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病案:李某某,女,53岁。于2009年3月5日就诊。患者因受寒感腰痛一个月,近一周明显加重,在家做电脑中频治疗,使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治疗后感腰痛加重,遂来我科诊疗。检查:直腿抬高试验双侧(--),加强试验(--),L3-L5棘突下轻度压痛,两侧腰肌压痛明显。,腰部活动可,骶部叩击痛阳性、无下肢放射痛,身体无明显其它不适。曾于2005年腰痛CT检查发现,L3-S1椎间盘轻度膨出。陪同病人CT复查:L3一S1椎间盘轻度膨出,硬膜囊略受压,椎管无狭窄,S1椎体边缘有轻度骨缺损。病人否认有外伤史。于是做骶椎CT扫描,检查结果:s1s2椎体见大片状骨质破坏,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骶椎结核 电脑中频治疗 直腿抬高试验 CT检查 下肢放射痛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L5∕S1结核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L5∕S1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男13例,女4例;年龄23~62岁,平均39岁。病程6~24个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7例(A组),前路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加后路器械固定、融合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10例(B组),术后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22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者随访期间植骨融合时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下腰痛JOA评分,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两组之间平均植骨融合时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下腰痛JOA评分等指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4~7个月,平均6个月。8例神经根受压症状术后消失。结论单纯前路与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L5∕S1结核均达到满意疗效。单纯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优于一期前后路手术。

  • 标签: 腰骶椎结核 前路手术 前后路手术 病灶清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8例腰骶椎结核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6~39岁。病变部位:L131例,L452例,L5~S11例,L342例,L352例。术前按Frankal分级:D级5例,E级3例。四联抗痨治疗后,采用Ⅰ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结核治愈率、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和神经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神经功能恢复为E级,所有植骨块均骨性愈合,局部无复发,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无移动、吸收。无后突畸形发生。结论:Ⅰ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融合术能有效清除病灶、矫正后突畸形、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及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脊柱结核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
  • 简介:摘要CT是确定腰骶椎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可直接观察到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大小、突出程度、方向、椎间盘的变性、钙化、“真空”征、骨化情况、相应椎体的增生改变,同时也能观察到硬膜外脂肪及硬膜囊受压和神经根受压移位情况,显示黄韧带的肥厚后有无侧隐窝狭窄及程度等[1]。本文对经CT诊断的椎间盘突出200例作一临床分析。

  • 标签:
  • 简介:骨软骨瘤多见于男性青少年,是骨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发生于长管状骨生长快的部位,如股骨远侧干骺端、肱骨、胫骨、腓骨近侧干骺端等,发生于脊柱的骨软骨瘤较罕见,尤其是骺椎。我院曾收治1例此类病人,经手术及病理报告证实,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骨软骨瘤 近侧干骺端 骶椎 男性青少年 病理报告 骨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进行CT扫描图像,分析CT表现。结果本组20例同时出现2个椎间盘突出,中央型突出36个,侧后型突出10个,外侧型10个。结论CT诊断LDH的突出物不仅直观而且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CT 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锁定钛板的单纯前路与前后路结合的手术方式治疗第5腰椎(L5)~第1骶椎(S1)结核的有效性。方法抽取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市中医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腰骶结核患者28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入路将纳入患者分为锁定钛板组(16例)和前后路结合组(12例),锁定钛板组患者采用锁定钛板的单纯前路手术治疗,前后路结合组患者采用前后路结合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术后至少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最后1次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L5~S1前上缘之间的垂直高度。结果锁定钛板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前后路结合组,(P均<0.05)。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最后1次随访的VAS评分、ODI评分、CRP、ESR水平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1、3、6个月及最后1次随访的VAS评分、ODI评分、CRP、ESR均较术前改善(P均<0.05)。术前、术后即刻及最后1次随访时,两组L5~S1前上缘之间的垂直高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及最后1次随访时的L5~S1前上缘之间的垂直高度大于术前(P<0.001)。两组患者均预后良好,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钛板的单纯前路手术治疗腰骶结核可以达到与前后路结合手术相同的临床疗效,但其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更少。

  • 标签: 结核 锁定钛板 手术入路 疗效
  • 简介:摘要通过M008骶骨标本体质观测和影像学考察,发现该标本由7个椎骨构成,L5椎体后上部发育不全,前下部与S1完全骨化;骶岬平面前高出骶翼平面20.00mm,在骶岬右前有一增生性骨桥;S5-CO1已骨化;X-影像显示由上至下有6条横行的椎间钙化阴影;骶骨测量弓长(mm)145.00(114.50),长宽数112.00(105.16)。综合分析,该标本为一男性,属先天性多骶椎融合(腰椎骶化合并尾椎骶化)伴L5发育不全等多元先天性畸形。

