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国外正在流行的宗教对话理论和主要观点做了基本介绍。认为西方的对话理论多是从基督教的理解出发,将佛教的基本教义用基督教的神学来附会,以至于远离了佛教的本义。佛教的对话理论,是以佛教本位出发,对基督教采取了批评的态度,或者是“恰当的解释”。这些对话的理论存在着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偏执,要走出这种偏执,才能看见世界宗教对话的曙光,而这个基点,就在于是我们找到双方的“同等重要”的话语。

  • 标签: 基督教 佛教 宗教对话 西方理论
  • 简介:组织边界问题作为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关系到组织活动的效率及组织成长。从人类学的族群认同理论出发,结合当今主流经济学和管理学对组织边界的讨论,将组织看作族群来展开研究,不仅能够对组织边界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而且能够丰富组织边界研究的理论,从而弥补人类学在组织边界研究领域的缺失。

  • 标签: 族群 组织边界 认同边界 人类学
  • 简介:本文论证了祷告作为灵性操练在治疗抑郁情绪中所应有的作用,以此说明祷告是基督教特别针对抑郁情绪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有价值和效果,值得重视和应用。祷告的能力必须重视圣灵的工作和更新。对祷告作用进行论证,这是对祷告作为灵性操练在治疗抑郁情绪的作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总结,并为教会和人们提供解决和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希望借着这种基督教特点的治疗方式的探讨和阐明它对治疗抑郁情绪的帮助作用,让牧者在实践善用此方式帮助受抑郁情绪困扰的肢体,提高教牧辅导和牧养水平。

  • 标签: 祷告 灵性操练 抑郁情绪
  • 简介:关于上帝存在的问题一直是神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且众说纷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奥古斯丁到安瑟伦,从阿奎那到康德,这个问题引起了古今无数神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本文拟介绍当代著名宗教社会学者彼得·贝格尔的《天使的传言》一书中所论述到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新五路证明"的问题。作者首先简单介绍贝格尔的这本书及其价值,其次分析古今哲学与神学思想史上颇有代表性的上帝存在的证明,最后通过阐释贝格尔的具有"现象学和心理学色彩"的"新五路证明",从而彰显其哲学和神学理论价值。

  • 标签: 贝格尔 天使的传言 上帝存在 证明
  • 简介:前不久,我赴日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重点考察了日本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等城市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寺院,如觉王山日泰寺、新胜古寺、奈良东大寺、高台寺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和启发的是,日本在战后恢复和城市现代化建设,非常重视将古寺庙作为珍贵的活态历史建筑和原生态文化加以保护。因此,在现代化都市新兴建筑群落之中,几乎保存了所有可以保存的古代寺庙,而且备加珍惜地精心修缮,使之成为日本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标志,成为展示日本文化源流的重要文物。许多城市的寺庙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由此联想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对古代寺庙建筑的保护及毁坏的种种现状,不能不产生深深的思考。本文就以最具代表性的古都北京为例。

  • 标签: 城市现代化建设 建筑遗产 历史风貌 日本东京 寺庙建筑 宗教
  • 简介: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稍稍不慎就可能被社会淘汰出局。由此而带来的危机感,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浮躁.甚至在未及思考之际,就被时代潮流襄着往前跑了。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奔向哪里呢?我们不能否认发展的意义,但如何发展却是个值得审思的问题。

  • 标签: 佛教 商品经济 济群法师 人物访谈 寺院经济 经济来源
  • 简介:发源于中国的湄公河,是老挝的母亲河,它从北到南静静地流淌,滋润养育着560万老挝人民,也塑造了他们平静安宁的个性。2008年12月12日至13日,应老挝总理波松·布帕万邀请,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率团访问了这个纯朴宁静的国度。这也是中国国家宗教局局长的首次访老之行。

  • 标签: 叶小文 老挝 局长 增添 友谊 国家宗教
  • 简介: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其正式成员国包括沙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科威特、巴林6国,是中东海湾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GDP占所有22个阿拉伯国家GDP总额的近60%,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达到33.2%。海合会国家是我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我国从海合会国家进口的原油占进口总量的比例多年维持在三成以上。

  • 标签: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 经贸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进口总量 海合会 海湾地区
  • 简介:佛陀传下两种修行制度:出家传承和瑜伽士传承。莲花生大士将佛法传到西藏时,将两种制度一并传入。瑜伽士从小像出家众一样修行,但是不剃度出家,只受圆满居士戒、菩萨戒,受密法的灌顶,并持守密法的戒律。藏传佛教中将这两种修行人都尊称为“喇嘛”,“喇嘛”即是“上师”的意思。依藏传佛教的观点来看,上师可分为小乘上师、大乘上师、金刚乘上师三种。上师并非狭指一位西藏的法师,而指佛教中所有的具德长老都是三宝之一体体现。修学佛法,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引导摄受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

  • 标签: 僧宝 在家瑜伽士 上师 善知识
  • 简介: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是要信徒防非止恶,修习善行,完善道德,觉悟人生。戒律作为佛教“三藏”之一,小乘“三学”之首,大乘“六度”之一,在佛教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弘法的基本点在于弘戒,只有使众多佛教徒严守戒律才能保持佛教旺盛的生命力。几千年的佛教传播史也表明,弘扬戒律既应保持佛教的庄严性,又应因地、因时而宜,以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社会和人生之需要。本文通过考察中国佛教戒律的特点与历史演变,分析了戒律在佛教发展的作用,并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持戒及持戒的意义作了初步的探讨。

