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效果良好.目的:验证单侧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侧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22例患者平均随访2.5年,渗漏率为4.5%;其他椎体骨折发生率为9.1%.随访2年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骨水泥位偏左侧5例,位于中部9例,偏右侧8例,疼痛改善程度与骨水泥位置无相关性(P=0.192);治疗后伤椎前、中缘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恢复(P〈0.05);注入骨水泥的量1~5mL,注入骨水泥量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无相关性.表明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骨水泥注入椎体内的位置、注入量与止痛效果无相关性.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不同骨水泥注射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同时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生理载荷作用下不同骨水泥量对伤椎段生物力学影响的差异。方法:选择本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6例,共36个椎体。将其按注入的骨水泥量分为三组。所有患者均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术前及术后的VAS评分,ODI指数。同时利用MIMICS软件对3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前后的CT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导入ABAQUS软件中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设置O.3MPa轴向载荷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观察生理载荷下不同骨水泥量伤椎增强模型整体及各部分的VonMises应力。结果:3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原有症状加重或神经症状出现,5ml组2例,7ml中4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8.9月。三组术后VAS评分和ODI和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水泥注入量与疼痛缓解程度无相关性。成功建立了不同骨水泥量伤椎增强椎体后凸成形术前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当轴向压力以生理载荷0.3MPa时,骨水泥量的注入量和伤椎的刚度呈正相关。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有效缓解疼痛,和骨水泥的的注入量无明显相关性。伤椎的刚度和强度恢复和骨水泥注入量呈正相关,随着骨水泥注入量的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牛率增大。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高粘度骨水泥不同注入量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患者为:OVCFs患者;共99例,病例的选取时间为2019年3月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实施高粘度骨水泥不同注入量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2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不同剂量的高粘度骨水泥治疗,以不同的剂量将其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析治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三组之间在术后1d和3个月伤椎椎体高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低剂量组患者骨水泥渗漏最低,与两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以恢复患者的骨折部位,且给予高剂量的高粘度骨水泥能够较好的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可减少骨水泥的渗漏,因此对于压缩性骨折应视情况选择骨水泥的治疗剂量。
简介: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然而椎体重度压缩伴椎体周壁破损性骨折因其骨水泥渗漏及穿刺风险增大而临床报道很少。目的:探讨应用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椎体重度压缩伴周壁破损性骨折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06/2010-09收治的22例椎体重度压缩伴椎体周壁破损骨折患者,伤椎椎体高度平均丢失68.5%,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术后应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评价疗效,改良Stauffer-Coventry评定系统评定随访结果。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顺利完成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完成12个月随访。术后伤椎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至随访末期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测类比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8分降至术后平均2.2分。无症状性并发症及骨水泥材料宿主反应发生。提示椎体重度压缩伴椎体周壁破损性骨折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且镇痛效果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骨水泥注入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针对3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进行研究,选择的入院时间为2017年10月~2020年7月期间,且均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参照组样本15例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15例样本予以经皮骨水泥注入术治疗,对比相关数据。结果:与参照组对比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参照组,且该组患者的疼痛感不明显,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经皮骨水泥注入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长期效果明显,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上升,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评价钛膜在拔牙后引导骨生长保持牙槽骨骨量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应用技巧。方法选取62例只拔除1颗前牙的病例,随机分为3组,第1组(21例)为对照组,拔牙后3~4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第2组(20例)为钛膜组,拔牙后牙槽窝经过修整,放置稍大于牙槽窝的纯钛膜并将周围组织拉拢缝合。5~6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或钛膜取出手术。第3组(21例)为钛膜加人工骨组.拔牙后牙槽窝即刻填入人工骨并放置稍大于牙槽窝的纯钛膜并缝合.5~6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或钛膜取出手术。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牙槽骨高度的变化。以上各组分别于拔牙后1、2、3及6个月后进行牙槽骨密度的测量。结果在拔牙后5~6个月时,牙槽骨平均退缩率分别为(26.42±0.89)%,(14.71±0.92)%,(7.434±0.76)%。第1、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1~2个月时.第2、3组牙槽窝骨密度均高于第1组(P〈0.01)。结论钛膜可以有效保持拔牙后牙槽骨骨量.部分病例有拔牙创未能关闭及早期裂开现象,适当处理,未明显影响新生骨形成。
