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贸易(不包括渔业产品)出现了两大令人瞩目的变化。农业进出口总值在徘徊多年之后,仅4年就翻了一番;同时,从2003年之后,长久以来保持并呈扩大趋势的农产品贸易顺差转瞬间消失,由于进口额的暴涨,出现了历史上不多见的逆差。本文从贸易结构和效率的角度考查了我国农业贸易井喷似增长的合理性.和进出口的实践是否体现了贸易的经济效率。初步结论如下:第一,入世后农业贸易急剧增长是合理的,因为出口增长反映了我国农业的相对优势:①地域空间下的土地禀赋相对优势;②生产过程和加工过程的独特性;和③劳动力要素禀赋。进口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制成品出口增长拉动的,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并不存在贸易逆差;第二入世后农业贸易的经济效率急需提高.贱卖贵买是贸易急剧增长中的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如假定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价格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价格相同,在2003-2004年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可以增加近35亿美元,而进口支付总额可以减少近38亿美元。贸易自由化总是趋于提高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如果贸易经济效率低下,既不能把握机会,也无力面对竞争;第三,要充分发挥农业贸易体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抓住两个基本点:一是提高我国农业贸易的合理性和经济效率;二是让农民从农业贸易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简介:从流动人口视角看,全国省际间人口流动规模巨大,2000与2010年流动率呈高度相关,存在显著特定区域集中趋势。从农民工视角看,流动率稳中有升,外出农民工数量规模增速较快,已成为农民工的核心力量,农民工负担系数逐年降低,其自身城市融入能力增强。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农村劳动人口逐渐减少,外出农民工规模增速明显放缓,数量规模变化出现拐点,外出农民工规模呈收敛趋势;农民工规模变化呈明显外出农民工特化趋势,其规模相对强度逐渐增大,外出移动效果显著。以上外出农民工流动规模变化及特征在推进公平社会建立、助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及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本文采取地区粮食生产指数,实证地考察1978~2003年我国内地粮食生产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回归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29个省区的粮食生产地位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有6个省区的粮食生产指数在稳定上升,5个省区有一定程度的上升,5个省区相对不变,5个省区有一定的下降,8个省区出现了急剧的下降,总体上粮食生产出现了从“中心”地区向“边缘”区域转移的倾向。因素分解的结果显示。引致粮食生产指数上升的是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的同时增加,而导致指数下降的主要是播种面积的缩减。不同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及生产指数的变化,反映了发挥比较优势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自发特征。然而,粮食生产地区的“边缘化”会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影响,为了消减这种影响,必须在市场化背景下,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的组织方式创新,借以实现各省区经济发展和粮食增产的协调。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