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Watson-Jone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大骨节病致髋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入住五四一总医院骨科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晚期大骨节病致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46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23例接受常规后外侧入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23例接受Watson-Jone入路的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段(3、6、12、24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程度评定(视觉模拟评分法)以及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36.28 ± 6.57)、(37.51 ± 6.2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65,P = 0.520);术后3、6、12、24个月时分别为(86.65 ± 5.26)、(80.91 ± 5.39),(88.59 ± 5.08)、(83.33 ± 5.26),(90.37 ± 4.55)、(85.05 ± 4.61),(92.06 ± 4.37)、(88.72 ± 4.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髋关节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8.08 ± 0.45)、(7.96 ± 0.4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7,P = 0.392);术后3、6、12、24个月时分别为(2.08 ± 0.51)、(2.55 ± 0.55),(1.68 ± 0.46)、(2.07 ± 0.41),(1.32 ± 0.38)、(1.71 ± 0.41),(1.01 ± 0.22)、(1.18 ± 0.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0/23),显著低于对照组(17.39%,4/23,χ2 = 4.38,P = 0.036)。结论在晚期大骨节病致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取Watson-Jone入路较后外侧入路能显著减轻患者髋关节疼痛、提升髋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术后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打印技术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伴关节外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阜阳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的膝骨关节炎伴关节外畸形的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3D打印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模拟截骨值、术中截骨值、术后引流量、置换前、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关节活动度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89.9±32.6)mL,术后引流量为(405.2±85.4)mL。比较患者术前模拟截骨值和术中截骨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与术前相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机械轴线偏移与术前相比较则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3D打印技术辅助进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伴关节外畸形,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满意的近期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熏洗结合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术后疼痛、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玉环市中医院骨伤科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8周,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8周背伸跖屈角度,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评分)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4周、8周VAS评分分别为(3.64±0.85)分、(2.06±0.54)分、(0.98±0.26)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4.15±1.12)分、(3.27±0.86)分、(1.58±0.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87、8.169、8.327,均P<0.05),治疗8周后背伸[(15.84±2.68)°]、跖屈角度[(31.58±5.06)°],均高于对照组[(12.51±2.54)°、(28.54±4.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83、3.163,均P<0.05),治疗后6个月,AOFAS评分为(90.66±5.52)分,高于对照组的(82.41±10.