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为我国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已经逐渐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广泛开展,而相应的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逐渐引起重视。小学教育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着重提高小学教育阶段的水平和质量。在小学阶段采取信息化教育,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改革,促进小学教育快速进步。但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丞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意义出发,简要分析当前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对策。
简介:道德故事是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主要材料之一,学前儿童对道德故事内隐信息和主旨的理解影响着教育者对道德故事的选择。本研究将322名学前儿童随机分配到四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儿童分别阅读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行为者对自身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旁观者对行为者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控制组则阅读非道德故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对不同类型道德故事的内隐信息和主旨的理解存在差异:在故事内隐信息理解方面,学前儿童对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的道德故事内隐信息的理解好于对其他类型道德故事和非道德故事内隐信息的理解;在故事主旨理解方面,4岁儿童对各类故事主旨的理解程度相近,5岁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的道德故事的主旨,6岁儿童对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主旨的理解好于对其他类型道德故事主旨的理解。这提示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归纳能力,并选择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以促进4。6岁儿童对道德故事内隐信息与主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