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研究旨在分析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CEBPA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回顾性分析我中心55例初诊AML患者CEBPA基因突变率、临床特征及治疗疗效.结果表明:本组患者CEBPA突变患者20例,发生率为36.4%,其中17例为双侧突变,3例为单侧突变;与CEBPA无突变AML患者相比,CEBPA突变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征:75.0%患者为M1与M2;初诊时表现为高血红蛋白[(98.30±20.33)g/L对(81.69±23.74)g/L;t=2.625,P=0.011]及低血小板[(33.30±38.27)×109/L对(64.79±61.60)×109/L;u=2.062,P=0.044];白血病细胞高表达CD7及CD34.近期疗效显示,CEBPA突变患者CR率72.2%,高于CEBPA无突变患者68.6%,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BPA突变AML多见于AML-M1和M2,且伴高血红蛋白和低血小板症,表达CD7及CD34;近期疗效尚好.国人AML患者CEBPA突变率可能高于国外报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CEBPA基因突变的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征、病因及转归,提高对家族性白血病的认识。方法调查一个伴CEBPA基因突变AML家系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特征、转归及预后并绘制家系谱。对先证者采集骨髓及口腔黏膜细胞,与先证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采集外周血,通过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结果该家系共有10人诊断为AML,其中男4例,女6例,中位年龄9(3~48)岁。10例患者中,6例死亡,其中4例未进行治疗,1例患者化疗后生存3年复发死亡,1例采取中药及支持治疗生存2年后死亡。4例患者生存,1例接受化疗患者生存达15年,3例患者接受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至随访截止,生存时间分别为6、9、28个月。对先证者及8名与先证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进行基因测序,发现5例存在胚系CEBPA TAD p.G36Afs*124突变,其中4例确诊为AML,1例随访至今未发病。结论伴CEBPA基因突变的家族性AML多在儿童及青壮年期发病,具有完全或接近完全的外显率,通过积极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npml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与预后相关性及其与其他基因突变的相互关系。收集AM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按常规收集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相关影象学检查、血常规检查、NAP、动脉血氧饱和度、骨髓常规形态+活检+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血清EPO等,按WHO标准诊断分型。抽提DNA,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结合测序检测npml突变。结果表明,150名细胞遗传学正常的白血病患者中72例发生npml杂合子基因突变(48%,72/150)。48%的患者存在npmlC基末端的移码突变。npml突变的患者有特定的临床、表型和遗传特点。统计分析显示,npml和nt3ITDs有重要的相互作用。npml突变对诱导治疗有更好的反应,没有fit3ITD突变的患者总存活率提高。多变量分析显示,npml突变和cebpa突变与总存活率(OS)呈正相关,fit3突变与OS呈负相关。结论:npml突变在没有fit3基因突变时,在具有成人正常细胞遗传学的AML患者中是一个良好的独立预后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FLT3-ITD及CEBPA双等位基因突变(CEBPAdm)共突变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初治成人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基因突变检测采用直接测序法。结果①接受基因突变检测的非M3且资料完整患者599例,检出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FLT3-ITD+)且CEBPAdm阳性(CEBPAdm+)患者19例(A组),FLT3-ITD+且CEBPAdm-患者84例(B组),FLT3-ITD-且CEBPAdm+患者95例(C组),未检出任何已知基因突变患者70例(D组),共计268例。②A、B、C、D四组间性别、PLT、FAB分型、诱导治疗方案、融合基因突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发病年龄、初诊时WBC、HGB含量、外周血原始幼稚细胞比例、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两两比较,A组较B、C、D组性别、年龄、HGB含量、PLT、FAB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初诊时外周血WBC、外周血原始幼稚细胞比例、首疗程诱导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水平高于B、C、D各组。③A、B、C、D组首疗程化疗后完全缓解(CR1)率分别为50.0%、32.4%、59.8%、39.0%(P=0.003),复发率分别为55.6%、50.0%、21.1%、40.0%(P<0.001),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6.25、3.0、15.5、10.5个月(P<0.001),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5.0、4.0、10.0、6.7个月(P=0.032)。结论FLT3-ITD及CEBPAdm共突变成人AML患者初诊时外周血WBC高,外周血原始幼稚细胞比例高,首疗程诱导化疗后MRD水平高,CR1率低,复发率高,中位总生存时间、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短,预后不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D7在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和预后价值,进一步探讨CD7表达情况与CEBPA突变的相关性,明确其在CEBPA野生型和突变型AML患者中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98例初治AML患者(除外M3亚型)的临床资料,在全部患者以及CEBPA野生型和突变型组中,分别比较CD7阳性(CD7+)和CD7阴性(CD7-)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并联合CD7表达情况和CEBPA突变状态初步建立新的危险分层模型。