体没有足够承载能力而不能用作建筑物的墙体。

  • 标签: 古建筑的结构学 木构架 三角形原理 砖砌体胶泥
  • 简介:不断发展的西方史学思想,丰富和刷新着人们认识和表述历史的方式,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志为史裁,借鉴、引进中外史学思想对于拓宽方志理论思维,创新方志编纂方法,促进方志学科的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就历史时间、历史意图、历史话语权、叙述的原点、叙事的本相、配景模式、荒野说等西方历史编纂思想,进行了"史为志用"的引申和联想,通过向历史领域的"引智",为方志理论增添了源头活水。

  • 标签: 史学 西方 借鉴 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