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AndreasGruentzig进行第一例经皮腔内成形术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段较长的路程.现在我们也应该再评估一下这种治疗模式对冠心病的患者带来的好处和我们今后的方向.毋庸质疑,球囊、支架的应用,以及抗血小板疗法如血小板GPⅡb/Ⅲa*#拮抗剂等,是经皮介入治疗的里程碑.这些技术和发明亦使得介入治疗技术变得安全和相对简单,使成千上万的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受益.尽管如此,PTCA的软肋,再狭窄,还是困扰着我们.它也是使得我们的PTCA治疗冠心病不那么尽善尽美.假如介入治疗(PCI)的再狭窄率是零,那么,PCI肯定是冠心病治疗的首选方法.因此,PCI的未来很显然是在消除PCI带来的再狭窄.药物支架的出现再次给我们带来了零再狭窄率的希望.

  • 标签: 冠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支架 术后再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介入术后强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强化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5人。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不良反应低,且不良情绪、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P

  • 标签: 冠脉介入 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痉挛患者单纯药物治疗与介入支架治疗者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选择临床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明确有痉挛的患者,对比分析其单纯药物治疗与介入支架术后临床症状及MACE(再住院率,心梗,猝死等)事件率。结果冠状动脉造影见痉挛表现为轻、中度血管狭窄基础上的节段性痉挛或全程血管痉挛,药物保守治疗对肌桥合并节段性痉挛患者等同于介入支架治疗,对弥漫性血管病变基础上的全程痉挛患者药物保守治疗优于支架介入治疗,其MACE事件率更少。结论对明确诊断痉挛的患者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其MACE事件率较介入支架治疗组明显减少。

  • 标签: 冠脉痉挛 药物治疗 介入支架治疗 对比研究
  • 简介:介入技术发展至今日,随着上世纪70年代始创的经皮腔内球囊成形术(PTCA)和90年代支架术的开展,以及随后相继涌现的内斑块切除、放射治疗及药物涂层支架,每一项技术都离不开新器械的发明和应用,重要的是,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上述诸多技术是否能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器材的选择和应用,因此,心脏介入医生对器械性能、特点及适用范围的熟悉情况,显得越来越不容忽视。

  • 标签: 冠脉介入治疗 器械选择 腔内球囊成形术 药物涂层支架 冠脉支架术 冠脉内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迫器在造影及冠支架置入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科192例造影及24例支架置入术后使用压迫器的观察及护理进行分析。结果造影及冠支架置入术后使用压迫器的患者舒适度增加,便于观察穿刺部位,并发症少,医务人员工作量减少。结论压迫器止血使患者在接受造影或支架置入术后舒适性增加,且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冠脉介入术 动脉止血压迫器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栓抽吸导管在介入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其中试验组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及冠介入治疗的患者40例,另外对照组40例为常规PC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TIMI血流分级。结果试验组患者PCI术中无复流及回血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vs.17%,P<0.05),血栓抽吸远端血流TIMI分级显著好转2级,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血栓抽吸导管是治疗血栓负荷过重急性心肌梗死简单有效的方法,可提高PCI的治疗成功率,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减少心衰等并发症的发生,能改善其预后。

  • 标签: 血栓抽吸 导管 冠脉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