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出发,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霍华德别业》进行重新解读,认为该书处于英国殖民活动的大背景之下,表现了以玛格丽特为代表的英国传统文化对以亨刺为代表的殖民新贵的文化接纳与灵魂救赎。

  • 标签: 后殖民 福斯特 霍华德别业
  • 作者:
  • 学科: 语言文字 > 英语
  • 创建时间:2010-12-22
  • 出处:《学英语》 2010年第21期
  • 机构:美国宇航局正在筹划一个名为“百年星航”的项目,计划在时机成熟时将载人航天器发送至火星,并让宇航员在那里定居,最终将火星拓展为人类的另一个领地。据悉,美国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已得到100万美元的资金启动该项目。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从技术上来说,送宇航员到火星是可实现的,但是载人航天器往返火星的项目在短期内还无法实现,而如果只是将宇航员单程送往火星的话,不但能够大幅度减少相关开支,同时还能够开启人类长期定居火星的研究旅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从后殖民理论权利差异的广泛视角探讨了我国媒体国际新闻翻译中存在的文本选择失衡,霸权话语扩散以及解殖民策略等问题。

  • 标签: 后殖民 权力差异 霸权话语 解殖民
  • 简介:从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诠释《毒木圣经》展示出两种田园想象:西方帝国主义者通过掠夺非洲资源、施加物质暴力与精神暴力实现殖民伊甸园的田园梦想;帝国内部心存良知的人们在拯救自我的过程中构建和平、和谐、平等的新田园世界。前者在摧毁他者家园以扩大稳固西方帝国势力的同时,也催生了建设性的、符合后殖民生态伦理的新田园想象,这种新田园想象瓦解了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关系,肯定了消声的自然与黑人的创造力,从而成为从帝国内部颠覆西方帝国的重要力量之一。

  • 标签: 《毒木圣经》 后殖民生态批评 帝国 田园
  • 简介:几乎可以肯定,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人类患病和死亡的增多。不过它们会以什么形式出现还很难说。我们可以确信,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将会更频繁地出现持续时间更长的热浪,就是这种热浪于2003年8月夺去了至少2万欧洲人的生命。

  • 标签: 人类健康 全球变暖 持续时间 人的生命
  • 简介:本文从等效翻译理论视角考擦了文化障碍,异域风情风格的翻译,翻译的限度等问题。作者认为,翻译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全球化为翻译的飞跃打下契机。

  • 标签: 全球化 等效 可译度
  • 简介:日裔美籍作家内田淑子在小说《照片新娘》以日本移民女性的角度阐释美国生活的共同经验。该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主人公Hana作为少数族裔诉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该文意在指出少数族裔如何在自己所处的"第三空间"寻找自己的文化定位,构建自己的身份。

  • 标签: 日裔美国人 第三空间 混杂
  • 简介:“上帝把我们安全地带到了新英格兰,在那里我们建造了房屋,为自己提供了生活必需品,修建了方便敬奉上帝的场所,设立了文职政府。在完成所有这些之后,我们渴望的下一件事就是推进教育,并延泽子孙万代,”1643年从哈佛学院寄往英国筹措资金的第一本大学筹款宣传册中这样写道。

  • 标签: 能力训练 大学 翻译 考研 生活必需品 新英格兰
  • 简介:本文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华女阿五》中作者对中西文化所持的立场。黄玉雪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推崇和对美国先进文化的吸收,对国人今天坚持“文化自主”、“文化自觉”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但另一方面,在体现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的同时,作品所流露出的作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有失公允的理解也是值得后人警醒的。

  • 标签: 华女阿五 全球化 文化立场 文化认同
  • 简介:近年来,在英、美、澳主流媒体中汉语音译借词受到关注。在后殖民的语境下,分析研究当代西方主流媒体中此类汉语借词的诠释、运用以及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此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中西方文化对话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西方主流媒体 汉语音译借词
  • 简介:在英语已成为全球主导语言的趋势下,“语言帝国主义”这一称谓(Phillipson,1992)揭示了英语全球化的实质。了解英语全球化的语言帝国主义特性,有助于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更好把握语言材料承栽的思想性,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使英语教学真正对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弘扬、个人生活的充实与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 标签: 英语全球化 语言帝国主义 语言的思想性
  • 简介: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给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和挑战。顺应时代潮流,许渊冲教授提出了新世纪的新译论,强调了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作者运用阐释学理论、相关史实,和许先生诗歌翻译的实例,论述他的理论的合理性,以及其在架设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方面的有效性。

  • 标签: 全球化 主体性 再创造
  • 简介:加拿大立国近一百五十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主流社会对待原住民的态度也逐步发生着变化——政府的归化政策已逐渐被尊重和保护包括原住民的所有族群的多元文化政策所取代;而原住民自身也日渐觉醒并通过文学创作探寻和重新确立自己一度被抹杀或边缘化了的族群身份。与此同时,原住民文学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多元文化、民族和谐等当代进步理念在加拿大社会的全面普及。本文拟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从主流社会的白人文学作品和原住民自身的文学创作这两方面来探讨和阐述上述的互动性社会进步。对“联邦诗人”司各特其人其作评价的变化提供了第一方面的范例。司各特创作了不少同情和赞美印第安人的诗歌,为此他长期受到普遍的赞誉;但在后殖民批评的重新审视下,其诗歌中流露的殖民主义思维却受到当代文学批评界和普通加拿大人的诟病。至于第二个方面,本文选取了两部获奖作品——印第安剧作家海威的《保留地的姐妹》和完全由因纽特人白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冰原快跑人》——为例,以此揭示原住民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维护本民族文化身份、弘扬本民族传统的努力。

  • 标签: 加拿大社会 后殖民主义批评 原住民文学 族群身份 互动性进步
  • 简介: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正在遗失。通过对造成优秀民族文化遗失种种原因的分析,本文提出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并指出可在几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 标签: 文化全球化 民族文化 遗失
  • 简介: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边境三部曲”既对墨西哥进行殖民主义再现,又对其试图建构的殖民主义话语进行改写和重写.在小说的故事背景和创作背景的双重观照下,小说对他者的再现和强势文化对他者的表征障碍象征了美国自二战后,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个体和民族身份认同危机.麦卡锡在反思和批判“美国例外论”的同时,也表达了一名白人主流作家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和妥协,“边境三部曲”也因此为美国的民族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参照.

  • 标签: 麦卡锡 “边境三部曲” 全球化 身份认同
  • 简介:本文通过问卷对昆明8所高校的1290名大学生进行了英语教育背景下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汉语文化认同情况总得分不是很高,这说明英语教育对大学生文化认同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通过差异性分析,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在总体汉语文化认同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只在个别方面体现差异。非英语专业理科学生文化认同程度低于非英语专业文科及英语专业学生。除政治和宗教方面外,男生文化认同程度低于女生。最后探讨了该结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 标签: 英语全球化 文化认同 昆明高校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