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员工在工作中所感知到压力的水平,以及多大程度上会随之产生负面结果,取决于员工如何应对。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学术界就开始关注工作环境下的员工压力应对研究。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实证研究,都一致认同探索员工压力应对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少。基于这种状况,本文首先回顾了应对的理论内涵和研究模型。然后,结合BusinessSourcePremier和APAPsycNet检索获得的2000年至今18篇最具影响力的实证研究文献,对工作压力所引致的员工应对的结构和测量进行归纳和回溯。最后,重点评述和展望了员工应对组织变革、应对过程模型完善和员工应对外派这三个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问题。
简介:引言在现代心理学界中,由于长期以来受"非道德化"思潮的影响,与道德心理学相关的诸种研究成果一直被担心与种种"洗脑"行为相关联而不很受重视。这种情况在近60年中随着科尔伯格与吉利根(KohlbergGilligan)道德水平理论(及其与之相关的其他进展)~(1)等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的普及和推广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改善。
简介:采用公正感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和积极/消极情感问卷,选取5—8年级565名留守儿童和64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探讨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公正感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的公正感得分存在边缘显著性差异(P=0.055);(2)总体上,留守儿童的公正感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具体讲,留守4年半以下和4年半~10年,儿童的公正感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10年以上的儿童公正感得分和非留守儿童不存在差异;(3)各留守时间下,公正感对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具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但对于消极情感仅在特定时间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表明,留守时间是影响儿童公正感特点及其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重要因素。
简介:本研究主要关注处于相对弱势位置的个体在文化混搭条件下的地位感知对其创造力的影响。研究者设定了两类文化混搭场景,并基于地位感知的两种取向来探讨上述影响过程,第一种取向是基于平等地位感知的均衡取向,第二种取向是基于低地位感知的失衡取向。研究结果支持了均衡取向下的创造力促进效应。(1)在'性别混搭'的生活话语场景下,女性在均衡取向下的平等地位感知比失衡性的低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在'国别混搭'的新闻话语场景下,中国人的平等地位感知比低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更明显。(2)独立性自我构念的强弱变化调节了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提升关系,高独立性个体在创意任务中更容易受到地位感知的影响。(3)在'中美混搭'的条件下,平等地位感知会削弱中国被试寻求内群体归属的需求,进而在此中介作用下提高了创造力水平。
简介:采用掩蔽启动范式考察了负相容效应中启动项与目标项关系对阈下信息加工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语义水平的负相容效应。两个实验分别以双箭头和汉字为掩蔽启动项,考察启动项和目标项重复、加工水平相同及加工水平不同三种条件下的启动效应。结果发现,两个实验的重复及加工水平相同条件下都出现负相容效应,且重复条件下启动量最大,加工水平不同条件下则无启动。这表明:(1)启动项与目标项的知觉重复影响启动量,但不是负相容效应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启动项和目标项加工水平相同时,才出现负相容效应;(2)存在语义水平上的负相容效应,阈下语义信息可得到加工并表现为对后继同类反应的抑制。
简介:通过行为实验探讨了公平正义和人文关怀这两种基本道德价值的语义启动对涉及弱势群体的道德两难问题判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道德价值语义启动对道德判断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公平正义启动状态下,人们的道德判断不会对弱势者有明显的道德宽容偏向。当个体处于恻隐关怀启动状态时则会出现明显的道德判断弱势者效应,即对弱势群体的道德判断充在显著的宽容偏向。进一步的检验表明弱势群体判断在道德价值语义启动与道德判断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不仅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道德价值语境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同时文章还指出在面对重大社会负性事件时,政府、社会媒体、学术界应该呈现怎样的道德价值语境是一个既具有突出现实性和重
简介:采用经典的空间线索范式,以成年人和小学二、四、六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内、外源注意对感数和计数加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六年级学生和成人的感数范围为1-3或4,计数范围为4或5以上,二、四年级学生的感数范围在1-3,计数范围在4以上,支持感数和计数分离的观点。(2)对感数加工,成人和六年级学生均不受两种注意条件的影响,而对计数加工,外源性注意条件下的反应比内源性注意快;二年级学生1-6的数量加工受两种注意条件的影响,四年级学生1-5的加工不受两种注意条件的影响。(3)成人和小学生在感数和计数加工上都存在线索效应。以上结果说明:二-四年级是发展的关键期,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逐渐有意识地有效利用内源和外源性线索进行数量加工,其注意指向性更明确;从发展的角度为选择注意加工理论提供了发展证据。
简介:本文旨在研究政治效能感的内在机制及文化特异性,并探讨社会个体化在中西文化共生背景下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本文首先就'个体化倾向'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建构出以'政治认知'为中介变量的模型,并对中西文化下的'政治认知'及其与'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假设;最后对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N=10771)中的18~70岁的成年人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个体化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效能感'特别是'内政治效能感'产生影响,两种政治认知——'情理型政治认知'与'法权型政治认知'——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这一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中政治参与的复杂性。
简介:采用目标探测实验范式,要求被试在对字母顺序信息充分加工的条件下,通过比较两种参考系下英文字母的注意SNARC效应考察顺序信息对注意SNARC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以字母表为参考系时,C、E引起空间注意左偏,T、W引起空间注意右偏,出现了注意SNARC效应,而以英语单词TWICE为参考系时,C、E引起空间注意右偏,T、W引起空间注意左偏,出现反转的注意SNARC效应;(2)两种参考系下字母相对位置倒转可导致字母认知加工中注意SNARC效应反向,说明启动不同参考系会对字母的注意SNARC效应产生影响。进一步支持了顺序信息影响SNARC效应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