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医护人员和老年人对于老年衰弱的认知和对于衰弱管理的态度。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对北京市3个社区的14名社区医护人员和17名社区老年人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受访者对衰弱管理的认知和对于衰弱管理的态度,采用Colaizzi 7步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对老年衰弱的认知上提炼出3个主题:社区老年人对老年衰弱认知、理解不一,个体差异大;社区医护人员对于老年衰弱的概念理解较为全面,但对此概念接触不多;对于老年衰弱认知存在几个误区。对衰弱管理的态度提炼出4个主题:大部分衰弱老年人希望得到科学的衰弱管理;衰弱前期的老年人不认同衰弱管理;社区医护人员肯定老年衰弱管理的重要性;在北京社区开展老年衰弱管理尚存在许多阻碍。结论应加强对老年衰弱的教育和宣传,加快制订基于证据的老年衰弱管理方案,指导社区实践,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衰弱指数(FI)评估的老年人衰弱状况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以北京市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跌倒情况随访调查数据库中2005年基线调查人群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样本,以2015年随访调查中收集该队列人群的死亡情况作为结局变量进行分析。采用FI模型对老年人进行衰弱评估,分析不同年龄组老年人FI与死亡率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估FI对不同年龄组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衰弱程度老年人的生存曲线。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1 301例老年人,至2015年共死亡403例,死亡率为31.0%(403/1 301)。老年人死亡率随着FI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FI值的增加死亡率增加的速度减缓,老年人FI值所致死亡存在极限值约0.70,在此基础上任何新增加的健康缺陷均可能导致老年人死亡。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FI值增加会增加老年人死亡的风险(HR=1.143,95%CI:1.034~1.248,P=0.000),且FI值相比于年龄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更高(HR=1.143比HR=1.048,t=5.827,P=0.000)。随年龄增加,FI值即老年人衰弱对死亡风险影响的HR值从1.179降至1.120,即衰弱对死亡的影响也逐渐降低。生存曲线结果显示,各年龄组老年人的生存率均随衰弱程度的增加而降低(Log-rank=317.812、354.203、247.258,均P=0.000);对不同衰弱程度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仅≥80岁组高龄老年人衰弱程度较高组(0.4≤FI<0.5、FI≥0.5)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8)。结论采用FI模型对北京市城市社区老年人进行衰弱评估能够较好地反映老年人的衰弱特征,在预测不良健康预后如死亡率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对老年人进行衰弱的干预时,着重于衰弱程度较低或相对年轻的老年人可能更有效地减少衰弱所导致的不良结局。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对衰弱患者行早期识别及个体化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 我科 2019 年 6 月 -10 月 65 岁及以上的住院患者采用 Fried 衰弱 表型 进行衰弱评估, 共选取衰弱前期和衰弱期患者 60 人, 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 30 例和观察组 3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个体化干预措施: 运动锻炼指导、营养干预、多学科团队合作、家庭访视和药物治疗管理。分别在干预后的 1 、 3 、 6 月末对两组患者的跌倒、死亡的发生率及衰弱程度减缓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在干预后的 3 月末和 6 月末 跌倒、死亡率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而衰弱减缓增加,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对衰弱患者进行评估,能有效识别衰弱老年人以及尽早进行个体化干预,从而减缓衰弱程度,降低老年人跌倒、死亡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预期寿命。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住院老年手术患者的术前衰弱状况并探究其危险因素。方法抽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于2019年2—5月住院老年手术患者200例,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老年综合评估问卷、衰弱量表进行调查。结果200例住院老年手术患者中,检出衰弱者75例,衰弱检出率为37.5%(75/2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非独立、抑郁、营养不良、认知障碍、健康自评差是住院老年手术患者术前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住院老年手术患者术前衰弱发生率较高,需进行术前衰弱评估并识别潜在危险因素,从多领域多维度建立适用于住院老年手术患者的术前衰弱评估及干预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老年衰弱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北京医院住院的年龄≥65岁的患者,应用临床衰弱分级进行衰弱评估,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窦性心率震荡分析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结果本研究纳入住院老年患者共129例,男性75例(58.1%),平均年龄77.5岁,范围65.0~92.1岁。衰弱患者53例,非衰弱患者76例,衰弱组年龄[(80.5±5.5)岁]大于非衰弱组[(75.3±6.2)岁],衰弱组高血压[84.9%(45/53)]、心力衰竭[32.1%(17/53)]及外周血管疾病[32.1%(17/53)]比例高于非衰弱组[65.8%(50/76),1.3%(1/76),17.1%(13/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01,χ2值分别为5.879、24.606、3.921;均P<0.05)。与非衰弱组比,衰弱组震荡初始(TO)[-0.05(-0.92,0.82)%比-0.74(-1.58,0)%;Z=2.616,P=0.009]更高、震荡斜率(TS)[2.34(1.30,5.00)ms/RR比4.34(2.66,6.39)ms/RR;Z=-3.048,P=0.002]更低,衰弱组TO异常[49.1%(26/53)比26.3%(20/76),χ2=7.038,P=0.008]及TS异常[34.7%(29/53)比21.0%(16/76),χ2=15.579,P<0.001]发生率高于非衰弱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O异常(OR=2.970,P=0.010,95%CI:1.300~6.785)及TS异常(OR=3.618,P=0.003,95%CI:1.565~8.364)与衰弱相关。结论老年衰弱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迷走神经张力降低。
