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北京市典型再生水利用河流(清河、北小河、坝河和通惠河)及其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2000年和2008年3期LandsatTM数据,借助于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参数、景观聚集度、景观斑块密度等指标,在流域和河岸带尺度上,分析1989~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变化轨迹。基于流域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和林地减少;与1989~2000年间相比,2000~2008年的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率相对减小。基于河岸带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8年期间,因城市化发展导致沟渠、库塘等水域面积减小;耕地主要分布在100~5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500~8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由1989~2000年间的分散扩张转变为2000~2008年间的有序优化整合,扩张范围趋向远离河道的河岸缓冲带区域;2000~2008年间,新增林地密集分布在100~200m和700~800m河岸缓冲带区域。内河流域生态廊道功能主要体现在沿河道200m的河岸缓冲带范围内,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内河流域生态廊道效应在增强。
简介:本文介绍了茅岭江特大桥钢壁双围堰的施工工艺。该工艺立足国内现有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机械设备和工程材料,进行施工技术的综合研究,全面优化。从钢壁双围堰的设计考虑承台的施工,施工中充分利用潮位涨落进行钢围堰的下水浮运,通过调节壁内水位高低控制钢围堰的下沉,便于上部钢围堰的拼接。最大的优点是减少了船舶的使用。在双壁钢围堰定位过程中,利用栈桥平台和钢围堰四周的4根钢管桩作为油葫芦受力点进行钢围堰精确定位,避免了使用锚索,确保了航道内船只的畅通。并且在施工中未搭设水中拼装平台,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征地,加快施工进度、节约工程成本的成功施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