简介:摘要:目的 系统性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注入高、低剂量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mbase、Cochrane数据库中关于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注入不同剂量的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依据纳入标准分别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通过RevMan5.3软件进行结果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3项随机对照研究,一共纳入患者2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剂量骨水泥组术后1年VAS评分低于低剂量骨水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高剂量骨水泥注入量可使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获得更好的长期疼痛缓解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应用经单侧、双侧注入人骨水泥的PVP治疗的有效性,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1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60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两组各为3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单侧PVP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双侧PVP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X线的检查次数,患者骨水泥的所用量以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5.17±8.44)min,术中X线的检查次数为(12.52±4.37)次,骨水泥的用量为(3.28±0.85)ml以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为(68.96±12.36)分;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则分别为(46.38±10.25)min,术中X线的检查次数为(22.12±3.05)次,骨水泥的用量为(5.17±1.31)ml以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为(70.12±12.49)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X线的检查次数以及骨水泥的所用量的对比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采用单侧PVP术治疗的效果与双侧PVP术相比具有手术治疗时间短、患者术中X线的检查次数与骨水泥的用量显著较低的特点,可改善患者疼痛的情况,单侧PVP术能够作为胸腰椎压缩骨折治疗的理想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水泥在骨科临床中应用的现状,分析其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优势。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骨科手术治疗中应用骨水泥的患者88例,其中椎体病理性压缩骨折42例行椎体成形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4例,髋关节疾病18例行关节置换术,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4例应用骨水泥修复缺损。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分析其手术中应用骨水泥的治疗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结果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中,疗效优34例(80.95%),良5例(11.90%),差3例(7.14%),优良共39例(92.86%)。有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漏入椎旁软组织4例,漏入相邻椎间隙3例,骨水泥渗漏率为16.67%,未发生椎管内骨水泥渗漏,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所有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感染,未发现过敏反应,术后诊断出深静脉血栓14例(33.33%)。结论骨水泥在骨科的应用成效显著,特别是作为填充材料治疗塌陷性骨折和关节置换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应重视相关并发症,在应用过程中预防和避免其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骨水泥患者术后的康复指导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皮椎体骨水泥灌注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68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术后的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康复指导,观察术后护理效果。结果经过调查,对照组患者总护理满意度为81.8%,康复组患者总护理满意度为97.1%,组间比较(X2=4.157,P<0.05),对照组疼痛率为23.5%,康复组疼痛率为5.9%,组间比较(X2=4.221,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1.6±2.3)d,长于康复组的平均住院时间(7.3±1.8)d,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T=8.585,P<0.05)。结论骨水泥患者术后予以康复指导改善了护患关系,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可以在临床护理中广泛的应用。
简介:目的:建立晋城地区健康人群前臂骨密度(BMD)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为开展周围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及骨质疏松症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韩国产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EXA-3000)对晋城地区1400例21~55岁的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左侧前臂骨密度测定,进行非优势侧(左侧)前臂远端尺桡骨的BMD值测定,并分析其年龄分布,建立晋城地区健康人群前臂远端骨密度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骨质疏松的骨量诊断以骨量峰值的均数&#177;标准差的形式建立,均数的计算采用三次方回归方程模型进行拟合。结果男、女性前臂骨的BMD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可采用均数&#177;标准差(xˉ&#177;s)的形式表示。40岁以前男、女性前臂骨的BMD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步上升,且各年龄段BM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岁以后男、女性前臂骨的BMD值开始下降,且50岁以后下降明显(P<0.05)。男、女性前臂骨的骨量峰值均出现在41~45岁年龄段。男、女性前臂远端尺桡骨的骨量峰值及标准差分别为(0.5682&#177;0.0647)g/cm2、(0.4209&#177;0.0689)g/cm2。结论建立了晋城地区健康人群男、女性前臂骨的骨量峰值和标准差,为周围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并开展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尤其是用于高危人群筛查,以便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展中轴骨测量或进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