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在《额济纳汉简》中,作者对"鍉鍪""鍪"的处理方式不同:把"鍉鍪"中的"鍉""鍪"分别解释,把"鍪"视为一个词。查检古代文献发现还有"""鞪",但用例都不多,解释也有两种:(1)分别解释,(2)视为一个词。另外,在西北屯戍汉简中,发现了大量的这类词语,有"""鍉""鍉鍪""鍪""鞪"等词形,有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如""就出现了46例。它们字形相似,出现语境相同,意思明确,是同词异形的关系,表示"头盔"义。

  • 标签: 鍉瞀 鞮瞀 头盔 同词异形
  • 简介:【摘要】今形容人视觉模糊、眼睛昏暗不明,四川成都称之为(vu^213)、湖北武汉称之为(u^35)、湖南长沙称为(u^21)、福建厦门称为(bu^22),《汉语方言大词典》(以下简称《汉方》)记其字为“雾”。(P6462)今考之,其本字当为“”。《玉篇·目部》:“,莫遘、亡角二切。目不明完。”《集韵·遇韵》:“,目不明。一日俯视。日遇切。”《庄子·徐无鬼》:“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病。”唐陆德明音义:“,莫豆反。郭(象)音务。”又《列御寇》:“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人。”陆德明音义:“人,音茂,又音务。”

  • 标签: 释瞀
  • 简介:其人,就是春秋时代那个接二连三追杀晋国逃亡公子重耳的刽子手。这个人真可谓势利小人的典型代表。当重耳无辜蒙难的时候,他充当恶势力的鹰犬,助纣为虐,一次又一次地穷追刺杀重耳,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当重耳君临晋国、雄霸中原的时侯,他又靠出卖盟友吕省、郤芮,企图换取重耳的宠幸,讨一杯残羹冷炙。在勃眼里,没有真理,没有是非,只有势利。谁的势力大,他就投靠谁;谁的势力小,他就出卖谁,打击谁。这种人是最阴险、最狡诈的毒蛇,谁都敢咬,咬住谁都性命难保。头须,就是那水跟着重耳一

  • 标签: 晋文公 重耳 介子 春秋时代 晋国 刽子手
  • 简介:匈奴是战国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内蒙古草原及中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这个民族一开始出现,就组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随后又建立了国家,有自己的国君,并控制了大片地城。但这个民族的形成过程,载籍缺如,因此有关族源问题,为历来治匈奴史的学者所注意。林干先生在《匈奴史论文选集》中,把匈奴族源的各家之说做了简要的概括,结语

  • 标签: 孤涂 撑犁 族源 匈奴人 匈奴史 南北朝时期
  • 简介:针对“五方之民”说中“狄”和“译”二词的误译,从民族演进史的角度厘清五方中“戎”“狄”两个族群在先秦不同时期的演变,由此对“狄”和“译”二词的翻译提出改进意见。

  • 标签: 五方之民 狄鞮 民族演进
  • 简介:把书写行为作为人类学研究对象在西方知识系谱上是较晚的事情。如果将这一视角运用到文献中国观察上,则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学术想象空间。就书写对象而言,山西《铜吴氏人文志》集集体表象史书写和多样性个体生命史书写于一身。就编写者而言,同样也投射了宗族集体心智和执笔者的心智,因而该书是作者及其所归属群体的文化自恋和时代挽歌。就叙事技巧而论,既有直义陈述又有转义陈述,因而必须动用直义阅读和转义阅读两种策略。

  • 标签: 直义陈述 转义陈述 写文化行为 集体表象史书写 个体历史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