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时间:2011年8月2328日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单位: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大会主题:多样中的和谐:语言、文化、社会分议题:A.语言习得与加工:1.母语习得;2.二语习得;3.识字研究;4.心理语言学B.语言教学:5.母语教育;6.标准语教育;7.外语教学与教师发展;8.语言学习中的自主学习;9.多语言环境下的语言与教育C.不同职业中的语言:10.商务沟通及专业交流;11.翻译、口译和媒介作用;12.语言与法律;13.语言与职场D.社会中的语言:14.社会语言学;15.语言政策;16.多语言与多语言文化;17.跨文化传播;18.亚洲语境下的应用语言学E.应用语言学与方法论:19.语篇分析和语用学;20.修辞学与文体学;21.比较语言学与错误分析;22.词典学与词汇学;23.教育技术与语言学习;24.语篇与文本中的多模态;25.语言评估与测试参会形式:分组论文宣读;论文展示;专题研讨;工作坊工作语言:英文和中文,以英文为主论文提案:包括20字以内的论文英文标题、50字的英文概要和500字的英文摘要请登录大会官方网站(www.aila2011.org),...
简介:凯瑟淋·曼斯菲尔德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同为英国现代派女作家。写作上的共同追求及生活上的相似命运使二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灵犀”,并相互成为对方写作上的“知音”,从而,她们在作品中流露出了对相同问题的关注。两位女作家在其作品和书信目记中都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自我象征:“苍蝇”和“飞蛾”。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苍蝇》与伍尔夫的随笔散文《飞蛾之死》都通过作家的自我象征以不同的文本形式阐释了生命的意义,并对生与死的关系做出了哲理性的阐释。“苍蝇”和“飞蛾”在与巨大的毁灭力量的抗争中共同演绎了生命的意义,揭示出生命意义的本质就在于那不断的挣扎与抗争之中。两个小文本以不同的曲调形式演奏了两曲相似的生命乐章,实具异曲同工之效。
简介: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过去40年(1976年至2015年)应用语言学领域的1,366篇研究性文章进行密集文本分析,绘制出研究趋势。这些文章由四位分析师进行编码和分析,以确定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统计程序。本研究发现文章的平均长度有所增加。平均长度由1976.1985年期间的8.09页上升到2006—2015年期间的14.38页。对RA的详尽检阅还揭示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研究主题广泛,涵盖了34个研究领域。二语习得、技术与语言学习、语言教学方法、语言测试和心理语言学是研究最集中的领域。定性方法(占33.97%)的是期刊发文的主导性研究方法。在统计技术方面,描述性统计学、皮尔逊相关、ANOVA和t检验是应用语言学研究性文章中最常用的统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