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从北京市四所普通中学选取829名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学生为被试,采取匿名的方式让被试报告与父亲和母亲在8个方面冲突的频率和强度,以及与父亲和母亲冲突的形式,冲突时的应对策略,以此探讨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特点.结果发现:(1)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处于较低水平,发生冲突最多和最激烈的三个方面依次为学业、日常生活安排和做家务,而发生冲突最少和最弱的是隐私;言语冲突和情绪冲突是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主要形式;在与父母发生冲突时,青少年使用最多的策略是回避,使用最少的策略是第三方干预;(2)除家庭成员关系外,青少年与母亲发生冲突的频率和强度均显著高于与父亲发生冲突的频率和强度;(3)女生与母亲在做家务方面的冲突频率和强度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与父亲在花钱方面的冲突频率显著多于女生;男生与父母的身体冲突显著多于女生,而女生与父母的情绪冲突显著多于男生;在应对策略的使用上,男生使用第三方干预策略的情况显著多于女生;(4)随年级升高,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呈倒U型曲线发展,初二年级处于顶峰;青少年使用协商、回避和干预策略的情况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
简介:<正>一、问题提出以往关于成人文章记忆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果,有的研究发现回忆中有年龄差异,有的没有发现年龄差异(Cohen,1988;Hultsch&Dixon,1984;Zelinski&Gile-wski,1988)。为解决这些分歧而进行的一些研究表明,记忆操作有赖于个人、刺激和任务的交互作用,从而否定了把年老化(aging)与对文章记忆操作的减退相等同的看法(Hultsch&Dixon,1984;Jenkins,1979;Meyer.1985)。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到中老年信息加工活动象儿童青少年一样,同样也具有适应意义。终生发展观提出(Labouvie-Vief,1985;Labouvie-Vief&Schell,1982),在不
简介:摘要随着超重肥胖率的增加,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许多研究探讨了儿童血压偏高与近期心血管系统损害的关联,多数研究强调了儿童血压偏高对心血管系统损害的影响,但部分结论尚未达成一致。关于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有利于阐明血压偏高所导致的靶器官损害的潜在生物学机制。关于减轻体重和降低血压等相关干预措施的研究有利于从根源上降低或逆转早期心血管系统损害。本研究系统评价了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与早期心血管系统损害(包括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的关联、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以及相关干预措施的效果,以期为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所导致的靶器官损害的预防和干预,以及进一步降低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期颈椎病颈部肌肉的功能状况与理脊通脉手法的治疗效果。方法:符合青少年期颈椎病诊断标准64例,另以35例健康青少年为正常组,进行平行对照。分别进行肌电图(EMG)检测。上述病例随机选择33例(治疗组),应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另外31例(对照组),应用牵引治疗2周后,每组治疗前后对比,组间比较临床疗效。结果:青少年期颈椎病肌电积分(IEMG)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总有效率72.9%,组间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生理检测研究提示青少年期颈椎病患者外源稳定装置(颈部肌肉)功能下降。理脊通脉手法可明显改善青少年期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具有缓解肌痉挛,调整颈椎的外源稳定性,恢复正常的力学平衡的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入亚麻醉浓度七氟烷对青少年期大鼠前额皮质树突棘可塑性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24日龄,体重50~6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8):对照组(C组)和七氟烷麻醉组(S组)。S组吸入1.2%七氟烷3 h,氧浓度50%,流量为1 L/min,C组吸入50%氧气3 h,流量为1 L/min。麻醉3 d后行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随后处死大鼠,取大脑组织,分别采用TUNEL染色法、高尔基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前额皮质Ⅱ-Ⅲ层凋亡神经细胞计数、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突触后致密蛋白95、桥尾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S组旷场实验中运动总距离、中央区停留时间、Morris水迷宫中平均游泳速度、逃避潜伏期和凋亡神经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树突棘密度增加,突触后致密蛋白95和桥尾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亚麻醉浓度七氟烷可增强青少年期大鼠前额皮质神经元树突棘可塑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结构化护理规程在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接诊的300例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患儿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基于IMB模型的结构化护理规程,均持续护理8 w。比较护理前、护理后2 w、4 w、8 w后,两组患儿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变化;比较护理前及护理8 w后,两组的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QLSCA)评分变化;护理8 w后,评估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2 w、4 w、8 w后BPRS量表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8 w后,观察组患儿QLSCA评分中,社会心理功能、生理心理健康、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8 w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率、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IMB模型的结构化护理规程在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患者中应用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精神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为青少年生殖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2名青少年违愿妊娠者做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生殖避孕知识、性观念性态度及妊娠原因等.结果调查对象学生占37.5%,外来务工占25%。19~23岁违愿妊娠发生率最高,第一次性行为发生年龄最早17岁。生殖避孕知识来源前三位分别是:媒体网络(43.8%)、学校(31.3%)及性伴(15.6%),对紧急避孕和流产引发不孕认知正确率达68.8%。90.6%非意愿妊娠性伴是恋爱对象,6.3%是普通朋友,一夜情占3.1%。认为发生性行为是“爱之必然”者占62.5%。未采取避孕措施者占75.0%,另有25.0%为避孕失败。96.9%表示需要学习避孕知识。结论青少年非意愿妊娠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性教育的缺失是主要原因;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必须注重自我保护教育和生殖避孕知识的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