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源性头痛(CEH)静态整体姿势评估方法,量化其评估结果,进一步证明异常姿势与CEH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73例头痛、头晕、头闷、头麻患者为有症状组,根据临床症状再分为2组,其中41例姿势异常的CEH患者为A组,32例姿势异常的非CEH伴头闷、头晕、头麻症状患者为B组;同时招募30例与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无症状患者作为无症状组(C组)。使用全身姿势矫正与功能训练系统对3组患者的静态整体姿势进行记录,与理想身体姿势进行对比,并采用"静态整体姿势简易评分"(简称"姿势简易评分")量化评估结果。结果3组间"姿势简易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患者的"姿势简易评分"与无症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记录静态整体姿势,并与理想身体姿势进行对比的方法适用于CEH的静态整体姿势评估,且"姿势简易评分"可以量化评估结果,进而证明了异常姿势与CEH有关,姿势越异常,越可能出现临床症状,越容易患CEH。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应用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联合阔筋膜静态悬吊术治疗早期完全性面瘫后的静态对称性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应用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联合阔筋膜静态悬吊术修复早期完全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静态口角歪斜程度(即口角静态对称性)将患者分为2组,口角轻度不对称(Ⅱ级)为A组,重度不对称(Ⅲ级)为B组。在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通过Terzis微笑功能评级量表评估患者面部肌肉收缩活动情况,分为Ⅰ、Ⅱ、Ⅲ、Ⅳ、Ⅴ级,级别越高,面部肌肉收缩越好,与健侧面部肌肉动态对称性越好;通过口角静态对称性评级量表评估患者口角静态对称性,分为Ⅰ、Ⅱ、Ⅲ、Ⅳ级,级别越高对称性越差;通过Face-gram软件测量健侧和患侧口角位置垂直向差值(D1)和水平向差值(D2),客观评估术后面部静态对称性效果。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58例患者,其中A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3.5±8.1)岁;B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40.6±9.6)岁。2组在性别、年龄、瘫痪侧构成、瘫痪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 2组患者术前Terzis微笑功能评估均为Ⅰ级,术后1年A组中有30.%(9/30)达Ⅲ级,70.0%(21/30)达Ⅳ级,B组中35.7%(10/28)达Ⅲ级,64.3%(18/28)达Ⅳ级,2组微笑功能均比术前明显改善,且组间微笑功能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角静态对称性评分量表显示,术后1年A组中有73.3%(22/30)口角静态对称性评分达到Ⅰ级,26.7%(8/30)仍为Ⅱ级;B组中有39.3%(11/28)达Ⅰ级,42.9%(12/28)达Ⅱ级,17.8%(5/28)仍为Ⅲ级。A组达到面部静态对称效果(Ⅰ级)的比例较B组高(P<0.01)。术前和术后1年,A组D1值分别为(5.27±0.74) mm、(2.24±0.57) mm,B组D1值分别为(8.22±1.37) mm、(4.42±0.95) mm,A组D2值分别为(6.11±1.18) mm、(2.98±1.13) mm,B组D2值分别为(8.84±2.16) mm、(5.24±1.85) mm, D1值和D2值组内术前后比较、组间术前比较、组间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联合阔筋膜静态悬吊术适用于不同程度口角不对称的早期完全性面瘫患者,在明显改善面部动态对称性的同时,可显著提高其静态对称性;术前口角不对称程度可能会影响术后的面部静态对称效果。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实践探索了小学阶段“静态作业+动态社团”课后服务模式的有效性。通过精细化设计作业辅导计划、构建多元化社团活动体系,以及确保两者的有效衔接,本模式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估结果显示,该模式对提升学生学业成绩、拓展兴趣爱好及增强社交能力有显著效果。研究还提出了针对师资力量和资源整合的优化策略,为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