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这次地震中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gal的加速度记录,有46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的断层距小于100km,使中国大陆近断层区域所获得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数量成倍增加。本文依据这批数据,对汶川大地震强震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此次地震断层附近地区的PGA衰减规律,并利用此规律模拟了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峰值,绘制了PGA分布图、竖向PGA与水平向PGA比值图;给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反应谱、上盘效应、竖向效应、速度大脉冲效应等地震动特征,这些特征可作为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依据并供灾区重建时参考。
简介:根据国内12个大中城市的12个气象站实际测量的2008年5月份31天的天气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共744个数据,结合曲线图对其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表明:①南宁市和广州市的低温,北京市和济南市的高温、低温,该月最低值都出现在5月12日汶川地震当天;②其他城市该月低温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为:哈尔滨市9日,西宁市10日,西安市、郑州市、武汉市和呼和浩特市13日,都江堰市和绵阳市15日;③秦岭山—祁连山—昆仑山中央造山带地区的西宁市、西安市、郑州市和武汉市,华北地台构造区的北京市、济南市和呼和浩特市从5月6日到16日为温度负异常峰值区间;④温度降低幅度,按地理位置向北、向东减小。据此特征,结合现今青藏高原的应力场,讨论了青藏高原与汶川地震、地球物理场与大气物理场的关系,建议在研究强烈地震发生机制时应加强多学科的有机结合。
简介: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共约330kin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初步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上大震复发可能属特征地震模式。结合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地质情况和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参数综合分析,本文从地质学、地震学和GPS数据分析三个方面评估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复发周期。结果表明,上述三种方法获得的龙门山断裂带Ms8.0级地震的复发间隔分别为:3185a、170(02264a和4310a,平均为3000a左右:Ms7.5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1000a左右;Ms7.0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500a左右。这些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比,相差不多,基本反映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能量水平和累积速度。
简介:前言自autodesk收购alisa之后,Maya软件的命运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一时间预测,谣言不绝于耳,甚至有人认为autodesk会结束Maya而专注发展3dmax。重重疑云直至2006年7月31日方才散尽,因为在这一天,autodesk公司正式发布了Maya软件的最新版——Maya8.0。
简介:目的分析5.12汶川8.0级地震中伤员四肢损伤类型和影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5月13日-5月27日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就诊的1121例地震伤员中四肢检查的671伤员的放射学资料,其中平片检查668人,约1200处投照部位,CT检查19人23个部位。结果446例伤员放射学检查为阳性,总阳性率约为66.47%,其中四肢单部位损伤为355例(52.91%),多个四肢损伤为91例(13.56%)。共有558个部位损伤,按发生率高低排列,依次为胫腓骨142例(25.45%),足踝113例(20.25%)、髋关节及股骨112例(20.07%),肘关节及尺桡骨54例(9.68%)、肱骨47例(8.42%),手腕38例(6.81%),肩关节36例(6.45%),锁骨16例(2.87%);按照骨折类型,粉碎性骨折317例(56.81%),横行骨折102例(18.28%),关节脱位37例(6.63%),斜行骨折37例(6.63%),螺旋形骨折31例(5.56%),线形骨折17例(3.05%),嵌插骨折13例(2.33%),骺分离4例(0.72%)。结论地震造成四肢损害以下肢为主,骨折类型以粉碎性骨折及横行骨折为主。
简介:本文采用朱介寿等(1984)提供的非均匀速度模型,使用Hypo2000地震定位方法,筛选出汶川MS8.0级地震前8年的2723条地震记录进行精定位;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介于5-20km之间,平均震源深度是12km.结合地震震中分布图、震源深度剖面图、M-T图等结果,得出汶川MS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地震活动性比中段和南段的活动性弱;时间越临近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周边的应力场逐步增强,靠近汶川主震区域的震群活动有增加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