  • 标签: 佛教戒律 印度佛教 佛教发展 中国佛教 根本精神 为善去恶
  • 简介:1875~1878年初、1890~1919年前后,《教务杂志》陆续发表一系列文章,讨论“译名问题”。这些讨论的一个主要关切点是如何解决“译名问题”,归结起来,传教士提出的观点有两类:一类是主张妥协,即通过相互妥协使各译名共存,或者统一到某一套译名上去;另一类是反对当下的妥协,将问题的解决寄望于时间或中国教会和信徒。尽管前者的呼声远高过后者,但少数意见仍然得到了尊重,译名问题仍以“未解”为结。

  • 标签: 《教务杂志》 传教士 译名问题 解决方案
  • 简介:净土宗实自隋唐开始真正流行起来。隋自唐初,道绰、善导师徒倡言弥陀净土,日课佛号,习者甚众。唐初玄奘、窥基师徒则信奉弥勒净土,愿生兜率;稍后武则天篡唐,沙门怀义、法明等进《大云经》,言则天为弥勒下生,故弥勒净土亦颇盛一时。

  • 标签: 净土宗 中晚唐 白居易 士大夫 弥勒净土 弥陀净土
  • 简介:谭峭,字景升,五代时南唐人,祖籍泉州,著名道士,被尊为真人。《道藏》把《化书》记为“真人谭景升撰”。《四库全书》把《化书》记为“南唐谭峭撰”。据南唐沈汾《续仙传》记载,谭峭出身官宦人家,其父谭洙曾为国子司业(国子监副长官),他“幼而聪明,及长颇涉经史,强记,问无不知。”可是谭峭没有按父亲的希望追求功名,却是一心喜好黄老之术,游历名山,拜师学道。年,

  • 标签: 《化书》 谭峭 医学知识 生物学 《四库全书》 《道藏》
  • 简介:“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交流是国与国关系中极为重要的桥梁,对于推动民众相识相知,促进双边关系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阿拉伯国家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合作伙伴,阿文化的交流互鉴对于推动阿战略合作关系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与在阿拉伯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伊斯兰文化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

  • 标签: 文化交流 阿拉伯国家 战略合作关系 伊斯兰文化 双边关系 合作伙伴
  • 简介:本文围绕耶稣在犹太传统的身份与在帝国文化的位置这一罗马统治者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认为耶稣与圣殿里的祭司长等人的高层宗教领袖的)突,以及与以会堂为活动中心的法利赛人、文士的底层冲突,是其受难的社会根源。

  • 标签: 耶稣 撒都该人 法利赛人 文士
  • 简介: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有着丰富的神灵信仰与祭祀仪式。在西南地区的瑶、壮、苗、白、土家、纳西、彝、羌、侗、水、布依、仡佬、仫佬、毛南、阿昌等少数民族传统宗教,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的道教色彩。西南少数民族祭祀仪式运用的道教法术,是历史上道教影响西南少数民族的结果。道教史上诸宗师致力于“道化四夷”,其弘扬大道济世度人的道家思想,在道教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少数民族宗教 中国西南 道教史 法术 西南少数民族 传统宗教
  • 简介:法器在道人的宗教生活和道教的斋醮科仪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有的法器对于全真道士来说,甚至是相伴终身、须臾不离的物件.法器,顾名思义,就是道人在做法事时所用的器物,但是,一些全真道士在日常生活,也经常佩带和使用法器.道教法器的种类很多,构造和材质各异,但是按其用途和宗教涵义来说,大致有这样四个方面的宗教用意:一是在斋醮法事里,法器具有沟通神灵的作用.法器的音响能够上达天庭,下送地狱,把主持法事的高功法师的意愿、祈求转达给神灵、幽冥,以达到人神互感交流、天人感应的目的;二是正一派道士在符箓道场里,用于避邪、驱鬼、伏魔、降妖,达到扶正祛邪的愿望;三是全真道士随身携带或佩带,其主要用途也基本上属于避邪伏魔,同时也具有防身之用;四是在道教的科仪里,用于演奏道教音乐或进行伴奏,烘托宗教气氛,营造神秘天上人间的特殊氛围.

  • 标签: 宗教生活 斋醮科仪 法器 道人 道教音乐 日常生活
  • 简介:一般来说,外来民工在面临社会失范、经济压力、制度压制和个人/家庭危机时候表现出相应的社会不适应。但在具体条件和情境,每种因素作用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昊江地区信仰基督教的外来民工。笔者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考察他们的生活境遇,指出其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需要在原有初级关系基础上构筑的社会支持系统里不能得到满足;而以教会活动和信仰实践为特征的基督教信仰则为他们重建身份认同发挥核心作用;同时表明他们在环境制约和自我选择的双重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信仰为基础的行为模式和社会人际网络为内容的亚文化群体特征和边缘性境况。关系强度和自我范畴化是作者用于反映外来民工重建生活的两个分析工具。

  • 标签: 外来民工 社会适应 基督教信仰 关系强度 自我范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