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某院25岁-35岁年龄段护士203例次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回顾性分析方式对某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25岁-35岁年龄段203例次护士进行血源性职业暴露调查。主要统计分析被调查人员暴露位置、暴露方式以及暴露源种类等情况。结果手指是职业暴露的主要部位(54.19%),高于手掌和手臂;针头扎伤是主要暴露方式(79.8%),高于刀片划伤和玻璃划伤;HBV是职业暴露的主要暴露源种类(58.62%),高于HIV和HCV。结论在某院25岁-35岁年龄段护士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包括针头扎伤、手指以及HBV,针对这些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医院需要做好防护宣教,通过合理的防范措施来降低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
简介:摘要: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特点是发病突然,死亡率极高,典型表现为撕裂样胸痛或腹痛,伴频死、窒息或休克等。 对于自述无高血压病史的年轻患者,出现急性后背部剧烈疼痛时进行心脏及大血管彩超检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储备功能低下(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对年龄≤35岁患者通过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周期获得活产的围产期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辅助生殖科就诊的≤35岁不孕妇女在FET治疗后妊娠≥24周的围产期结局资料。将患者分为非DOR组(n=14 342)和DOR组(n=1292)。主要观察指标为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婴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以及先天性缺陷、新生儿死亡和产妇妊娠期合并症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DOR与活产新生儿出生结局以及产妇妊娠期合并症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DOR组分娩单胎、双胎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非DOR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先天性缺陷、新生儿死亡以及产妇妊娠期合并症的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DOR不是年龄≤35岁患者行FET获得单胎以及双胎活产时发生低出生体质量的危险因素(单胎校正OR=0.97,95% CI=0.69~1.34,P=0.831;双胎校正OR=1.14,95% CI=0.95~1.36,P=0.166)。结论对于年龄≤35岁的DOR患者行FET获得的活产儿出生结局与非DOR患者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40岁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患者保守治疗后病变的自然转归,为临床上育龄期CINⅡ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的年龄≤40岁、有生育需求、细胞学结果≤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子宫颈转化区完全可见、阴道镜引导下子宫颈点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为CINⅡ、子宫颈管搔刮(ECC)术后病理检查排除子宫颈管病变≥CINⅡ者,采用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的方式拟定期随访2年,观察CINⅡ病变的自然转归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年龄为(29±5)岁(范围:19~40岁)、有随访资料的CINⅡ患者9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1±6)个月(范围:6~36个月),随访过程中病变逆转者62例(63%,62/99),包括完全逆转45例(45%,45/99)、部分逆转17例(17%,17/99);病变持续者22例(22%,22/99);病变进展者15例(15%,15/99),无一例病变进展至子宫颈癌。病变逆转、病变持续、病变进展患者的诊断年龄、初次性生活年龄、产次、随访过程中妊娠、吸烟、避孕方式、HPV疫苗接种情况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入组时不同年龄段、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结果、HPV感染型别患者的病变逆转、病变持续、病变进展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不同CINⅡ累及范围患者的病变逆转、病变持续、病变进展率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χ2=15.64,P<0.001),即CINⅡ两点及以上累及者的病变逆转率明显低于单点累及者(分别为42%、80%;χ2=14.67,P<0.001),病变进展率明显高于单点累及者(分别为27%、6%;χ2=8.51,P=0.004)。62例病变逆转患者中,56例(90%)病变逆转出现在随访的第1年内。结论年龄≤40岁的CINⅡ患者一半以上病变自然逆转,且病变逆转常出现在随访的第1年内,CINⅡ两点及以上累及为保守治疗的危险因素。在严密随访条件下,可选择性对CINⅡ单点累及、年龄≤40岁、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行保守治疗1年,如病变仍持续或进展则选择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