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6,P<0.05),且观察组优良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的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8,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术后在常规功能锻炼基础上结合中药熏洗,可更好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踝关节主动活动性,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流限制训练(BFRT)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下肢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RA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基础运动训练(包括关节训练和肌力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BFRT训练,训练过程中保持腹股沟部位袖带压力恒定以限制肢体血流,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双腿推举及双膝伸展等下肢运动。于干预前、干预12周后采用28个关节肿胀计数(SJC28)、28个关节压痛计数(TJC28)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关节症状情况;采用站立计时测验(TST)和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健康评估问卷(HAQ)和关节炎自我效能感量表-8(ASES-8)评定患者生活质量;采用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DAI)和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评定患者疾病活动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SJC28、TJC28、疼痛VAS评分、TST、TUG、HAQ、ASES-8、CDAI、SDAI及DAS28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除DAS28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并且干预后观察组SJC28、TJC28、疼痛VAS评分、TST、TUG、HAQ、ASES-8及CDA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干预期间2组患者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BFRT训练可减轻RA患者关节症状,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有效促进RA患者下肢关节功能恢复,同时安全性较好,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螺旋CT、锥形束CT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成像中的应用,探讨锥形束CT与螺旋CT检测准确性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诊断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患者5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38.6岁(21~70岁)。所有患者均经过螺旋CT和锥形束 CT检查,由2名口腔放射科医师及2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分别对每侧颞下颌关节的关节间隙、髁突的骨质病变进行测量评估。根据有无骨关节病将患者的104侧关节分为骨关节病侧(92侧)和正常侧(12侧),比较2组关节的间隙大小及病变检出率,采用 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螺旋 CT 组与锥形束CT 组在关节各间隙大小及关节位置测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病侧的前间隙大小及髁突后位比例均大于正常侧,髁突在关节窝内相对位置指数小于正常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表面缺损破坏是最常见的类型,螺旋CT对髁突骨质病变[表面缺损破坏(85.6%,89/104)、磨平变短(82.7%,86/104)、髁突骨质硬化(40.4%,42/104)、骨赘(40.4%,42/104)及囊性变(11.5%,12/104)]的检出率与锥形束CT[表面缺损破坏(88.5%,92/104)、磨平变短(86.5%,90/104)、髁突骨质硬化(35.6%,37/104)、骨赘(41.3%,43/104)、囊性变(11.5%,12/1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 CT和锥形束CT 对显示颞下颌关节骨质改变均显示了良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两者重建的关节各间隙大小基本一致,均可作为临床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常规诊断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第2足趾近侧趾(指)骨间关节(PIPJ)移植重建手指PIPJ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5月至2020年3月,收治13例手指PIPJ缺损的患者,均为创伤性损伤一期修复术后发生的PIPJ缺损,受伤机制为:绞轧伤5例,电锯伤4例,冲压伤2例,挤压伤2例,其中示指7例,中指3例,环指3例。手术时间为一期手术后3~7个月,应用改良吻合血管的第2足趾PIPJ进行移植重建,取伤指同侧第2足趾10例,取对侧第2足趾3例。移植关节均携带观察皮岛,面积为1.0 cm×1.5 cm~1.0 cm×2.0 cm。足趾供区继发骨缺损均取髂骨条植骨重建,切取髂骨条长度为4.0~6.0 cm,供区创面均采用趾腓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面积1.1 cm×1.6 cm~1.1 cm×2.1 cm。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通过门诊、电话及微信传送照片的方式进行随访,内容包括重建手指和供足的功能、外形恢复情况。结果13例移植的关节和趾腓侧岛状皮瓣均全部成活,移植关节和供趾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其中3例关节和肌腱粘连严重,二期行松解术。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0~18个月,重建的指PIPJ未发生退行性变,主动活动度为:屈曲45°~90°,伸直0°~10°,活动度平均66.3°,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7例,良4例,可2例。