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使用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我院的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120例来分析研究,为患者进行内固定骨折复位固定,术后提供早期功能锻炼,对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MATTA、Tornetta标准进行对比。结果全部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是(2.8±0.5)个月,患者的骨折复位优良率是85.83%,髋臼骨折复位满意率为95.83%;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率,术前22.5%,术后80%,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术后异位骨化0级84.17%,无骨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内固定法进行复位固定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患者具有比较好的效果,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安全性比较高,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使用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我院的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120例来分析研究,为患者进行内固定骨折复位固定,术后提供早期功能锻炼,对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MATTA、Tornetta标准进行对比。结果全部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是(2.8±0.5)个月,患者的骨折复位优良率是85.83%,髋臼骨折复位满意率为95.83%;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率,术前22.5%,术后80%,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术后异位骨化0级84.17%,无骨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内固定法进行复位固定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患者具有比较好的效果,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安全性比较高,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使用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我院的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120例来分析研究,为患者进行内固定骨折复位固定,术后提供早期功能锻炼,对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MATTA、Tornetta标准进行对比。结果全部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是(2.8±0.5)个月,患者的骨折复位优良率是85.83%,髋臼骨折复位满意率为95.83%;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率,术前22.5%,术后80%,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术后异位骨化0级84.17%,无骨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内固定法进行复位固定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患者具有比较好的效果,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安全性比较高,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简介:背景:既往的手术技术和方法在重度髋臼骨缺损的解剖重建和精确匹配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目的:报道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重建重度髋臼骨缺损病例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关节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应用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重建重度髋臼骨缺损的11例患者,收集一般资料、术中信息、影像学资料、功能评分和并发症等,评估该项技术的早期临床疗效。结果:术前双下肢长度差(limb-lengthdiscrepancy,LLD)为16~92mm,平均(36.1±22.6)mm;术后LLD为1~21mm,平均(7.7±6.6)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LLD为0~18mm,平均(7.0±5.7)mm。术前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hipcenterofrotation,HCOR)上移距离为24~92mm,平均(51.0±19.3)mm,术后HCOR上移距离为6~40mm,平均(22.6±10.4)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HCOR上移距离为6~41mm,平均(22.8±10.2)mm。术后随访期间骨盆X线片示,加强块和髋臼臼杯与其接触骨面之间无放射性透光线和假体松动。术后6个月随访时CT扫描示,加强块与髋臼周围骨组织结合紧密、牢固固定,有良好的骨长入,匹配率为92.3%±2.5%。HHS功能评分:术前26~71分,平均(44.0±14.9)分,末次随访时68~97分,平均(84.3±9.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期间未见髋关节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再翻修等并发症。结论:应用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重建重度髋臼骨缺损的手术操作简便,加强块与缺损骨面和臼杯匹配良好,术后LLD和HCOR均恢复到满意,HHS评分末次随访时改善明显,早期随访临床疗效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的的体外髋臼角度测量器引导髋臼假体的安装。方法回顾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例,对照组用传统方法安装髋臼杯,观察组用体外髋臼角度测量器引导下定位。