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YP2C19代谢患者在治疗时采用对抗血小板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219例进行研究,对患者进行血清CYP2C19基因型检测,将其分为代谢组(73例)和非代谢组(146例),并将代谢组分为慢性代谢组1和慢性代谢2两个亚组,每组分别42例和31例。对非慢性代谢组和慢性代谢组1进行+阿司匹林药物干预,对慢性代谢2进行联合阿司匹林药物干预,对比效果。结果:术后三个月,慢性代谢组1的不良心血管发生事件及支架内血栓率显著高于非慢性代谢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CYP2C19慢代谢,替格瑞洛,氯吡格雷
  • 简介:摘要  目的:比较治疗CYP2C19基因突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符合要求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组(45例)与组(45例)。组于PCI术后次日口服治疗;组于PCI术后次日口服治疗,2组疗程6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组总有效率高于组;组术后1天和7天血小板聚集率低于组;组术后6个月LVESD和LVEDD低于组,而LVEF高于组(P<0.05)。结论:治疗CYP2C19基因突变型ACS患者行PCI术后疗效优于,且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

  • 标签: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CYP2C19基因突变型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摘要:冠心病作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目前临床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上,其中介入治疗方法尤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被广泛应用。作为PCI术后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核心是通过抑制血小板活性以降低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但是在临床实践中,部分患者对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该结果往往与药物代谢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在本文的观点论述上,通过对学术界文献的查阅,综述了冠心病介入患者中药物代谢相关基因CYP2C19抵抗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 标签: 冠心病介入 氯吡格雷药物代谢相关基因CYP2C19 氯吡雷抵抗 综述分析
  • 简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疗ACS的最有效方法,而抗血小板聚集是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或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改善预后[1]的关键。目前,联合阿司匹林已经成为ACS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模式[2]。

  • 标签: 基因多态性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氯吡格雷抵抗 个体化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根据CYP2C19酶基因多态性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及CR的发生情况。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立即服用300mg负荷量的阿司匹林、,并于次日起每日服用100mg阿司匹林、75mg,尽早行PCI治疗及CYP2C19酶基因多态性检测,根据CYP2C19酶基因多态性检测分快代谢型EM组、中间代谢型IM组、代谢型PM组,所有入选患者分别于服用前及服用维持量75mg,5天后采用比浊法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快代谢型服药前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为17.5%、20.6%、21.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药后CR发生率分别为42.86%、18.97%、12.9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YP2C19基因的多态性尤其是CYP2C19*2的缺失是导致抗血小板效应减弱、抵抗发生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CYP2C19酶基因多态性 急性冠脉综合征 氯吡格雷抵抗 血小板聚集率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CYP2C19基因多态性中快代谢型(extensivemetabolism,EM)与中间代谢型(intermediatemetabolism,IM)、代谢型(poormetabolizer,PM)基因型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低反应的影响程度。方法: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服用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关CYP2C19*EM与IM+PM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或观察性试验,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16年11月。2名研究者依据纳入标准及评价量表进行文献筛查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5.0软件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的文献荟萃(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分均≥7分,心血管疾病患者共23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后,EM与IM+PM基因型携带者发生抵抗(RR=0.46,95%CI=0.19~1.13)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RR=0.72,95%CI=0.34~1.5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3,95%CI=0.21~0.53,P〈0.05),CYP2C19*IM+PM基因型携带者较CYP2C19*EM基因型携带者可明显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论:在服用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CYP2C19*IM+PM基因型携带者较CYP2C19*EM基因型携带者更易发生心血管事件,但抵抗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因此,建议在服用或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先测定CYP2C19基因型突变程度,再考虑是否应用抗血小板治疗。

  • 标签: 氯吡格雷 基因多态性 CYP2C19 低反应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患者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信封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依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为治疗指导依据,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片,观察组使用。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0%、出血事件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的12.50%和17.50%(P<0.05)。结论 CYP2C19基因检测可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治疗,保证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氯吡格雷 CYP2C19基因检测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抗凝作用的关系,为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采取血标本并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将提取后的总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基因芯片杂交法确定基因型,根据不同的基因型对患者进行分组。176例入选病例共分为3组,A组:快代谢基因组(CYP2C19*1/*1);B组:中等代谢基因组(CYP2C19*1/*2CYP2C19*1/*3);C组:代谢基因组(CYP2C192/*2CYP2C192/*3或CYP2C19*3/*3),测定各组ADP抑制率。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6例入选病例三组之间AD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7例首次行PCI患者中C组与B组和A组相比,ADP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首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CYP2C19代谢基因型患者常规使用疗效较差。