供趾外形良好,远期随访行走功能正常。髂腹股沟供区只留1条线形瘢痕,无明显不适。结论应用改良吻合血管的第2足趾PIPJ移植重建缺损的手指PIPJ,能够恢复手指骨间关节功能,具有良好的效果。足趾供区同时行髂骨条植骨重建加趾腓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能够保留足趾的外形和大部分功能,达到供、受区平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措施对青少年龋齿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青少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进行青少年正畸针对性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发生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可知,患者的口腔不良习惯、常食硬食及龋齿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发病率呈正相关;心理健康水平、牙齿吻合程度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发病率呈正相关。结论发生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有不良口腔习惯、不良饮食习惯、牙齿吻合程度、心理健康水平,在患者的后期治疗中可将本次的青少年正畸针对性护理措施中的几点作为护理措施实施的重点,以达到避免患者再次发生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临床目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图像和二维X线荧光图像配准,评估超声引导机器人辅助关节突关节穿刺术动物实验的准确性。方法取成年绵羊腰椎新鲜标本6个,浸泡于明胶溶液,分为左右侧关节突关节各24个,共计48个关节突关节,依据穿刺方式分为机器人组和徒手组(n=24),机器人组和徒手组均穿刺左右侧关节突关节各12个,机器人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穿刺关节,徒手组穿刺对侧关节;机器人组左侧关节突关节左侧L1 3个,L2 3个,L3 3个,L4 3个,右侧关节突关节L1 2个,L2 3个,L3 5个,L4 2个;机器人组和徒手组均在同一标本上进行,采用自身对照实验,记录和比较两组定位误差、方向误差、扫描时间、路径规划、总穿刺时间、总操作时间。结果机器人辅助穿刺的定位误差[(2.21±1.12)mm]、方向误差(1.51°±0.47°)显著小于徒手组[(3.26±1.44)mm、2.24°±0.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所有模型均在首次成功实现关节突关节穿刺,徒手组则需要多次校正;机器人组总操作时间[(463.84±34.93)s]显著长于徒手组[(298.40±27.48) s],但总穿刺时间[(37.97±6.87)s]显著短于徒手组[(261.61±33.1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下的关节突穿刺术可以在较少的针头调整次数下实现精准穿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松解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创伤后膝关节纤维僵直的疗效,总结其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矫形外科采用关节松解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的9例(10膝)膝关节纤维僵直患者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为15~42岁,平均30.2岁;膝关节僵直侧别:左侧2例,右侧6例,双侧1例。膝关节僵直均因膝关节周围损伤所致。受伤至本次就诊时间为12个月至38年,平均16.5年。入院检查膝关节伸直角度为-40°~0°,屈曲角度为-10°~40°。记录患者的外固定器佩戴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时采用秦泗河肢体畸形残缺矫正术后评价标准评定疗效。结果9例患者术后获20~78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外固定器佩戴时间为14~200 d,平均78.4 d。牵伸期间2例(3膝)患者出现外固定针道反应(3针孔),2例(2膝)患者出现针道感染(2针孔),1例患者切口愈合欠佳,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伸直为0°,与术前(-6.5°±1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1,P=0.146);屈曲角度为70.0°±17.6°,与术前(15.0°±1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2,P<0.001)。末次随访时根据秦泗河肢体畸形残缺矫正术后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7膝,良3膝。结论对于创伤后膝关节纤维僵直单纯关节松解难以取得良好效果者,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规避严重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不同分期喙突的形态特征,为临床及解剖学提供理论数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并诊断为TMJOA的290例患者,其中男69例,女221例,年龄(35.1±13.7)岁(16~69岁),单侧病变64例(64侧),双侧病变226例(452侧);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按照TMJOA 的X线表现分期标准将患者的患侧关节分为Ⅰ期(227侧)、Ⅱ期(38侧)、Ⅲ期(164侧)、Ⅳ期(87侧)。筛选26例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影像科,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普通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龄(34.3±13.9)岁(17~60岁)。将各组“.dicom”格式数据导入Simplant Pro 11.04软件中测量喙突的高度、前倾角、喙突顶点-下颌角点与髁突顶点-下颌角点距离的比值3个形态学参数。