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急性肝衰竭(ALF)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死率高,属于危重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从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现状方面综述ALF和ACLF研究进展。除内科基础治疗、肝脏移植之外,人工肝支持治疗及中医药疗法是肝衰竭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人工肝支持治疗包括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成分血浆分离吸附系统(Prometheus)、血浆置换疗法(PE)、血浆透析滤过(PDF)等非生物人工肝及生物人工肝,中医药疗法包括中药汤剂口服、灌肠及中成药的使用。传统中医药疗法与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相结合,有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肝衰竭的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疾病严重程度对患者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257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住院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进行横断面的研究,给予SDS抑郁量表评估,采集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生化指标及彩超资料,对结果采用t检验、ANOVA 分析和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45.9%,child-pugh评分与SDS存在正相关性,child-pugh A、B、C级别间抑郁评分和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文化层次、付费方式及收入等方面亦与抑郁的发生相关。结论 24.5%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问题,且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相关,临床需密切关注该患者的抑郁状况。
简介:【摘 要】目的:评析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采用血浆置换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因患有慢加急性肝衰竭于2021年2月-2022年10月间在我院就诊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实验组则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比较组间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各项肝脏功能指标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肝脏功能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应用血浆置换疗法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显著,该疗法的辅助应用可有效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并有助于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的改善,对于患者身体健康的保障有着促进作用,可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或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以我院2010年来住院的45例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或急性肝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45例病人分成2组,中西药组23例,西药组22例,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中西医组明显好于西医组, P<0.05。结论: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诱发AKI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中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至2016年住院治疗的51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感染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KI及AKI严重程度分组,对其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发生、生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BV感染(67.8%)和酒精性肝病(20.0%)是主要病因。感染部位最常见于腹腔、肺部及血液。多因素分析显示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胆红素、乳酸以及发生感染性休克是ACLF患者发生感染后诱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后出现AKI患者28、90、360 d的累计病死率显著高于无AKI患者(51.6%和20.5%,70.2%和40.3%,73.4%和45.9%;P值均< 0.01)。两组患者死亡主要发生在随访早期(0~28 d)和中期(29~90 d)。随访后期(91~360 d),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是ACLF患者发生AKI的重要诱因,基础肝病及感染严重程度与ACLF患者感染诱发AKI明显相关,感染后一旦发生AKI,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以及凝血常规指标与3个月存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LB、TBIL、DBIL、ALT、AS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PTA高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明显效果,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增加存活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纳入63例晚期HBV-ACLF患者,根据4周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评估其预测价值,并与MELD评分、CTP评分、CLIFACLF评分进行比较。对数据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晚期HBV-ACLF患者共63例,4周生存组16例(25.40%),死亡组47例(74.60%);生存组年龄(38.38±14.50)岁,显著低于死亡组年龄(52.28±12.51)岁(P<0.001)。生存组甲胎蛋白(AFP)水平为91.21(8.38~154.10)μg/L,显著高于死亡组水平[12.60(5.70~33.80)μg/L,P = 0.039];生存组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为925.65(523.43~1 364.80)U/L,远高于死亡组水平[371.60(117.30~895.30)U/L,P = 0.040];生存组血清钠为(136.59±4.03)mmol/L,显著高于死亡组水平[(132.22±6.37)mmol/L, P = 0.013];生存组腹水严重程度远低于死亡组(P = 0.008);生存组肌酐水平为56.50(49.43~86.25)μmol/L,远低于死亡组水平[86.20(68.00~143.00)μmol/L, P = 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水(OR = 0.470,95% CI:0.226~0.977)、年龄(OR = 0.941,95% CI:0.888~0.996)是影响晚期HBV-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腹水联合年龄预测肝衰竭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21,其灵敏度为68.8%,特异度为87.2%,分别高于MELD评分、CTP评分、CLIFACLF评分预测的曲线下面积。结论年龄和腹水可用于预测晚期HBV-ACLF患者临床结局。年龄较小、无腹水的患者4周的生存率较高;年龄较大、腹水较多的患者生存概率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亚太肝病研究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联盟评分(AARC-ACLF)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ACLF患者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40例ACLF患者,根据患者120天生存结局分为生存组(200例)和死亡组(140例),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入院基线、第7天、第14天、第28天的AARC-ACLF、MELD评分差异,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基线AARC-ACLF、MELD分别为9.0(8.0, 11.0)分和25.5(21.0, 31.8)分,高于生存组的8.0(7.0, 9.0)分和23.0 (20.0, 26.0)分(Z=-6.44和-4.58,P均<0.001)。第7天、14和28天时,AARC-ACLF所得AUC分别为0.774、0.784和0.833,AARC-ACLF评分最佳临界值均为9.0分,MELD评分所得AUC分别为0.711、0.819和0.761,MELD评分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5.0、23.0和22.0分;AARC-ACLF与MELD评分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8、0.71和0.94,P=0.114、0.481和0.350)。结论AARC-ACLF和MELD评分在入院时、第7、14和28天时预测ACLF患者的预后方面效果相近。动态计算AARC-ACLF和MELD评分,可帮助判断疗效,指导治疗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