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后,其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所产生的变化,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选择我院中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大量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输血前后24h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数值进行记录,并做好相应的统计学比较工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大量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后,所有患者的血小板以及纤维蛋白原数值较输血前有明显降低,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输血前有明显增加,输血前后各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大量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输入后,会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降低,所以在对患者进行临床大输血后,应当密切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状况进行观察。而对于危重病患者,则应当采用血栓弹力图对患者的凝血状况进行动态记录,必要时可以为患者进行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血的补充,避免患者由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出血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本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展开分析,患者入院时间为:2020年11月~2021年11月随随机抽选出80例,对其展开大量输血记录分析80例患者输血前、输血后1d、3d血细胞计数、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输血后第一天,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有明显的变化,在输血后3d凝血功能指标逐渐趋于正常范围:P<0.05。与输血前相比,输血后1d血细胞计数下降,输血3d后逐渐升高至正常水平,差异性比较:P<0.05。结论: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而言,大量输血后24h之内会导致其凝血指标发生改变,因此在对其进行大量输血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减少因为凝血功能障碍而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方法以2014年8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血量多少,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对照组为需要少量输血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输血后1d与5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输血前后血细胞相关指标水平对比以及输血前后血细胞相关指标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输血后1dAPTT、TT、PT均显著增加,FIB、PLT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后5dFIB、PLT、APTT、TT以及PT基本恢复至输血前,两组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后1d,血细胞容量计数(HCT)、血红蛋白(HGB)显著高于输血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后,会导致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要合理评估输血效果和输血指征,做到严密监测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16年1~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需大输血(24小时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0U(2000m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40例患者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以及凝血功能变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患者输血前的血小板计数与输血后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输血前的凝血功能变化与输血后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行大量输血后的患者,在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上均呈现下降趋势,医护人员需再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一系列生命指标,并适当给予血小板、血浆等补充,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输血的有效性、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探究大量输血对急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在输血后 1d和 5d的影响。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9年 5月 -2019年 9月收治的 90例急性创伤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并根据 24h内输血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大量输血,对照组患者仅少量输血。观察组包含大量输血患者 51例,对照组少量输血 39例。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不同时间凝血四项功能和血小板计数水平。 结果:两组创伤性患者输血前,其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输血1d后,较之输血前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输血 5d后,较之输血前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较之输血后 1d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探究表明,急性创伤患者在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短期内有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大量输血患者短期内的凝血状态进行监测,降低各种凝血功能障碍及纤溶亢进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稳定提升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方案实施的成功率。大量输血作为一种抢救性被动性支持治疗手段,存在多方面风险,但又必须实施,短期内的凝血功能障碍在有效的监控处置下,对病人的救治是有积极的支持意义,因此需要临床引起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大量输血的34例患者,比较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血小板以及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患者输血后各凝血功能指标与输血前比较,APTT、TT、PT显著延长,而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患者PLT水平显著降低,而HGB、Hct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患者CD3+、CD4+、CD4+/CD8+以及NK细胞均显著降低(P<0.05),CD8+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患者IgG水平显著降低(P<0.05),IgA、IgM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量输血后可引起患者发生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数量的降低,并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抑制,在输血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以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及时输注血小板和血浆,以改善患者输血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次医学调研中随机选取了2018年6月到2019年4月10个月中本院接诊的20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过多患者,所有患者在接诊以后进行了大量输血进行抢救。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00名,观察组100名,使用全自动血细胞检测仪对患者的血液血小板含量进行检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液血小板计数。通过观察数据可知,在进行大量输血以后,观察组患者血液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主要用于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结果通过观察数据可知,在进行大量输血以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要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凝血功能。