  • 标签: CYP2C19 基因多态性 氯吡格雷 ADP抑制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抵抗及细胞色素P4502C19(CYP2C19)基因型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采用血栓弹力图监测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根据监测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抵抗组和非抵抗组。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检测CYP2C19基因型,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快代谢型组、中代谢型组和代谢型组)。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缺血性卒中和出血等。将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和缺血性卒中组成的复合事件定义为联合血栓事件。比较不同分组患者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采用Cox回归分析抵抗和CYP2C19基因型对联合血栓事件、心原性死亡和出血的影响。结果共入选1 696例患者,年龄(59.4±9.6)岁,男性1 280例(75.5%)。抵抗组471例(27.8%),非抵抗组1 225例(72.2%);代谢型组218例(12.9%),中代谢型组668例(39.4%),快代谢型组810例(47.8%)。中位随访时间13.3个月,失访率为7.7%(131/1 696)。与非抵抗组比较,抵抗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7.6%(36/471)比5.1%(62/1 225),P=0.041],而出血[13.2%(62/471)比17.9%(219/1 225),P=0.020]、小出血[11.5%(54/471)比15.8%(194/1 225),P=0.022]的发生率较低。在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绞痛、支架内血栓、缺血性卒中及大出血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CYP2C19基因型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抵抗是联合血栓事件(OR=2.334,95%CI 1.215~4.443,P=0.016)及出血事件(OR=0.481,95%CI 0.174~0.901,P=0.023)的独立影响因素。CYP2C19基因型不是联合血栓事件、心原性死亡和出血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对于PCI术后的ACS患者,抵抗可增加联合血栓事件的发生风险,但出血风险也相应降低;CYP2C19基因型不是临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氯吡格雷抵抗 CYP2C19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治疗,观察组口服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记录两组治疗1年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冠脉支架再狭窄以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77.50%(31/40)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92.50%(37/40)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治疗1年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冠脉支架再狭窄以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17.50%(7/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50%(13/40)(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

  • 标签: 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 冠心病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罂粟碱联合治疗急性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9月在该院诊治的48例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患者,治疗前检测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根据基因型分为野生型组、突变杂合型组和突变纯合型组,三组均注射罂粟碱联合口服,同时根据临床治疗效果适当调整给药剂量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替代。观察各组患者血小板指标变化、临床疗效和胃肠道主要指标变化。结果经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小板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聚集率(MPA)和纤维蛋白原(Fib)]均有所改善,且野生型组的PLT、MPA和Fib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突变杂合型组和突变纯合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野生型组治愈率为80.0%,突变杂合型组为46.7%,突变纯合型组为52.0%,野生型组与突变杂合型组及突变纯合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野生组血栓发生率为10.0%,突变杂合型组为26.7%;突变纯合型组为26.1%,野生型组血栓发生率与突变杂合型组及突变纯合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胃肠道指标如呕吐、腹泻等症状,潜血阳性转阴,腹部压痛消失,肠腔积气、积液消失均有所改善,但野生型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突变杂合型组和突变纯合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前检测患者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并根据结果调整给药剂量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替代,可提高抗血小板聚集效果。

  • 标签: 急性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 CYP2C19 基因多态性 氯吡格雷 罂粟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92例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给予A组患者进行治疗,给予B组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及术后9个月内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发现,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A组明显低于B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9个月内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发现,A组的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低于B组,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优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冠心病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时间确定于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进行,取该期间收治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60例作为纳入样本,依据实施治疗方案的差异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一组作为观察组实施,另一组作为对照组采用进行治疗,整理记录两组患者行不同治疗后相关数据指标,借助统计学系统分析对比差异表现,观察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浆黏度项目均数、全血低切黏度均数、红细胞聚集项目均数、治疗有效率数据、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P值均<0.05显示。结论:相比于更适合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治疗中应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冠心病心肌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治疗的不同效果。方法:取52例STEMI患者,随机分组,26例/组,1组按急诊PCI+治疗,2组按急诊PCI+治疗。结果: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2组水平更优(p

  • 标签: STEMI 急诊PCI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ACS择期PCI术后应用的治疗价值。方法随机抽取自2015年4月~2017年5月来我院进行择期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80例ACS患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常规组。Clopidogrel组与Ticagrelor组所有病例均接受择期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在此基础上予以一般治疗,服用aspirin,每天一百毫克,经皮下注射LMWH,每天两次。Clopidogrel组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择取Clopidogrel予以治疗,每天七十五毫克;Ticagrelor组择期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采通过Ticagrelor予以治疗,每天两次,每次九十毫克。两组病例术后连续进行七天的治疗。结果未治疗时,治疗组与常规组血小板聚集率对比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择期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通过Ticagrelor与Clopidogrel治疗,常规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超过治疗组,两组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Clopidogrel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超过Ticagrelor组,两组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择期皮冠状动脉介入术ACS病人使用Ticagrelor治疗效果显著超过Clopidogrel,可以从根本减少血小板聚集水平,进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ACS择期PCI术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治疗中实施治疗,分析疗效。方法随机自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选取44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组,实施治疗的22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实施治疗的2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临床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治疗中实施治疗,效果理想。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缺血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