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迷走神经切断术去除了壁细胞的直接迷走刺激,降低了壁细胞对胃泌素的敏感性,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有确切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接收的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础资料,采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总结治疗体会。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出血量低,无患者死亡,住院时间6~13天,平均住院时间(9.25±2.17)天,术后随访切口愈合良好;1例患者术后溃疡复发,经治疗后康复。结论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较理想,可有效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改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改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148例.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胃酸下降情况及胃排空和溃疡复发情况,并按Visick标准进行分级.结果全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12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9年,术后3年基础酸排出量(BAO)、最高酸排出量(MAO)、高峰酸排出量(PAO)仍保持术后低水平.Visick分级,Ⅰ级102例(810%),Ⅱ级15例(119%),Ⅲ级5例(40%),Ⅳ级4例(32%).有2例患者溃疡复发(16%).结论改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评价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ighlyselectivevagotomy,HS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A组),和行胃部分切除术(B组)的临床资料;A组162例,其中男155例,女7例;年龄(15~76)岁,平均(41.22±12.76)岁;病史3个月~20年,平均(6.17±3.47)年;穿孔至手术时间(4~22)h。B组175例,其中男166例,女9例;年龄(18~77)岁,平均(41.06±11.91)岁;病史4个月~21年,平均(6.56±3.29)年;穿孔至手术时间(3~16)h,平均(8.55±4.87)h。结果两组患者无术中或近期死亡;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术后制酸效果、溃疡复发率、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选迷切术比胃部分切除术更符合机体解剖生理特点,适应症较宽;规范、标准、熟练的手术操作是预防溃疡病复发的关键。
简介:目的:观察十二指肠溃疡采用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7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实验组35例,对照组患者选择腹腔镜穿孔修补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后蜀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展开统计比较,对照组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上,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实验组(P〈0.05)。结论:十二指肠溃疡采用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联合治疗具有显著效果,且术后恢复快。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及不同切断数量对迷走-舌咽神经痛(VGPN)的治疗效果和长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5例VGPN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血管神经关系分别采用单纯舌咽神经切断术(26例)、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术(29例)及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术(30例)3种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85例患者治疗均有效,其中治愈76例(89.4%),缓解9例(10.6%)。3组患者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0,P=0.041),其中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组、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舌咽神经切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患者中共有10例(11.8%)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随访6个月后6例患者症状消失,4例患者症状改善但不明显(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组1例,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组3例)。结论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治疗VGPN效果优于单纯舌咽神经切断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腹腔镜修补术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 78 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采用 腹腔镜修补术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治疗 ,对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 78 例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手术者和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 86 ~ 137min ,平均 (116±26.83)min ;术中出血量 47 ~ 132 ml ,平均 (76±15.40)ml 。术中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其中前壁 51 例、后壁 27 例,穿孔直径 0 .5 ~ 1 .4 cm 。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住院 5 ~ 11d 出院,平均( 8.43±2.14 ) d 。术后随访 1 年,所有患者溃疡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显示已愈合。 结论: 腹腔镜修补术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 、恢复快、治愈率高的 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
简介:摘要:目的:由于小儿难治性癫痫的护理要求高,在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活动中的护理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所以,应及时研究针对性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制定最佳的护理方案,让小儿患者享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借此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使医院建立良好形象。方法:从2022年4月-2023年4月间我院新收治的小儿难治性癫痫患者中抽选100例符合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要求的研究对象,分别纳入两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实行针对性护理。结果:经护理效果的比较,实验组的护理效益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护理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实验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人员必须用心做好小儿难治性癫痫护理工作,必须在患儿的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期间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将针对性的护理服务理念渗入各环节,高质量完成护理任务,呈现良好的护理效果,无形中加快患儿的康复进程,真正体现出护理工作的存在价值。
简介:目的研究远端胃癌根治术中保留迷走神经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入选无迷走神经直接侵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两组:保留迷走神经组(保迷组,n=30)和传统术式组(传统组,不保留迷走神经,n=30),分别宴施保留逃走神经的胃癌根治术及传统的胃癌根治术、对比观察两种不同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程度、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期间患者恢复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1)保迷组平均手术时间较传统组长(P<0.05);但后1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保谜组与传统组术中平均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3)保迷组清扫淋巴结的总个数及不同站别的个数与传统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保谜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较传统组无明显增加(P>0.05).(5)保迷组术后进食后不适感发生率较传统组低(P<0.05).(6)随访过程中保迷组胆囊病变、胆石症和腹泻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对无迷走神经直接侵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行保留谜走神经胃癌根治术能达到与传统术式相同的根治要求.与传统术式相比,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术后患者胆汁返流、胆囊病变、腹褥及进食后不适症状发生率低.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迷走神经近端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评估其临床有效性.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40例近端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保留迷走神经的近端胃癌根治术(A组)、传统近端胃癌根治术(B组)和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C组).术后1年观察并比较患者生活质量、食管黏膜改变、胆囊收缩功能.结果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研究,其中A组10例、B组13例、C组17例.A、B、C三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病理分化、Lauren分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A、B、C三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28.0±2.83)、(28.46±3.75)、(29.05±5.1)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年,生活质量Spitzer评分分别为(8.1±1.1)、(7.0±1.1)、(6.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三组的腹泻发生率分别为10.0%、58.3%和66.7%,A组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A、B、C三组胆囊收缩功能良好比例分别为80.0%、75.0%和26.7%,A、B组功能良好比例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A、B两组食管黏膜改变程度Savery-Miller分类0/I级比例分别为60.0%(6/10)和16.7%(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保留迷走神经的近端胃癌根治术在技术和临床疗效方面安全、可行,肿瘤根治程度与传统近端/全胃切除的胃癌根治术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DRE)的疗效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接受VNS治疗的91例DRE患者的术前评估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与VNS疗效相关的预测因素。结果91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McHughⅠ级20例(22%)、Ⅱ级37例(40.6%)、Ⅲ级23例(25.3%)、Ⅳ级2例(2.2%)、Ⅴ级9例(9.9%),其中治疗有效(McHughⅠ、Ⅱ级,发作减少≥50%)57例(62.6%),治疗无效(McHugh Ⅲ~Ⅴ级,发作减少<50%)34例(37.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侧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IED)、局灶性起源发作及患者VNS电极植入年龄在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侧IED(OR=5.214,95%CI:1.331~20.431,P=0.018)和局灶性起源发作(OR=4.111,95%CI:1.432~11.802,P=0.009)是VNS治疗有效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单侧IED和局灶性起源发作可作为筛选DRE患者进行VNS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癫痫(DRE)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后脑电图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选择西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25例DRE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VNS手术治疗并随访12个月。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均进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每次监测描记时间大于12 h。分析VNS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患者脑电图特点。结果25例患者术前VEEG监测中发作间期均出现尖波、棘波及尖慢、棘慢复合波,3例能定侧别。术后3个月时11例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为混合节律,尖波、尖慢波或棘波单个发放,其中8例患者McHugh分级为Ⅰ~Ⅱ级。术后6个月时18例发作间期脑电图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11例患者McHugh分级为Ⅰ~Ⅱ级。术后12个月时21例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15例患者McHugh分级为Ⅰ~Ⅱ级。结论DRE患者VNS术后脑电图的改善程度随时间延续逐步提高,部分患者脑电图改善可早于临床症状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