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仪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当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到本院进行诊治的所有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当中选取其中的60例作为本次试验研究的观察与分析对象,将这60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各有30例患者;对照组的30例患者采用普通振动排痰机进行治疗,观察组的30例患者采用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仪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前三天总排痰量为(141.24±32.41)ml,对照组患者的前三天总排痰量为(108.26±33.02)ml,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指尖血氧饱和度没有差异,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为(98.74±1.05),对照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为(94.58±1.0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仪能够显著增加患者前三天的排痰量,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与普通振动排痰机相比疗效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小儿重症肺炎患者采用雾化吸入与高频胸壁振荡排痰机联合治疗的护理对策。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儿科接收的重症肺炎患者112例,根据数字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综合组和常规组,其中常规组为56例,通过应用雾化吸入常规治疗,并予以常规的护理手法,综合组为56例,在应用雾化吸入的基础上,联合高频胸壁振荡排痰机治疗,并配合采用综合护理服务,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比较分析,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6.43%),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0.36%),同时综合组无论是退热时间、咳嗽改善时间,还是气促改善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将雾化吸入治疗手段与高频胸壁振荡排痰机相结合,并佐以综合护理措施,对患者病情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频振动排痰仪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排痰护理的效果。方法通过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4例活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人工扣背排痰,实验组患者实施多频振动排痰仪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24h排痰量、住院时间和体温正常恢复时间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肺功能、24h排痰量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住院时间和体温正常恢复时间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应用多频振动排痰仪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排痰量,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传统排痰与辅助机械排痰的排痰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住的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重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抗炎、翻身、雾化等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叩击排痰法进行排痰,观察组治疗同对照组,采用振动排痰机进行排痰,观察两组患者的排痰量,对比两组患者排痰前后SaO2、PaO2、呼吸频率变化,对比护士的疲劳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排痰量明显较对照组增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O2、PaO2、呼吸频率变化均有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SaO2、PaO2、呼吸频率对比,具有明显差异,且对照组护士的疲乏度明显较观察组高,P<0.05。结论辅助机械排痰具有振动频率高,力度均匀等优点,排痰效果明显高于传统的叩击排痰法,明显改善了患者的SaO2、PaO2,与呼吸频率,而且不需要人工持续操作,降低了护士的疲乏度,临床上可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体外振动排痰和传统人工拍背排痰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加重期(AECOPD)的排痰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AECOPD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拍背排痰,观察组采用体外振动排痰机振动排痰,两组均护理10d,比较两组排痰护理后患者的肺部湿啰音、痰量、颜色等。结果两组护理前痰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痰液量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痰液变白时间及痰鸣音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加重期患者采用体外振动排痰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拍背排痰,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患者乐意接受,显著降低了护理人员的体力消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简介:多次透射公式(MTF)物理概念简单,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时空解藕的高精度波动数值模拟。然而,MTF与其它局部人工边界条件类似,存在数值模拟失稳问题,如高频振荡便是可能出现的失稳现象。本文在分析MTF高频振荡失稳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波动有限元数值模拟中消除MTF高频振荡失稳的一种措施,即在整个有限元数值模拟区内施加与应变速率成正比的较小粘性阻尼;同时,讨论了这一稳定措施的有效性及其对数值计算精度的影响,并通过数值试验检验了这一稳定措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消除高频振荡失稳的措施行之有效,且只对波动有限元数值模拟中无意义的高频分量具有抑制作用,而对有意义的较低频段内的波动有限元数值模拟精度影响较小。
简介:摘要目的对长期住院治疗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体外振动排痰仪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44例长期住院治疗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案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2例,采用传统扣背法排痰,观察组22例,采用体外振动排痰仪。对两组排痰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对照组住院治疗后第一天平均排痰量明显超过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治疗后第四天平均排痰量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七天平均排痰量明显大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体外振动排痰仪应用于长期住院治疗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有助于患者排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雾化吸入配合振动排痰机促进排痰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三组,一组设为对照组1(n=30),单独雾化吸入治疗,二组设为对照组2(n=30),单独振动排痰机治疗,三组设为实验组(n=30),联合雾化吸入与振动排痰机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每日排痰量、SpO2及住院时间,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P<0.05),而对照组1与对照组2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联合雾化吸入与振动排痰机促进排痰治疗,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机械振动排痰与传统叩击排痰效果比较。方法本文以我院自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及传统叩击排痰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机械排痰,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SpO2、呼吸次数、排痰量。结果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机械振动排痰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叩击排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给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对照分析,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组分别为29例患儿。常规组采取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采取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观察并对比各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结果研究组的总体有效率27例(93.10%)显著高于常规组20例(68.97%),两组治疗前的血气分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的血气分析水平均优于常规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给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能够改善患儿的血气分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适合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的更为安全高效的排痰方法,促进患者康复。方法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胸外科收治的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振动排痰背心进行排痰,观察组患者应用兼具排痰功能的呼吸训练器进行排痰。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口痰咳出时间早于对照组(P<0.001),疼痛评分、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采用兼具排痰功能的呼吸训练器进行排痰,较常规方法更有助于术后排痰排出,且能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排痰法在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排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6例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人工叩击排痰方法,观察组采用振动排痰机排痰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排痰量、肺部哆音情况以及排痰前后经皮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本次研究总完成检测共680次。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排痰量、肺部哆音消失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叩背后经皮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采用振动排痰机进行排痰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肺呼吸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胸壁上存在复发灶,进行放射治疗,对比分析放射治疗前后复发灶直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放射治疗前患者复发灶直径为(3.51±0.41)cm,治疗后复发灶直径(1.52±0.35),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经放射治疗,完全缓解28例,部分缓解41例,稳定11例,进展1例,占其比例86.25%。不敏感6例,占其比例7.50%。控制率为100.00%(80/80)。结论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患者行放射治疗,可有效减小复发灶直径,改善血流情况,有利于病灶稳定,效果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