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度意识障碍(DOC)患者发生便秘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或减少其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某三级甲等医院高压氧科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重度DO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便秘分为便秘组和非便秘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生便秘的危险因素。结果290例患者的便秘发生率为3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纤维型营养制剂、镇静剂、机械通气的应用及预防性使用泻药对重度DOC患者发生便秘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镇静剂、机械通气是重度DOC患者发生便秘的危险因素(P<0.05),预防性使用泻药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重度DOC患者发生便秘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护理上需对多个环节加以关注和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不同致伤机制脑损伤性意识障碍的转归。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南京紫金医院接受治疗的130例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致意识障碍病因将患者分为4组:脑血管意外组(37例)、脑外伤组(68例)、缺血缺氧性脑病组(7例)、脑动脉瘤组(18例)。4组患者均予以高压氧、电刺激、针灸、被动训练、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及高压氧综合治疗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中国南京持续性植物状态量表(CNPVSS)评分,比较4组患者在高压氧综合治疗3个月后的意识转清率和总体疗效。结果高压氧综合治疗3个月后,4组患者的GCS评分及CNPVSS评分均升高(P<0.05),脑动脉瘤组GCS评分及CNPVSS评分提升最显著;意识转清率最高的是脑血管意外组(64.86%,24/37),其次是脑动脉瘤组(55.56%,10/18),4组间意识转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体治疗疗效转归依次为脑血管意外组、脑动脉瘤组、脑外伤组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49%(32/37)、83.33%(15/18)、69.12%(47/68)、42.8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意外组和脑动脉瘤组在经过3个月高压氧综合治疗后的意识转清率和意识障碍的好转有效率均好于其他2组。结论不同致伤机制脑损伤性意识障碍在转归上存在差异。
简介:摘要目前高压氧治疗已经成为脑损伤后意识恢复的重要辅助手段,如何精准对比高压氧治疗前后患者的意识改变,神经行为学评分量表成为量化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的有力工具。患者因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表现为昏迷、植物状态、微小意识和保持清醒等不同的意识状态;由于临床和基础研究对于意识障碍认识的不断深入,相应的评估量表也在发生变化。国内外应用频率较高的量表有欧洲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和美国的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我国学者编制的中国南京持续性植物状态量表经多中心对照研究显示与美国的昏迷恢复量表功效相当且有一定优势,比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更加精准。本综述介绍了昏迷和其他意识障碍评估量表的发展史,并对我国学者编制量表的工作进行介绍与展望,以期为相关基础及临床学科的研究提供帮助。
简介:摘要1例72岁女性患者,因意识不清于发病当天入院,颅脑磁共振成像显示双侧丘脑急性梗死,临床诊断为Percheron动脉梗死,虽给予了强效的抗栓药物治疗,患者意识水平逐渐加重,逐渐滴加美多芭和金刚烷胺药物,患者意识水平逐渐好转,短期内患者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康复治疗联合高压氧治疗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2020年6月-2022年2月在我院治疗意识障碍患者中随机择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共25例),观察组(接受康复治疗联合高压氧治疗,共25例),将两组意识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0%、72.0%,两组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康复治疗联合高压氧治疗应用于意识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有效促进临床疗效升高,缩短患者清醒时间,减少并发症产生,是一项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康复治疗对意识障碍患者促醒和改善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1年4月在入院的42例意识功能障碍患者,根据是否给予患者tDCS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DCS,阳极置于左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阴极置于右肩部,刺激电流强度2mA,20min/次。2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d,共治疗6周。2组治疗前后采用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患者右侧屈肘肌肌张力的改变。结果::治疗前2组CRS-R和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而且观察组CRS-R和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反应者为13例(61.90%),无反应者为8例(38.10%);对照组反应者为2例(9.52%),无反应者为19例(90.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右侧屈肘肌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屈肘肌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屈肘肌的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屈肘肌M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和痉挛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身体约束管理在ICU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ICU收治的100例意识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身体约束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身体约束管理。对比两组患者身体约束时间、约束强度。将ICU内共24名护理人员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2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身体约束相关知识、行为调查量表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得分。结果观察组约束时间短于对照组,约束强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研究组护理人员身体约束知识、身体约束态度及身体约束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身体约束管理能降低ICU意识障碍患者约束强度、减少约束时间,并能提高ICU护理人员身体约束相关知识及行为得分,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伴有意识障碍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2年5月收治的60例伴有意识障碍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Excel软件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有创组(30例)与无创组(30例),有创组采用有创通气治疗方法,无创组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结果:无创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有创组(P<0.05);无创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显著高于有创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HR显著低于有创组(P<0.05)。结论:在伴有意识障碍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实施无创机械通气干预可改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实施。
简介:【摘要】 目的 调查芦山4.20地震后5年雅安地区受灾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其生存质量。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在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三地分阶段随机抽取2000名≥18岁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编一般信息问卷、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mpactof EventScale-Revised, IES-R)、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收集一般资料、芦山地震对灾民的远期影响及生存质量相关信息,将IES-R总评分≥35者,采用DSM-5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对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描述统计,多因素分析PTSD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共收集有效问卷1828例(91.30%),其中男性904例(49.50%),女性924例(50.50%);诊断为PTSD 27例,患病率为1.50%。诊断焦虑障碍39例, 患病率为2.13%(39/1828),诊断抑郁障碍41例,预测患病率为2.24%(41/1828)。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的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视功能及眼部疾病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22年1至3月纳入北京市朝阳区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292例(584只眼)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资料,其中男性235例,女性57例;年龄2~18岁。检查所有患儿主观远、近视力、近立体视、客观视力、屈光度数、眼前节和眼底。另纳入健康幼儿及学生300人作为对照,年龄2~18岁,检查主、客观视力和屈光度数。对ASD合并不同智力障碍程度患儿进行分析,视力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进行计量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患儿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584只眼中,屈光不正272只眼(47.22%),散光260只眼(45.14%),远视29只眼(5.03%),近视10只眼(1.74%),弱视危险因素47只眼(8.16%)。292例患儿中斜视20例(6.85%),色弱3例(1.03%),外眼异常4例(1.37%)。211例患儿完成了近立体视检查,其中100″及以内者54例(25.59%),200″~900″者157例(74.41%)。272只屈光不正眼中,157只眼(57.72%)需矫正而未矫正。患儿主观、客观视力分别为0.22(0.10,0.35)和0.10(0.00,0.22);不同性别的ASD合并轻度或中度智力障碍患儿远近视力、客观视力、屈光度数、近立体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ASD合并轻度智力障碍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1.453,P<0.001),合并中度智力障碍患儿主观远、近视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08,-4.503;P<0.001),客观视力、屈光度数、近立体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儿童的主观远视力和客观视力分别为0.10(0.00,0.22)和0.00(0.00,0.10),屈光度数为0.25(-0.25,0.50)D,与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比较,主观远视力及客观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527,-10.393;P<0.001),屈光度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74,P=0.203)。结论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主、客观视力均低于健康儿童,屈光不正、斜视、弱视等眼病的患病率和未矫正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其所患的屈光不正中以散光为主,且矫正和治疗率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脑梗塞所致精神障碍中情感障碍的护理效果评价。方法:入选44例脑梗塞所致精神障碍中情感障碍患者主要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病情诊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常规护理)与研究组22例(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观察指标:认知及神经功能;心理症状自评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心理症状自评分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以上心理症状自评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的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3%,P<0.05。结论:脑梗塞所致精神障碍中情感障碍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后可有效改善不良情绪、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