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鲁迅,作为心理现实主义大师,其小说的诸多人物形象或自卑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低微,在自我的幻想中保持和维护他们的自尊;或由于深受封建夫权的侵害而有所反抗,却又盲目寄希望于封建势力的"公正"来维护自己的自尊;或自恃清高,忠于旧主子,对新政权消极对抗以遁世态度维护自尊。《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自尊和自卑心理实质是自卑于社会地位的卑微而盲目自尊;《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则是出于维护自尊和对自卑的补偿;《离婚》中爱姑实际是维护自己表面的自尊而心虚护短;《采薇》中的伯夷和叔齐是一种忠于商朝旧政权,同周武王的新政权不合作的盲目自尊,实质是一种失败者的自卑的表现。
简介:<正>本世纪初,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就“醉心于尼采”(郭沫若语),在《文化偏至论》等文言著作中介绍过尼采的超人哲学,称许尼采是“个人主义至雄杰者也”。到五四前后,尼采学说和马克思、克鲁泡特金的学说一起在知识界广为传播,一时出现了如鲁迅所说的“大谈尼采”的文化现象,许多新文化战士把尼采学说作为反封建斗争的一种思想武器。鲁迅这时对尼采的热情并未减退,他在1918年以文言翻译了《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今译《查拉斯图拉之序篇》)的一部分,1920年又用白话译出“序言”全文,发表在《新潮》杂志上。鲁迅前期杂文、散文诗留下了尼采思想的鲜明印记,这时创作的短篇小说,也或隐或显地回响着尼采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