简介:摘要危重症获得性衰弱(ICU-AW)是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常见的神经肌肉并发症,其症状通常比较严重,并且持续存在。引起ICU-AW的危险因素有多种,包括脓毒症、高血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ICU-AW可导致患者脱机困难,延长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影响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预防及早期治疗ICU-AW有助于改善患者出ICU后的生活质量。因此,严格预防、早期识别、早期治疗ICU-AW是ICU医师不可忽视的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ICU获得性衰弱预测模型,为临床工作者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提供客观依据,为今后模型的更新及新模型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六大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0月15日,语种限定中英文。2名研究者依次进行独立的筛选文献、提取资料、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再采用PROBAST工具对纳入文献中的模型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8篇高质量文献。5项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均≥0.7。模型偏倚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仅Witteveen的模型被评为低偏倚,其余7项模型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但所有模型适用性好。结论ICU获得性衰弱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但在开发、报道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倚。今后应规范报道模型开发验证的全过程,以减少方法学偏倚,为临床实践提供高质量证据。未来研究应侧重于模型的外部验证和模型更新,不断改进模型预测性能,为临床提供实际可用的模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本地区衰弱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干预治疗衰弱提供途径和靶点。方法横断面调查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市隆福医院老年科≥60岁住院患者218例。根据衰弱状态将患者分为衰弱组和非衰弱组,比较两组患者老年综合征情况。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校正t检验及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向后逐步法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或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18例患者年龄(73.3±7.5)岁,其中男性92例,女性126例。根据衰弱状态将患者分为衰弱组58例和非衰弱组160例,衰弱发生率26.6%(58/218)。年龄≥75岁衰弱占45.3%(43/95)。与非衰弱患者比较,衰弱组患者年龄大,且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躯体活动功能受限、跌倒史、便失禁、尿失禁、营养不良、视听口腔疾病、实体肿瘤、贫血、痴呆、抑郁和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的比例显著增加,但其血清白蛋白、步速、握力、体质量指数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混杂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营养不良(OR=20.103,95%CI5.467~73.930,P<0.001)和躯体活动功能受限(躯体功能很差OR=98.149,95%CI19.400~496.557,P<0.001,躯体功能中等差OR=11.974,95%CI2.525~56.775,P=0.002)是衰弱的危险因素。优势握力是衰弱的保护因素(OR=0.903,95%CI0.831~0.981,P=0.016)。结论躯体活动功能受限和营养不良是衰弱的危险因素,改善平衡障碍、步速和5次起坐测试可能是衰弱康复治疗的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衰弱的发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乌鲁木齐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4—11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196例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简易微型营养评估量表评估营养状况,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认知功能,采用简明老年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7评估心理状态,采用Fried衰弱量表评估患者衰弱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衰弱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196例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中,衰弱、非衰弱的发生率分别为50.5%(99/196)、49.5%(97/196);不同年龄、运动频率、自我感觉健康状态、睡眠质量、日常生活能力、查尔森共病指数(CCI)、营养状态、抑郁状态、认知状态、焦虑状态的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的衰弱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自我感觉健康状态、睡眠质量、CCI、营养状态是影响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衰弱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的衰弱发生率较高,其发生衰弱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自我感觉健康状态、睡眠质量、CCI、营养状态。医护人员有必要在术前识别衰弱患者,及时采取跨学科衰弱管理,减少和延缓衰弱的发生,促进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性别视角分析我国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的差异,为缩小高龄老年人衰弱的性别差异、促进健康公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库201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Fairlie分解法,分析男、女性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女性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为52.8%(860/1 628)、男性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为35.0%(460/1 314),不同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22,P<0.001)。Fairlie分解结果显示,54.3%(0.097/0.178)的差异是可解释的,45.7%(0.081/0.178)的差异是不可解释的,不可解释的差异表明男性和女性高龄老年人的性别差异与男性和女性高龄老年人衰弱水平的差异相关。结论男性高龄老年人的衰弱患病率显著低于女性高龄老年人,婚姻状况、生活方式与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的性别差异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