  • 标签: 腰椎骶化 骶骨变异 体质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正常人群腰骶椎的影像学变异,并探讨其与下腰痛的关系。方法对2017年01月至2018年06月来我院体检的500例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有无下腰痛,并观察统计其腰骶椎影像学变异发生率。结果500例体检人员中腰椎(L5)骶化43例,骶椎(S1)腰化6例,移形椎的总体发生率为9.8%,与国内外报道相差不大;腰骶椎隐裂人员共89例,总体发生率为17.8%,稍高于文献报道,但无统计学差异;500例体检人员中有107例存在下腰痛,其中23例存在腰椎(L5)骶化,2例存在骶椎(S1)腰化,下腰痛人员中移形椎的总体发生率为23.4%,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下腰痛人员中腰骶椎隐裂28例,发生率为26.2%,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结论腰骶椎的正常影像学变异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脊柱隐裂等,本研究统计的总体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差不大,但存在下腰痛人员的腰骶椎变异发生率却要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此笔者认为腰骶椎变异与下腰痛有一定关系,在临床实践中对腰骶椎变异的详细了解,对下腰痛病人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下腰痛 腰椎骶化 骶椎腰化 脊柱隐裂 影像学
  • 简介:海绵状血管瘤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可以发生在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但单纯发生在椎管内硬膜外腔的十分少见,而发生在腰骶部者更为罕见,而且术前确诊十分困难。尽管MRI是目前评估椎管内病变的最好方法,但对于单纯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瘤的诊断,误诊仍极易发生。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例单纯腰骶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相关资料,着重探讨单纯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 标签: 腰骶部 海绵状血管瘤 硬膜外肿瘤 磁共振成像
  • 作者: 吴霞 徐瑞 于晓倩 黄文 郑飞 赵学强 李欣然 段艳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脏超声科,济南 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核医学科,济南 250014
  • 简介:摘要报道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原位复发伴骶椎转移。患者为36岁男性,16年前行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术后血压正常。2年前出现血压升高。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提示左肾上腺后上方及骶椎处存在病变,诊断为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原位复发伴脊柱转移,经多学科会诊后行手术治疗。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原位复发伴脊柱转移相关报道少,缺乏标准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对该病例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复发 脊柱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腰骶椎管尤文肉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腰骶椎管尤文肉瘤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时间2020.1月-2022.3月,随机分两组,临床组48例,患者行临床护理模式,护理组47例,患者行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临床组与护理组腰骶椎管尤文肉瘤患者的护理结局。结果 临床组高于护理组腰骶椎管尤文肉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腰骶椎管尤文肉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腰骶椎不稳定的新术式。方法:在对骶外侧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应用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腰骶部不稳定患者25例。结果:随访1~5年,全部病例均植骨融合成功,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植骨融合治疗腰骶部不稳定,创伤小,融合率高,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新手术方法。

  • 标签: 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 腰骶椎 手术治疗 骨折 解剖学
  • 简介:摘要喉结核常继发于肺结核和胃肠结核,可通过接触、血行或其他途径传播。本文对我科收治的1例喉结核同时继发肺结核、肠结核的患者进行诊断、病理分析。

  • 标签: 喉结核 肺结核 肠结核
  • 简介:本文分析34例有泌尿系统症状的脊髓发育不良和隐性骶椎裂患者尿流动力学表现。结果:根据尿流动力学检查分为反射性和无反射性神经膀胱两大类。临床症状和尿流动力学结果与脊髓损伤的平面无相关性。膀胱颈口开放患者尿道闭合压力显著低于膀胱颈口闭合患者(P<0.01)。膀胱排尿期压力升高与上尿路损害有明显关系,当膀胱排尿期压力超过3.92kPa(40cmH2O)时就可造成上尿路的损害。

  • 标签: 脊髓发育不良 隐性骶椎裂 尿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核丸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至我中心就诊的12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模式进行分组,其中常规组患者共60例,单纯采取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共60例,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结核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化疗后的痰菌阴转数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化疗后的空洞关闭率相比常规组明显较高,P<0.05。结论对肺结核患者采取结核丸联合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治疗总有效率高,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痰菌阴转数高,值得实践推广。

  • 标签: 肺结核 治疗 结核丸 利福平
  • 简介:目的探讨腰骶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器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腰椎骨折、腰椎结核患者共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8.9~65.3岁,平均37.1岁;腰椎骨折35例,腰椎结核15例。入院后给予骨科常规检查,心、脑、肺、肝、肾功能正常,无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经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采用我科自行研制的腰骶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器,并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果术前定位时间为(3.25±1.75)min,平均定位次数为1.26次,准确率为98.7%。术中定位时间为(5.46±1.54)min,定位次数为2.58次,准确率为98.8%。随访期间均定期采集患者的腰骶椎正侧位X线片和CT片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自行研制的腰骶椎框架式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器及定位方法能够简化手术操作,具有小巧精致、方便消毒、放置稳定性好、定位准确性高、定位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医护人员及患者接受X线射线暴露量低等优点,为微创脊柱外科提供了一种体外定位工具,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自行研制 腰骶椎手术 定位器 临床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波原位消融术治疗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患者制订微波原位消融治疗的术前计划,在G型臂引导全麻下行后路椎板减压、游离脊髓和神经根加以降温保护的前提下,使用微波天线对病变椎体、椎弓进行微波消融处理,刮除病变组织后使用骨水泥重建骨质缺损区。术后随访1年,复查正侧位X线片、MRI等影像学检查,对疼痛、术后神经功能进行临床评估。结果28例胸、腰、骶椎转移瘤患者均成功实施微波消融术,平均消融时间为8  min,平均植入骨水泥量为平均10.5 ml。术前和术后3个月患者数字疼痛分级法疼痛评分分别为(7.86±1.58)分和(3.07±1.89)分(P<0.05)。22例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5例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患侧肢体神经功能缓解,健侧肢体症状略加重。结论微波原位消融术治疗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具有术野清晰、创伤小、出血少、安全界限可靠等特点,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限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有推广前景的治疗胸、腰、骶椎转移瘤的新术式。

  • 标签: 脊柱转移肿瘤/微波消融疗法 治疗结果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