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宗教观包含两个要点:一、“宗教”的概念:二、“人文主义”与宗教的关系。白璧德对于“人文主义”与宗教之关系的判断曾遭到以信教者为代表的西方“传统主义者”的攻击与批驳,并引发了一场“人文主义者”内部的论争:如艾略特认为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有取代宗教的倾向,强调人文主义依赖于宗教;白璧德则一方面肯定了“人文主义”不能取代“真正的宗教”,另一方面认为它具有“宗教之外的有效性”,从而否认“人文主义”依赖于宗教。由于白璧德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对自己的判断作相应的调整,因此他的表述经常表现出前后不一致的样态,本论文将结合具体语境对白璧德的宗教观作一阐发,并力求对其中存在着的“矛盾”给出可能的合理解释。
简介:中国文化(人种)的来源问题在清末民初是个广泛关注的话题,由法国人拉克伯里酋倡的中国文化(人种)西来说具有相当的影响,受到当时知识界的普遍推崇。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危机中建构民族认同的努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历史的认识。
简介:在温特森的文学创作中,“故事”是一个关键词,独特的故事观也是其解构主义文学思想的核心。温特森认为故事的核心价值是文学性真实,故事重述是对概念化生活和传统真实观的挑战,是讲述者赋予世界秩序并重构世界的方式;故事的话语范型是私语性讲述,用小话语突破宏大叙事,体现个人对于话语的介入和构建;故事的功能是延异性转变,由于故事具有重构、传递经验和隐喻功能,讲述故事可以探索可变多元的主体;故事的表现形式是否定性表达,由于受到“否定神学”影响,温特森在作品中启动多种“防御机制”来反对确定性,用排除和否定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在西方文学“故事转向”的背景下,研究温特森的故事观对研究后现代文学形式变革具有参考价值。
简介:近些年来,后现代主义成为世界范围内文化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著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伊哈布·哈桑(IhabHassan)的说法,"后现代"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①,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思潮则滥觞于20世纪60年代并发展至今.它是西方社会继现代主义浪潮激荡之后面临的新的历史阶段,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崭露头角,以波涛汹涌、不可阻挡之势荡涤冲击整个西方思想界.文学领域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首当其冲受其影响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新的文学形式.这些被归为"后现代派"的文学作品对传统文类改弦易辙,给整个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气象,同时也召唤新的文学批评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