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横突融合与椎融合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我院腰椎滑脱症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横突融合手术进行治疗,B组采用椎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植融合情况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的优良率为89.66%,明显高于A组的68.96%(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与A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两组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椎融合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横突融合。

  • 标签: 横突间植骨融合 椎间植骨融合 腰椎滑脱症
  • 简介:摘要患者女,65岁,绝经20年。因腹痛2年入院,B超示盆腔实质性占位,体检左下腹触及一包块,即行剖腹探查,术中于宫底浆膜面见一圆形突起,剔除送检。大体椭圆形组织8.0×7.5×5.0㎝,表面见2个淡黄色圆形突起,有灰白色薄层包膜。切面为淡黄色脂肪组织,其间夹杂少量灰白色区。镜下瘤组织主由平滑和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子宫平滑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子宫良性肿瘤,并且瘤体一般较小,而本例瘤体较大,平均直径6.8cm,实属罕见。且绝经近20年后发生,故可排除平滑肌瘤脂肪变性。

  • 标签: 子宫肌壁 平滑肌 脂肪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超定位沟臂丛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我院需要进行沟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征得患者同意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麻醉方式,研究组采用B超定位下的麻醉方式,比较两组麻醉方式下患者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以及镇痛的维持时间均明显少于参照组,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为优所占比例为67.5%,参照组患者麻醉效果为优者所占比例为47.5%,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成功率为97.5%,参照组患者的麻醉成功率为80.0%,对比P<0.05。结论采用B超定位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更佳,明显提高了患者的阻滞效果,对其手术期间的管理也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标签: B超定位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仪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垫结合自体粒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手术中椎体融合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 2010年 6月至 2016年 4月 367例腰椎退行性病变病例,男性 216例,女性 151例,平均年龄 62.7岁。有腰椎融合手术指征,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联合同种异体垫加用自体粒椎体。通过术后 3月、 6月、 9月、 12月、 18月的随访,观察临床椎体融合效果。结果:术后 9月椎体良好,性融合,结论:此种植方法对椎体融合治疗效果良好,提供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保证腰椎的正常生理功能。

  • 标签: 同种异体骨垫 自体骨粒 椎间融合术
  • 简介:背景:随着生物降解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对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医学金属材料弊端日益显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员把焦点集中到以高分子聚乳酸为代表的可降解材料上,旨在脊柱失稳领域寻求新的突破。目的:观察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融合器在体内的生物力学变化,探讨其治疗脊柱节段失稳的可行性。方法:将42只9月龄猪随机分为2组(n=21),均摘除L4/5椎间盘髓核,实验组在椎置入充满碎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融合器,对照组植入自体。术后4,12,72周拍摄X射线片观察手术节段的融合情况,通过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检测融合节段的稳定性,组织学观察植融合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与结论:(1)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两组动物植区均未见融合迹象。术后12周,实验组可见融合器有增大迹象;对照组可见部分桥,其中有1例融合。术后72周,实验组可见融合器降解,有1例融合,对照组有2例融合;(2)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术后4周两组在各个状态下的脊柱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72周大部分状态脊柱活动度较4周时显著减小;(3)组织学观察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材料逐渐降解,新生组织生长先快后慢,实现逐步融合,融合效果与对照组相似;(4)结果表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除个别状态(左屈)外其力学性能与自体骨相当,最大程度地重建了猪脊柱节段稳定性。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聚乳酸聚酯 腰椎间融合器 脊柱节段失稳
  • 简介:目的探讨预构带背动脉血管蒂的髂骨瓣治疗尺桡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4月~2015年9月,采用预构带背动脉血管蒂的髂骨瓣治疗尺桡骨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18~57岁,平均35岁;桡骨8例,尺骨4例;术后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随访3~18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骨折均完全愈合,骨折愈合率100%,前臂旋转功能优良率90%以上。结论采用预构带背动脉血管蒂的髂骨瓣治疗尺桡骨缺损操作简单,为移植提供了有效血供,有利于骨折愈合,增强抗感染能力,为治疗尺、桡骨缺损提供了另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预构骨瓣 骨缺损 骨移植 尺骨骨折 桡骨骨折 骨间背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研究,对比传统麻醉、超声引导下麻醉的效果,分析超声引导的利弊。方法从2015年5月筛选患者,以手外科收治的择期或急诊手术患者入组,截至2016年12月,入组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传统组、超声组各100例,分别采用传统的手法解剖定位麻醉以及超声引导下麻醉,对比阻滞与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成时间低于传统组,超声组超声组镇痛持续时间、阻滞效果Ⅰ级比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与传统组麻醉满意度分级对比差、优率、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出现1例刺破血管。结论超声引导下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较于传统的麻醉方法,有助于加速阻滞起效速度,提高阻滞效果,但不会影响麻醉效果评价。

  • 标签: 臂丛神经 阻滞麻醉 肌间沟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水泥长柄双动股骨头置换加转子固定在高龄转子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的114例高龄转子骨折的患者纳入研究范畴,均给予其水泥长柄双动股骨头置换联合转子固定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为62-117min,平均72.13±1.15min,术中输血量为10-700mL,平均311.57±14.26mL。术后患者均为Ⅰ期愈合。平均的下地时间为8.25±2.07天,平均时间住院时间24.37±1.25天。无患者出现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性疾病等。平均随访时间为15.12±1.02个月。以髋关节Harris评分为主要依据,优良率为92.98%(106/114)。结论对高龄转子骨折患者进行水泥长柄双动股骨头置换加转子固定治疗,患者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开展。