结果在CD7+组中,CEBPA单位点和双位点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0.1%和33.9%,显著高于CD7-组(5.3%和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CEBPA野生型患者中,CD7+组患者相较CD7-组患者完全缓解率低(P=0.001)、复发率高(P=0.023),而两组总生存(OS)期和无病生存(DFS)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CEBPA突变患者中,CD7+组显示有更长的OS期(P=0.019)和DFS期(P=0.010)。根据CD7表达和CEBPA突变与否将AML患者分为三个亚组:CD7+伴CEBPA突变组、CD7-组和CD7+伴CEBPA野生型组。三组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80.2%、48.0%和30.6%(P<0.001),3年的DFS率分别为74.1%、37.4%和22.2%(P<0.001)。结论CD7+组中CEBPA突变率显著高于CD7-组,CD7+在CEBPA野生型组和突变组AML中存在截然相反的预后意义。根据CD7表达情况和CEBPA突变与否建立新的危险分层模型,有助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简介:MicroRNAs(miRNAs)areendogenoussmallnon-codingRNAsthatrepresstheirtargetsatposttranscriptionallevel.ExistingstudieshaveshownthatmiRNAsareimportantregulatorygenesin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aseithertumorsuppressorsoroncogenes.MiR-122isnormallydownregulatedinHCCandregardedasatumorsuppressor.RecentlymiR-122hasbeenreportedtoberegulatedbyCEBPA,whichistheninvolvedinanovelpathwaytoinfluenceproliferationoftumorcells.HoweveritisunknownwhetherCEBPAisregulatedbymiRNAsinHCC.Inthisstudy,wefindthatmiR-182isupregulatedinHCCmodelrat,andrepressesCEBPAinbothratandhuman.ThisfurtherimprovesthecurrentCEBPA/miR-122pathwaythatcontrolstheproliferationoftumorcells.TheseresultssuggestthatmiR-182isapotentialoncogeneinHCCandcouldbeusedasadiagnosticmarkeranddrugtargetofHCC.
简介: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多个阶段,从理论上说,致突变与致癌有相关性,癌变往往由突变起动。因此,致突变与致癌,抗突变与抗癌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外已有许多资料表明某些天然药物或其所含的一些化学成份具有致突变、致癌与致畸作用,国内对中草药致癌的研究不多,近年却乐于对致突变及抗突变的研究。本文拟就此作一概述。一、具有致突变作用的中草药1.雷公藤本品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红斑狼疮等多种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雷公藤大于25mg/g时,致小鼠染色体畸变的毒性明显加大,而在20mg/g以下可能为用药的安全剂量。其醋酸乙酯提取物能明显增加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又能诱发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且相互之间呈平行关系。雷公藤内酯醇也可使小鼠微核出现率增加,且有一定的剂量关系,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的作用也十分明显。雷公藤
简介:"他奶奶的!"当华本海发现鲁镇论坛上讨论一百多年前鲁迅小说的帖子的时候,心中就窝了一股无名之火.当年自己爷爷的爷爷华老栓那愚昧无知的举动让刚刚痛斥过陈水扁狂骂过小日本的网虫们"义愤填膺",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篇的帖子就已经提到鲁镇论坛的首页,点击率一路飙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殖系PIGA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征。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10例PIGA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现、血液生化、脑电图(EEG)、神经影像学及基因检测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10例均为男童。10例均出现癫痫发作及重度发育迟缓,5/8例表现出肌张力减低,4/9例有特殊面容或多器官异常。癫痫发作起病年龄为1个月28 d~10个月,平均年龄为4.8个月。癫痫发作类型多样,且均有局灶性发作,6/10例有热敏感性。9/10例起病时发作间期EEG为弥散性慢波混合局灶或多灶性放电。44.4%(4/9例)的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结果为蛛网膜下腔增宽,2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轻度升高。10例经基因分析证实均携带PIGA杂合变异,共发现8种突变位点,其中7种国际上尚未见报道。4例表型诊断为多发先天性畸形-肌张力低下-癫痫综合征2(MCAHS2),5例表型为无畸形的智力障碍和癫痫、其中1例癫痫符合West综合征,1例表型未能归类。结论本研究中携带PIGA基因突变患儿的癫痫发作以局灶性发作为主,并常有热敏感性,发作间期EEG以弥散性慢波混合局灶或多灶性放电为特征。头颅MRI异常以蛛网膜下腔增宽最为常见。临床表型仅部分病例符合典型的MCAHS2,较多为无畸形的智力障碍和癫痫表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腺癌组织EGFR突变与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病理确诊为肺腺癌伴EGFR突变的患者,根据p53蛋白是否阳性表达,分为p53表达阳性组和p53表达阴性组。对比(1)p53表达阳性组和p53表达阴性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2)p53表达阳性组和p53表达阴性组生存情况。结果p53表达阳性组和p53表达阴性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比较有差异(P<0.05);p53表达阳性组和p53表达阴性组接生存期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P53蛋白表达阳性者,P53蛋白表达阴性的EGFR突变肺腺癌患者对EGFR-TKIs治疗效果肯定;P53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侵袭、转移其中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