采用R 3.6.1分析TMJOA患侧与对照组的双侧、试验组单侧病变患者的健患侧、试验组患侧不同分期之间喙突形态参数的差异性。结果TMJOA组患侧喙突高度[(16.26±2.81)mm]、喙突顶点-下颌角点与髁突顶点-下颌角点距离的比值[0.96(0.92,1.01)]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5.31±3.03)mm;0.95(0.89,0.99)](t=2.18,P=0.033;Z=2.87,P=0.004);单侧病变患者患侧喙突顶点-下颌角点与髁突顶点-下颌角点距离的比值显著大于健侧(t=-3.46,P=0.001);不同分期间组内分析显示,喙突高度在不同分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P=0.774);Ⅰ、Ⅱ、Ⅲ期喙突前倾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08),但均显著小于Ⅳ期(PⅠ-Ⅳ<0.001;PⅡ-Ⅳ=0.009;PⅢ-Ⅳ<0.001);喙突顶点-下颌角点与髁突顶点-下颌角点距离的比值:Ⅰ期、Ⅱ期、Ⅲ期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08),Ⅰ期、Ⅲ期显著小于Ⅳ期(P<0.001)。结论TMJOA患者的喙突高度及喙突顶点-下颌角点与髁突顶点-下颌角点距离的比值均显著大于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受试者,喙突的高度与TMJOA有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对患者抑郁状态是否存在影响,并且随着患者病程的进展,是否会影响到患者的抑郁状态,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2019年大连市中心医院诊断为骨关节炎的2 277例患者,依据Kellgren-Lawrence分期将入组患者分为4组,分别对患者行WOMAC量表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S)临床量表评分、AKSS功能量表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收集并统计数据后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χ2检验示不同分期患者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个分期患者的AKSS临床量表分值、AKSS功能量表分值、WOMAC量表评分及HAMD量表分值进行统计分析,各个分期患者的AKSS临床评分分值:Ⅰ期(90.01 ± 8.41)分,Ⅱ期(79.98 ± 10.93)分,Ⅲ期(71.78 ± 13.64)分,Ⅳ期(54.18 ± 12.58)分;各个分期患者的AKSS功能评分:Ⅰ期100分,Ⅱ期80分,Ⅲ期70分,Ⅳ期45分;各个分期患者的WOMAC量表评分:Ⅰ期(28.69 ± 19.22)分,Ⅱ期(49.43 ± 22.69)分,Ⅲ期(70.13 ± 24.84)分,Ⅳ期(107.79 ± 24.39)分;各个分期患者的HAMD量表评分:Ⅰ期(4.89 ± 3.42)分,Ⅱ期(7.65 ± 4.20)分,Ⅲ期(9.05 ± 5.03)分,Ⅳ期(12.35 ± 5.41)分。各期之间各量表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抑郁状态与患者的年龄、疼痛及关节功能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抑郁状态与疼痛、功能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骨关节炎病程的进展会加重患者的抑郁状态,反之,患者的抑郁状态亦可加重骨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收治的44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1例;年龄35~85岁[(62.5±12.9)岁]。骨折AO/OTA分型:B型7例,C型37例。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22例采用关节镜辅助治疗(关节镜组),22例采用传统术中透视治疗(透视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关节镜组术中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及骨折移位情况。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腕关节功能患者自行评估量表(PRWE)评分、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以及腕关节活动范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5个月[(13.3±1.1)个月]。关节镜组手术时间为(104.0±40.5)min,长于透视组的(71.3±32.1)min(P<0.05)。关节镜组术中诊断TFCC损伤14例(64%),关节镜直视下见骨折移位间隙为0.8(0.3,0.8)mm,台阶为1.0(0.3,1.5)mm,关节镜辅助复位后分别为0.3(0.0,0.5)mm、0.5(0.0,0.5)mm(P均<0.05)。术后12个月关节镜组PRWE评分为(9.8±4.9)分,低于透视组的(13.4±5.8)分(P<0.05)。关节镜组DASH评分为(9.0±5.0)分,低于透视组的(13.0±6.1)分(P<0.05)。关节镜组腕关节背伸和旋后分别为(73.8±8.9)°和(82.5±8.0)°,高于透视组的(65.8±14.2)°和(76.3±10.4)°(P均<0.05)。两组术后未出现螺钉松动或断裂、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腕关节镜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可增加关节面复位的准确性,改善术后腕关节功能,同时术中能明确诊断TFCC是否存在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足趾的自体复合第2足趾关节移植治疗手指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共收治创伤性手指关节炎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9~ 53岁,平均31.7岁;示指3例,中指6例;掌指关节(MP)关节炎4例,近侧指骨间关节(PIP)关节炎5例;均为创伤后继发的手指关节炎。采用游离带血供的自体复合第2足趾跖趾或趾骨间关节移植进行治疗,同时将受区废弃关节(7例)或切取自体髂骨移植(2例)修复供区骨缺损保留足趾长度,供区创面均直接关闭。术后观察手指和足趾骨折愈合情况、外形、移植关节活动度(ROM)、术后供区愈合情况和行走功能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本组术后9例移植关节全部成活,1例足部供区行髂骨植骨微型钢板固定,术后1周伤口不愈合,考虑为内固定物排异反应,予拆除钢板改克氏针交叉固定,2周后创口顺利愈合。