  • 标签: 骨水泥 股骨头置换 转子间固定 高龄转子间骨折
  • 简介:目的:对超声引导下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受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两组。解剖定位组采取解剖定位进行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组则进行超声引导下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引导组患者麻醉效果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解剖定位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沟加颈深浅丛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70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按患者麻醉方式将患者分为沟组(n=35,沟神经阻滞麻醉)和联合组(n=35,沟联合颈深浅丛阻滞麻醉),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症状。联合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与沟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沟加颈深浅丛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中的运用效果优良,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肌间沟 颈深浅丛阻滞麻醉 锁骨骨折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估股骨转子骨折术前有无牵引对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2例股骨转子骨折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行PFNA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术前行牵引治疗,试验组不给予牵引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前VAS评分、骨折复位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地负重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指标相近,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显著性(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中各1例轻度髋内翻畸形,两组均未见切口感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内固定失稳、断折、脱落等相关并发症。结论PFNA术前是否行牵引对股骨转子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无确切影响,我们认为术前牵引并非必要治疗步骤。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防旋型髓内钉 术前骨牵引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糖尿病兔骨髓充质干细胞(bone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以成分化为主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静脉注射水合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模型,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在无菌条件下,局麻后抽取兔髂骨骨髓,获取BMSCs。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对细胞进行纯化及培养,分别对2组细胞行MTT检测、实时定量PCR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以及ERK、AKT信号通路表达检测。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SNKposthoc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实验组糖尿病兔BMSCs细胞增殖活性、成基因表达、ALP活性及成血管基因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糖尿病兔BMSCs的增殖活性、成分化能力及成血管基因表达能力均受到损害。

  • 标签: 糖尿病兔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活性 成骨分化 成血管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颌弹性牵引对于颌骨折治疗的辅助效果以及对咬合关系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颌骨折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10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对比分析使用颌弹性牵引以及未使用颌弹性牵引的术后咬合关系恢复效果。结果82例患者结合骨折情况和实际治疗方案有58例采用了颌弹性牵引,结果显示采用颌弹性牵引辅助颌骨折治疗的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优良率(89.6%)显著高于未使用颌弹性牵引的患者(54.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颌弹性牵引在颌骨折的治疗中有非常好的辅助效果,能有有效的提高患者咬合功能以及咀嚼功能的康复,有着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颌骨骨折 颌间弹性牵引 咬合关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好发生于大的负重关节,如膝关节,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随着我国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时代,预计OA的发病率也会越来越高。其特征是关节软骨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变,并在关节边缘有赘形成,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僵硬、活动不便等症状1。许多研究显示患膝关节性关节炎的患者下肢肌肉无力,尤其是股四头肌无力最为突出,而且股四头肌无力程度与膝部的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程度相关。抗训练可以改善膝关节性关节炎患者的状况,运动疗法已经作为一种治疗膝关节炎的方法被应用于临床2。膝关节性关节炎的病因大概有以下几种因素①年龄老化。②内分泌紊乱。③神经营养障碍。④关节局部磨损。⑤先天性或发育性骨关节疾患。⑥关节周围肌肉的痉挛和关节局部血液动力学的改变等。以上因素,均与该病的形成有关3。有报道>55岁的老年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率很高,其中10%有功能受限。本病还与关节的应力负荷密切相关,肥胖者的下肢关节易发此病4。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后外侧植融合术、椎融合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行腰椎手术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70例,其中行椎融合的患者共46例,行后外侧植融合的患者共24例,对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植融合率、JOA下腰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椎融合组低于后外侧融合组(P<0.05),术中出血量及植融合率两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明显升高,但两组相比较JOA升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椎融合及后外侧融合均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有效的手术方法,两者植融合率相似,后外侧融合手术时间短,术中创伤小,但规范的操作是植融合率的保证。

  • 标签: 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 椎间植骨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髋臼周围截联合股骨转子术治疗复杂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复杂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35例,对全部患者实施髋臼周围截联合股骨转子术进行治疗,观察分析全部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治疗后的CE角、颈干角以及Harris髋关节评分都优于治疗前(p<0.05);Shenton线全部均呈连续性,并且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1.43%。结论对于复杂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采取髋臼周围截联合股骨转子术的疗效显著,能有效的矫正患者的髋关节畸形等现象,减轻患者髋关节疼痛,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现象,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髋臼周围截骨 股骨转子间截骨术 髋关节发育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患有肩周炎的高原地区患者当中,同时给予患者沟注射与手法松解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6 年 5 月至 2017 年 9 月收治的 62 例高原地区肩周炎患者为相关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常规组患者需要接受沟注射治疗,联合组患者需要在上述基础上接受手法松解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常规组,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后差异十分明显( P < 0.05 )。 结论: 针对高原地区患有肩周炎的患者治疗方式选择来讲,将手法松解疗法与沟注射相结合的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肩周炎 手法松解 高原 肌间沟注射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