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在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体中屡见不鲜。目前对方言英译的研究多局限于探讨个别词汇或翻译技巧,缺乏系统性。文章以绍兴方言为例,提出方言具有地域性、口语化和文化性三个特征,因此,方言英译时应贯彻三条原则:斟酌语义、多方求证;以俗译俗、风格再现;异化为主、保留意象。只有加强方言英译研究,指导翻译实践,才能实现地方文化对外传播。

  • 标签: 方言 英译 原则 绍兴
  • 简介:沁县方言属于晋语上党片,太原方言属于晋语并州片,两种方言在语音上有很多异同.晋语的亲属词非常丰富而且自成系统,从亲属词角度分析方言语音的异同可以更好地认识晋语.沁县方言与太原方言亲属词语音异同的分析,首先概述了两种方言以及亲属词,继而从亲属关系的四个方面描写对比两种方言的语音,进而分析说明两种方言亲属词在语音上的异同,指出两种方言在语音上的区别及其各自的特点.

  • 标签: 沁县方言 太原方言 亲属词 语音 异同
  • 简介:在非闽语中,闽中方言和闽西客家方言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中词汇的表现特别突出.考察两区方言六十三条共有词汇,包括闽西客家方言中内部一致的词汇三十四条、南北片不同的词汇十四条、内部差异较多的词汇十五条,可知其宏观上体现了汉语方言的同源异流关系,微观上导源于两区行政区划的历史关联,反映方言间纵向的同源关系和横向的渗透关系.同属汉语的闽中方言和闽西客家方言,有后者影响前者的一面,也有前者影响后者的一面.

  • 标签: 闽中方言 闽西客家方言 词汇
  • 简介:忻州方言的人称代词不仅数量多,而且很有特色,在晋语中罕有其匹。文章在长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翔实的语料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忻州方言的人称代词:以列表的形式展示了忻州方言所有的人称代词;分析了人称代词的语音特征和单复数构成方式;深刻论证了人称代词的特点和用法。

  • 标签: 方言 人称代词 构成方式 特点和用法
  • 简介:与普通话儿化音变不同,偃师方言的儿化音变有增音现象。根据偃师方言儿化音变的实际将其归纳为复辅音型、类双音节型、普通型3种类型,复辅音型与类双音节型儿化韵的产生不仅涉及韵母的韵腹与韵尾,而且受到韵母的四呼和声母的影响。偃师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的产生是词缀“儿”的语音特征左扩展的结果。

  • 标签: 偃师方言 儿化音变 增音现象 韵母
  • 简介:梅县方言"有(无)"句的特殊用法,主要体现为可以出现在谓词前,也可出现在谓词后。本文主要对这两种用法的"有无"句进行分析,阐明它们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并通过共时的比较,说明梅县方言"有(无)"句的特点。

  • 标签: 梅县方言 “有(无)”句 “有+VP”句式
  • 简介:本文就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谈了5个方面的问题:一、研究的意义;二、研究的范围;三、研究的对象;四、研究的要求;五、研究的思路.方言语法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汉语方言、汉语语法的研究,还可以深化对汉语特点的认识.从范围上讲,可以对一种方言的语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描写,借以了解一种方言的语法的全貌;但从问题研究和文章写作的角度来说,最好选择方言中特殊的能够反映方言的特点和个性的语法现象进行深入的考察.方言语法研究的对象是方言语法事实,而事实表现在语料当中,研究方言语法,也就是研究方言语料.语料决定研究的结果,因此,要求语料的收集要全面,语料的甄别要严格,语料的采用要谨慎.“摆事实,讲道理”是方言语法研究的基本要求.“摆事实”就是说明语法事实,要努力做到“三个力求”:力求全面,力求清楚,力求客观;“讲道理”就是对事实做出解释,揭示语法规律.方言语法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多边比较,多角考察”.“多边比较”包括“方-普”比较、“A方言-B方言”比较、“汉方言-民族语”比较、“方-古”比较.通过“多边比较”,可以显示方言的特点和个性.“多角考察”是指“表-里-值”的“小三角”考察.通过“多角考察”,可以求得问题研究的深入.严格意义上的汉语语法的科学体系的建立,应该基于“整体汉语”,需要方言语法研究的参与和支持.