通过观察数据可知,在进行大量输血以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要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结论大量输血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方案(MTP)在治疗多发伤患者早期大量输血和预防凝血病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义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多发伤患者117例,根据输血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输血方案,观察组患者采取MTP输血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输血24 h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变化、24 h内出血量及异体血液成分输入量、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输血24 h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较入院时均显著升高[(112.73±12.73)g/L比(96.74±10.28)g/L,(115.28±19.27)g/L比(95.37±11.47)g/L,(39.72±5.21)%比(31.47±4.22)%,(39.10±4.97)%比(30.56±4.13)%,(220.93±54.28)×109/L比(142.83±36.47)×109/L,(216.87±64.03)×109/L比(148.96±40.22)×109/L;t=7.818、6.464、9.844、9.621、9.554、6.538,均P<0.05],而入院时、输血24 h Hb、Hct、Plt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81、1.172、0.864、0.746、0.740、1.363,均P>0.05);输血24 h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时间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13.21±2.93)s比(16.28±4.26)s,(46.28±3.97)s比(54.37±6.42)s;t=4.705、8.574,均P<0.05],而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15.84±3.62)s比(16.93±5.17)s,(54.02±6.39)s比(55.29±7.02)s;t=0.212、0.332,均P>0.05],输血24 h后观察组PT、APTT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4.344、8.006,均P<0.05);输血24 h、入院时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无明显变化[(4.30±0.48)g/L比(4.36±0.56)g/L,(4.41±0.58)g/L比(4.51±0.63)g/L;t=0.651、0.934,均P>0.05]。两组患者24 h出血量、新鲜冰冻血浆(RBC)输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 684.92±703.47)mL比(2 725.86±810.32)mL,(17.28±3.74)U比(17.02±2.95)U;t=0.293、0.411,均P>0.05],观察组患者红细胞悬液(PF)输入量以及PF∶RBC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28±3.27)U比(6.29±3.18)U,(0.55±0.12)比(0.39±0.10);t=4.985、7.733,均P<0.05]。观察组患者器官功能损评分、ICU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93±1.64)分比(7.28±2.10)分,(7.21±1.85)d比(9.10±2.37)d;t=3.814、4.732,均P<0.05],观察组患者大出血致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25%(4/64)比20.75%(11/53),χ2=5.457,P<0.05]。结论给予大量输血治疗方案的规范化救治策略,给予患者早期成比例成分血制品(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可显著改善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降低凝血病的发生,有助于降低患者大出血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严重性创伤患者接受大量输血的临床治疗后其机体凝血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大量输血的治疗的严重性创伤患者共42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严密观察和记录患者血细胞的相关以及血凝相关指标,并于术前1d、术后1d、术后3d对相关指标进行测试,分析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而判定接受大量输血治疗对严重性创伤患者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PLT指标水平术后1d显著低于术前,且术后3d与术前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P<0.05);HCT指标水平于术后1d、3d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HGB指标水平术后1d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3d与术前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APTT、PT和TT各项数值术后3d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术后1d,但是均未达到术前水平(P<0.05)。结论针对严重性创伤患者接受大量的输血治疗后,因其血小板数量大大减少,凝血因子活力下降,机体的凝血功能也相对下降,应做好相关的指标监测,以免发生血障碍等不良状况影响患者生命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在防治大量输血时凝血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方法检测A组未输注血浆(10例)、B组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为11(23例)、C组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11(21例)输血前及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作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输血前后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B组和C组输血前后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B组和C组输血后与A组输血后各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大量输血时应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应按照一定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防治凝血功能障碍。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给予严重创伤病患大量输血后对病患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30例需要大量输血的严重创伤病患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另外选取30例需要少量输血的创伤病患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病患输血前和输血后1、5天的凝血四项、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结果输血后第1天,研究组病患的PT、TT、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输血后第5天,研究组病患PT、TT、APTT、PLT、FIB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病患PLT持续上升,凝血功能也基本恢复。结论给予严重创伤病患大量输血后,会对病患的凝血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必须严密监测,防止病患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急性创伤性患儿在大量输血后,患儿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发生的变化。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6例急性创伤性、需输血儿童,将患儿根据需要输血量分成研究组与常规组,各13例。研究组需要接受大量输血,常规组需要接受少量输血,观察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结果:术前,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纤溶功能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FIB水平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PLT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PT、APTT、TT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5d,研究组患儿的FIB、PLT、APTT、TT水平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5d,研究组患儿的PT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D-D、FDP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PC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5d,研究组患儿的D-D、FDP、PC水平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于急性创伤患儿的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输血后加强对患儿凝血状态的观察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