术后随访6~ 30个月,平均16.3个月。手指骨折平均愈合时间7~ 10周,平均8.3周,手指外观及功能良好。移植后的MP活动度为50°~75°,平均65.3°,PIP活动度为10°~85°,平均60.6°。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优5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88.9%。足趾骨折平均愈合时间9~ 12周,平均10.2周,所有患者足趾外形良好,行走功能正常。2例取髂骨患者供区仅残留一条线形瘢痕,无疼痛、麻木等不适。结论游离带血供的自体复合第2足趾关节移植治疗手指关节炎,同时应用受区废弃关节或切取自体髂骨移植修复供区骨缺损保留足趾,不仅能恢复手指关节的正常结构,使关节具有良好的功能,而且能保留足趾外形与功能,减少供区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疼痛诱发试验对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数据来源于2018年杭州社区KOA健康管理项目,共纳入1 816例符合标准的病例。根据KOA患病情况及程度,分为未患KOA(正常人群组530例),患KOA且Kellgren-Lawrence(KL)分期≤Ⅱ(早期组534例),患KOA且KL>Ⅱ(中晚期组752例)。将启动、蹲起、上下楼梯和做家务4项运动纳入诱发试验,统计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先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结果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并给出相应最佳临界值。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校正年龄、性别两项混杂因素,校正后平衡性检验P>0.05。通过Kappa分析评价运动疼痛诱发试验和X线片诊断早期膝骨关节炎的一致性。结果正常人群组、早期组、中晚期组年龄分别为(67.39±7.43)岁、(67.41±9.52)岁、(71.55±9.87)岁,三组性别的分布为男238例,女292例;男209例,女325例;男357例,女395例。正常人群组与早期组在年龄和性别分布上没有异质性(P>0.05),早期组与中晚期组在年龄和性别分布上有异质性(t=-0.034,P<0.05;χ2=8.80,P<0.05)。正常组、早期组、中晚期组启动痛VAS评分为0.16±0.37、2.70±1.69、3.68±2.10,蹲起痛VAS评分为0.42±0.49、2.88±1.44、4.01±2.08,上下楼梯痛VAS评分为0.47±0.50、2.87±1.38、3.82±1.98,做家务痛VAS评分为0.14±0.35、2.15±1.40、3.45±2.09,最严重疼痛VAS评分为0.51±0.50、3.59±1.48、4.68±2.01。正常人群组和早期组在上述疼痛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1;t=-37.25;t=-37.66;t=-32.07;t=-45.41;P<0.05);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前,早期组中晚期组在上述疼痛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t=-10.84;t=-9.56;t=-12.52;t=-10.64;P<0.05),校正年龄、性别后两者间启动疼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群组和早期组ROC曲线结果显示最严重疼痛的AUC值最高,为0.98,最佳临界值为1分。校正混杂因素后早期组和中晚期组的ROC曲线结果显示最严重疼痛的AUC值最高,为0.72,最佳临界值为4分;由于早期组和中晚期组之间ROC曲线的AUC值偏低,使用获得的运动疼痛诱发试验诊断方法与X线片诊断方法对早期和中晚期患者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0.41(P<0.05)。结论运动疼痛诱发试验中最严重的疼痛评分>1分并且≤4分可初步诊断早期KOA,对鉴别正常人群和早期KOA患者的价值高并且近似于X线片检查;对区分早期和中晚期KOA患者的价值中等,与KL分期的一致性中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需完善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发生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由建库至2019年11月的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按拟定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获取中国人群TKA后发生PJI的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各相关危险因素(类风湿性关节炎、激素治疗史、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吸烟、术后放置引流)的合并优势比(OR)值和95%CI,分析各危险因素与TKA后发生PJI的关联强度。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各危险因素合并OR值(95%CI)由高到低依次为类风湿性关节炎(OR=4.84,95%CI:1.87~12.49)、激素治疗史(OR=4.75,95%CI:2.84~7.93)、糖尿病(OR=2.57,95%CI:2.00~3.30)、手术时间(OR=2.19,95%CI:1.57~3.04)、术后放置引流(OR=2.09,95%CI:1.44~3.04)、吸烟(OR=1.76,95%CI:1.26~2.44)、术中出血量(OR=1.34,95%CI:1.06~1.70)。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激素治疗史、糖尿病、手术时间、术后放置引流、吸烟、术中出血量均为TKA后PJI的危险因素,各危险因素与TKA后发生PJI的关系均呈正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外伤导致的创伤性掌指关节疼痛、功能障碍早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我们对9例外伤导致的创伤性掌指关节炎早中期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直观了解掌指关节病变,同时清理关节面增生的骨赘、关节内游离体、滑膜炎。术后指导患者渐进性功能锻炼,随访患指关节活动度,观察指体有无肿胀、畸形和疼痛。