后在三维CT重建下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比较二组数字准确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维CT重建下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观察组准确度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100%VS68.5%,P<0.05),术后复查CT片显示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位置良好。结论体外髋臼角度测量器技术操作简便,不增加感染风险,角度精确误差小,在临床使用中减少了术中操作时间,降低了组织损伤及手术风险,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简介:目的评估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TTM)臼杯的中期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骨科进行初次THA的19例(20髋)患者,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分成TTM臼杯组9例(10髋)和Pinnacle臼杯组10例(10髋)。术后5年影像学评估髋臼假体稳定性、髋臼表面与骨界面骨长人能力以及是否伴有骨溶解;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5年,Harris评分TTM组优8例,良2例;Pinnacle组优9例,良1例。术后5年TTM组[(92.8±3.1)分]和Pinnacle组[(94.6±2.9)分]的Harris评分分别与术前[(48.2±5.5)分和(46.5±8.7)分]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术后5年Harri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评估术后臼杯稳定、骨长人优异,无松动及骨溶解。TTM组2例术后存在透光线,术后6个月后透光线消失;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进行性增加的透光线。以假体松动或翻修手术作为终点,两组髋臼假体5年生存率均为100%。结论3D打印钛金属骨小梁臼杯在初次THA后5年中期随访中展现出优异的临床效果,长期随访结果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膝周骨巨细胞瘤患者运用软骨下骨植骨联合骨水泥填充治疗方式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进行治疗的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通过相关检查和评估,确定肿瘤腔的完整性,并采用病灶扩大刮除方法的同时,采用软骨下骨植骨联合骨水泥填充方法修复瘤腔。另外,对40例患者给予钢板内固定。结果通过随访发现,大部分患者无局部复发和转移发生,只有一例出现肺转移和复发情况;60例患者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在22~29分之间,平均得分为(26.3±2.1)分。所有患者内固定牢靠,未发现软骨下骨骨折或者关节退变现象。结论对于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在采用病灶扩大刮除术治疗的同时,使用软骨下骨植骨联合骨水泥填充治疗方式,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近期复发率,值得推广运用。
简介:目的:比较内镜下犬上颌窦内提升植骨与不植骨的成骨效果。方法:随机将6只比格犬(共12侧上颌窦)分为2组,A组为上颌窦内提升+即刻种植(3.5mm×8mm),B组为上颌窦内提升+Bio-Oss(0.8mL)+即刻种植(3.5mm×8mm)。利用CT、Micro-CT以及组织学评价2组术后上颌窦内和种植体周围成骨情况。采用SAS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A组术后即刻、3个月的CT数据重建上颌窦内成骨体积和密度显著低于B组。Micro-CT和组织学切片均证实,A组的成骨仅在种植体周围的下部,而中部和上部未见明显骨质;而B组的种植体周围均包绕着适量骨质。2组中上部和中部新骨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部新骨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时仅在窦底有一定量的新骨形成,为了达到良好的术后和远期效果,建议在行内提升术时适当植入骨粉。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改良 Stoppa入路在治疗 骨盆及 髋臼骨折中的临床 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6 年 10 月 -2017 年 10 月收治的 46 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其中骨盆骨折患者 26 例,髋臼骨折患者 20 例,均采用改良 Stoppa入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术后 效果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46 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为 60~ 135 min,平均 95 min,切口长度为 7~ 13 cm,平均 8.5 cm,术中出血量为 100~ 1150 ml,平均( 326.17.8) ml,术后 1例患者出现阴囊肿胀, 2例患者发生腹部切口浅表感染,无坐骨神经损伤、异位骨化、深静脉血栓、钢板断裂及骨折再移位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7.1%,疗效根据 Matta功能标准评定优 30例,良 9例,优良率为 92.9%,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 12.6周。结论:改良 Stoppa入路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解剖清晰等优点,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骨折愈合时间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改良 Stoppa入路在治疗 骨盆及 髋臼骨折中的临床 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6 年 10 月 -2017 年 10 月收治的 46 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其中骨盆骨折患者 26 例,髋臼骨折患者 20 例,均采用改良 Stoppa入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术后 效果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46 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为 60~ 135 min,平均 95 min,切口长度为 7~ 13 cm,平均 8.5 cm,术中出血量为 100~ 1150 ml,平均( 326.17.8) ml,术后 1例患者出现阴囊肿胀, 2例患者发生腹部切口浅表感染,无坐骨神经损伤、异位骨化、深静脉血栓、钢板断裂及骨折再移位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7.1%,疗效根据 Matta功能标准评定优 30例,良 9例,优良率为 92.9%,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 12.6周。