  • 标签: 方言语法 整体汉语 汉语语法 多边比较
  • 简介:方言研究与方言词典编纂的用字也需要规范化。确定方言词语的规范字形要在查阅《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具体方言的音义系统、形义学原理以及从简从俗的原则,努力做到科学、规范、简便、通俗。

  • 标签: 方言用字 规范化 凉州方言
  • 简介:摘妻:定西方言是中原官话秦陇片的一个地点方言.定西方言的声韵调特点,跟甘肃东部以及关中、宁夏南部差不多,而从其单字调来看,平声不分阴阳,但从连读变调来看却是分阴阳的.内官营方言跟城关镇方言的最大区别在于对普通话翘舌音声母拼合口呼字的读法不同.

  • 标签: 定西方言 语音特点
  • 简介:天门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天门方言的词缀和普通话相比,总量更多,形式和用法也更为丰富。文章从天门方言的特殊性出发,重点分析与普通话不同的词缀:"的"、"子"、"声"、"气""们数"、"伙里"、"头"和"场"。

  • 标签: 天门方言 普通话 词缀
  • 简介:丹江方言有个读为[pε^53]的语气副词,可以表示确定、委婉、猜测、深究等语气,应该是反问句中“不会”的合音。

  • 标签: 丹江方言 语气副词
  • 简介:山西方言语调问句使用广泛,表意丰富,从中性语调问句到表反问的语调问句,可构成以下连续统:表询问的高升语调问句〉表求证的低平语调问句〉表寒暄的低平语调问句〉否定性预期的高升语调问句〉高升语调反问句。

  • 标签: 语调问句 求证 反问 寒暄 连续统
  • 简介:苏北多数方言点保留入声韵,其中五个点的人声韵收边音尾。文章分析苏北方言边音韵尾的古音来源,讨论边音韵尾的演变过程,认为边音尾由t尾演变而来,最后又演变为零韵尾;受强势读音的影响,边音尾也可能被喉塞尾替换。

  • 标签: 苏北方言 入声韵 边音韵尾演变过程
  • 简介:文章通过对吉安方言中带词尾形态"子"的名词进行全面的词义归类和分析,得出吉安方言名词词缀"子"是中古汉语名词词尾"子"的残存,运用语言学的类推和内敛规律理论,分析现代吉安方言中词缀"子"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子"词尾在吉安所管辖的县市又有语音不同的现象。

  • 标签: 吉安方言 词尾形态“子” 类推 内敛
  • 简介:青海方言中的“可”具有较为特殊的语法特点,可表示“又”、“再”、“却”等意义,同时还可以出现在句尾,做加强语气的成分。和其他方言以及普通话相比,青海方言中的“可”有其特殊性。本文描述了青海方言中“可”的用法,通过和近代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比较,说明“可”在青海方言中的用法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 标签: 青海方言 “可” 语法特点
  • 简介:滇南方言的名词“家”,在“NP1+家+NP2”结构中逐步语法化为结构助词,与结构助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平行并存,但是“NP1+家+NP2”结构受到许多限制,包括对NP1的限制,对NP2的限制,以及对整个结构的限制。这说明结构助词“家”还具有语法化前的一些特征,只具有“的”的部分功能。

  • 标签: 滇南方言 语法化 “家” “的” 限制
  • 简介:文章对汉语方言中894个鼻尾增生语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声母、韵母、声调对鼻尾增生的影响,发现高元音最容易增生鼻尾,低元音增生鼻尾需要有声母条件(声母为鼻音或高气流辅音),声调与鼻尾增生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从音节角度看,汉语方言中C鼻音V高音节的鼻尾增生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地域分布也最广。鼻尾增生是听觉感知所引发的音变。

  • 标签: 汉语方言 鼻尾增生 听觉感知 声母 韵母 声调
  • 简介:荆门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属于官话方言区,与普通话词汇的共同点较多,但由于荆门处南北方言过渡地带,方言词汇自成系统,有自己的特点,与普通话词汇有一定的差异。文章从词形(音节数量、构词语素)、词音(文白异读、合音、颤音)、词义(形同义异、义同形异)三个方面对荆门方言词与普通话词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对荆门方言有进一步认知。

  • 标签: 荆门方言 普通话 词汇 比较
  • 简介:方言话剧《老汤》融合了戏剧、河南戏曲、风俗等原料,熬制了一碗人文气息浓厚的精神高汤。舞美造型设计者利用自己独到的"配方",把中原文化的精髓转换到一个新高度,通过"假定性""虚与实""取与舍"无限拉伸了舞台时空。极具特色的地域建筑被搬上了舞台,"占天不占地"设计理念也使得该剧舞台立面饱满。在灯光、舞台调度、服装等元素的助力下,为《老汤》近半个世纪跨度的故事发展提供了一个合情合理,调度丰富的舞台空间,使得观众观剧时更有带入感。

  • 标签: 假定性 创新 虚实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