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短期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和疼痛不适等症状,关节屈伸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按手指屈伸功能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测定标准:术前良1例,中5例,差3例;术后优6例,良2例,中1例。结论对于早中期掌指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导致的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病变,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治疗准确性和针对性较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有效改善手功能、减轻关节疼痛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关节造影锥形束CT影像检查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影像诊断中的意义,为TMD的影像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9年8月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448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关节上腔造影锥形束CT影像检查病例,分析患者年龄分布特点,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关节盘穿孔、关节囊扩张与撕裂等疾病分布情况及关节造影锥形束CT影像特点。结果448例TMD关节造影患者均为关节上腔造影,其中女性384例,男性64例,中位年龄31.5岁(14~81岁)。患者年龄分布显示,≤20岁者63例,>20且≤30岁者150例,>30且≤40岁者86例,>40且≤50岁者59例,>50且≤60岁者58例,>60岁者32例。影像诊断分布显示,关节盘前移位356例,其中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328例,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28例;关节盘穿孔152例;附着松弛或撕裂12例。结论关节造影锥形束CT影像检查对于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类疾病有明确的诊断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3D技术进行术前预构,采用上臂外侧骨皮瓣游离移植联合自体残留掌骨基底关节块带蒂移位修复累及掌指关节的手部复杂缺损、重建患手掌指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外科收治7例手部复合组织缺损并累及掌指关节近端半关节缺损的病例,常规术前应用3D技术,在电脑上用3D软件模拟手术,并打印患手实体模型,根据掌骨基底关节面倒置移位后掌骨缺损大小,对拟用上臂骨皮瓣的骨量和形态进行预构。术中按拟定设计方案,利用残留掌骨基底关节面,带蒂转位至掌指关节缺损处,修复关节囊,重建掌指关节;同时切取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掌骨骨骼及手背软组织缺损。术后所有病例进行早期系统康复锻炼,定期观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1~4年,移植骨皮瓣存活良好,骨折一期愈合,患手伸屈活动功能及握力恢复满意,皮瓣痛、触觉恢复。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显示结果:优4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85.7%。上臂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患者对患手的功能和外观非常满意,并返回到日常工作岗位。结论应用3D技术进行术前预构,利用上臂外侧骨皮瓣游离移植联合残留带蒂掌骨关节面移位可精准、同期重建掌指关节功能并修复骨骼皮肤缺损,患手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为外伤性累及掌指关节的复合组织缺损的手功能重建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对患者抑郁状态是否存在影响,并且随着患者病程的进展,是否会影响到患者的抑郁状态,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2019年大连市中心医院诊断为骨关节炎的2 277例患者,依据Kellgren-Lawrence分期将入组患者分为4组,分别对患者行WOMAC量表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S)临床量表评分、AKSS功能量表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收集并统计数据后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χ2检验示不同分期患者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个分期患者的AKSS临床量表分值、AKSS功能量表分值、WOMAC量表评分及HAMD量表分值进行统计分析,各个分期患者的AKSS临床评分分值:Ⅰ期(90.01 ± 8.41)分,Ⅱ期(79.98 ± 10.93)分,Ⅲ期(71.78 ± 13.64)分,Ⅳ期(54.18 ± 12.58)分;各个分期患者的AKSS功能评分:Ⅰ期100分,Ⅱ期80分,Ⅲ期70分,Ⅳ期45分;各个分期患者的WOMAC量表评分:Ⅰ期(28.69 ± 19.22)分,Ⅱ期(49.43 ± 22.69)分,Ⅲ期(70.13 ± 24.84)分,Ⅳ期(107.79 ± 24.39)分;各个分期患者的HAMD量表评分:Ⅰ期(4.89 ± 3.42)分,Ⅱ期(7.65 ± 4.20)分,Ⅲ期(9.05 ± 5.03)分,Ⅳ期(12.35 ± 5.41)分。各期之间各量表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抑郁状态与患者的年龄、疼痛及关节功能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抑郁状态与疼痛、功能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骨关节炎病程的进展会加重患者的抑郁状态,反之,患者的抑郁状态亦可加重骨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