结论:改良 Stoppa入路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解剖清晰等优点,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骨折愈合时间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失败后进行髋关节镜翻修的原因。方法2012年7月~2016年7月我科对16例股骨髋臼撞击征(femoroacetabularimpingement,FAI)行髋关节镜翻修手术,在C形臂X线机透视和下肢牵引下,行髋关节镜探查:首先进入中央间室依次检查盂唇、髋臼关节面、股骨头软骨、髋臼顶软骨及圆韧带。对撕裂退变的髋臼盂唇根据损伤情况行盂唇缝合术或盂唇修整术。Outerbridge系统对软骨损伤进行分级清理损伤软骨组织。处理中央间室后放松双下肢牵引,关节镜进入周围间室。根据术中股骨头颈和髋臼动态撞击情况、部位行股骨头颈成形术(Cam畸形)或髋臼成形术(Pincer畸形)。如果术前检查伴有大转子压痛及MRI显示臀中肌止点炎症,术中清理大转子滑囊和损伤的臀中肌止点。利用CT三维重建检查,比较髋臼股骨头成形术前后股骨髋臼形态、骨量磨除情况和确认撞击因素去除。结果16例随访16~60个月(中位数38个月)。16例VAS评分术前中位数4.5分(4~6分),末次随访时中位数1分(0~1分),明显降低(Z=-4.953,P=0.000);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69.88±9.3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8.69±4.33)分(t=-8.377,P=0.000)。总体患者满意度平均8.46分(4~10分)。无进行第2次翻修手术和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者。结论髋关节镜翻修手术最主要的原因是股骨头髋臼撞击因素未彻底去除,残余的骨性撞击导致疼痛和盂唇软骨再次损伤。翻修手术去除骨性撞击因素,修复损伤盂唇软骨,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关节功能,短中期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髋关节置换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湘潭地区体检人群的骨密度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湘潭地区7411例成年人进行右跟骨骨密度检测,检测结果以35岁、50岁、70岁为界分为4个年龄组,分析每组骨量减少率的变化。结果总体人群中骨量减少的检出率31.4%。50岁后年龄组人群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组(X2=205.570,P<0.01)。男性人群中骨量减少检出率为24.9%,女性为40.6%,差异有显著(P<0.01)。不同性别人群中骨量减少比例均随年龄増高呈上升趋势,50岁前各年龄段,男性骨量减少比例高于女性(P<0.01),50岁以后各年龄段女性骨量减少人群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1)。总体人群中50岁以上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段(X2=412.833,P<0.01)。男性51-69岁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36-50岁年龄段(X2=4.395,P<0.01),70岁后年龄段人群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1-69岁年龄段(X2=62.916,P<0.01)。女性51-69岁以上年龄段骨量减少检出率显著高于50岁前年龄段,差异有显著性(X2=191.651,P<0.01)。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人群中男女性别构成有一定差异,50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比例高,50岁以后骨量减少人群中女性比例迅速升高。结论年龄是骨质疏松重要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应分别从40岁和50岁开始加强骨密度监测,早期发现,积极干预。
简介:背景: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imperfecta,OI)系骨骼I型胶原数量减少或结构异常,导致骨强度显著降低、反复骨折、畸形愈合的罕见疾病。截骨矫形术有助于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目的:探讨多段截骨治疗成骨不全性下肢多骨重度畸形的围术期管理、手术方法及短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成骨不全合并重度下肢畸形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14.7岁(9~27岁)。下肢长骨中24骨存在畸形,术前股骨及胫骨畸形成角为63°(20°~120°)。结果:18骨行多段截骨弹性髓内钉固定。单骨平均截骨3.4处(3~4处)。股骨侧单骨手术时间为1.7h(1~2.5h),胫骨侧单骨手术时间为1.2h(1~1.5h)。股骨侧手术单骨出血量223ml(150~600ml)。平均随访17.7个月(6~40个月)。患肢部分负重时间为术后4.3个月(4~6个月)。骨愈合时间5.4个月(4~8个月)。无骨不愈合、再骨折发生。1例切口脂肪液化,换药后愈合。Barthel指数评分由术前45.7分(24~80分)提高到术后85.7分(78~96分)。WeeFIM评分由术前50.8分(36~70分)提高到术后74.0分(60~90分)。手术前后的Barthel评分和WeeFIM评分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多段截骨内固定术可有效纠正下肢力线,最大限度矫正重度肢体畸形,多骨联合一期手术显著减少手术次数、缩短治疗周期,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段截骨矫形治疗成骨不全性下肢多骨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20例成骨不全性下肢多骨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采用多段截骨固定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成骨不全性下肢多骨畸形患者中共有畸形70处,平均畸形角度为63°,股骨侧、胫骨侧单骨手术时间分别为(1.72±0.32)h、(1.26±0.22)h;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针对存在下肢长度差患者,均采用特制矫形鞋或矫形鞋垫;术后平均骨愈合时间为(5.51±1.2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Barthel指数、WeeFI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多段截骨固定术能够促使成骨不全性下肢多骨畸形患者的下肢力线得到纠正,可对重度肢体畸形进行矫正,有助于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