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位置眩晕(BPPV)的特点及及诊治方法。方法分析41例头晕患者的病史及体格检查,结合Dix-Hallpike诱发试验及仰卧侧头位试验确诊为后半规管BPPV,并行手法复位治疗。结果后半规管BPPV中老年好发,Epley手法复位效果明显。结论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头变位眼震试验能够确诊后半规管BPPV,Epley复位治疗后半规管安全有效。

  • 标签: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Epley手法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位置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92例良性阵发位置眩晕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2例BPPV患者根据不同的受累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治愈86例(占93.5%)、好转4例(占4.3%)、无效2例(占2.2%),总有效率为97.8%。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4例患者无明显诱因复发,复发率为4.3%。结论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位置眩晕疗效肯定,见效快,方法简单且短期复发率低,可作为治疗良性阵发位置眩晕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继发于突发性耳聋的良性阵发位置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方法观察87例继发于突发性耳聋的良性阵发位置眩晕患者的发病情况和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按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制定的诊治标准。结果继发于突发性耳聋的良性阵发位置眩晕患者经手法复位均能治愈。突聋经治疗后72.4%的病人能提高听力。结论继发于突发性耳聋的良性阵发位置眩晕患者,耳石复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突发性耳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应用Epley法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位置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BPP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Epley法联合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分别进行治疗,采用痊愈、改善、无效的标准定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于第4、7、10天时有效率为95.35%、100%、100%(痊愈率为100%),而对照组同期为81.82%、88.64%、93.18%,14天时为93.18%。结论应用Epley法联合药物治疗后半规管BPPV,有效率明显提高,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后半规管BPPV。

  • 标签: 体位性眩晕 半规管 Epley法
  • 简介:目的对良性阵发位置眩晕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2例患者,其中102例为男性,160例为女性。年龄为219~83岁,平均年龄为(46.9±8.2)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206例为原发性良性阵发位置眩晕,56例为继发性良性阵发位置眩晕。结论良性阵发位置眩晕患者具有其特殊的、差异化的临床特征,应当对其临床特征加以认识及把握,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适的治法,以提升临床疗效。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复位
  • 简介:摘要分析1例高性能战机飞行员良性阵发位置位置眩晕的护理治疗过程,总结护理经验。强化护理理论,提高临床宣教,促进对良性阵发位置位置眩晕的护理识别,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飞行员 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 复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研究良性阵发位置眩晕手法复位后体位限制时间的长短与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8例良性阵发位置眩晕(BPPV)患者分成体位限制时间较长的观察组,体位限制时间较短的对照组各34例,给予两组正常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的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BPPV手法复位疗效显著、操作简单且安全系数较高,患者可以进行自我复位,体位限制的时间较长疗效更好,值得在基层神经内科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 标签: 良性阵发性眩晕 手法复位 体位限制时间长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管石复位治疗良性位置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良性位置眩晕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人,其中实验组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采用非手法复位治疗。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首次治愈率及无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运用管石复位治疗良性位置眩晕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管石复位 良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无眼震良性阵发位置眩晕(BPPV)的有效及安全。方法回顾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BPPV患者204例,分别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Barbecue翻滚疗法治疗,复位过程中均联合乳突叩击。结果204例患者中可诱发出位置眼震52例(25.5%),未诱发出眼震152例(74.5%),一次复位治疗治愈率88.3%,有效率96.1%,首次复位治愈率比较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对于是否能诱发出眩晕或眼震的主观BPPV患者,根据其起病形式行试验手法复位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无眼震 手法复位
  • 简介:摘要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快速而规律的异位心律。按其发病的电生理可分为窦房结折返、房内折返、房室结折返和旁道折返心动过速,由于常规心电图难辨别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所以统称为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率多在160-250次∕分,持续时间较短时,病人可诉头昏、心悸、胸闷等。持续发作,对其有器质心脏病患者,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 标签: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治疗原则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阵发房颤的疗效。方法对38例阵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联用缬沙坦每天80mg,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89.5%和84.2%;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7%和73.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房颤患者能够降低房颤、房早、房速的发生率,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 标签: 阵发性房颤 缬沙坦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阵发心房颤动合并高血压患者使用超声分析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至2013年我院共有46例阵发心房颤动患者接受治疗,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的高血压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使用心脏超声检查,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观察组左房内径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室间隔/左室后壁、E/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心房颤动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使用超声诊断具有很好的效果,对患者的心脏结构形态改变具有很好的了解,可以获取其生理指标改变情况。

  • 标签: 高血压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脏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方法将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急诊收治且48h内持续阵发房颤患者8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胺碘酮和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转复时间为198.2±23.4min,转复率为88.37%;对照组转复时间为79.1±18.5min,转复率为81.39%;观察组不良反应主要为低血压、心动过缓、面部潮红、全身皮肤灼热感,对照组不良反应主要为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结论急诊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阵发房颤转复时间较长、转复率较高、疗效安全确切,值得在急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胺碘酮 阵发性房颤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食道调搏术治疗妊娠期阵发室上速(PSVT)的疗效及安全。方法用食道调搏术对正在发作的妊娠期PVST患者给予超速抑制、亚速抑制、程控刺激或短阵猝发刺激,终止室上速,记录输出电压、所需方式、刺激次数及成功例数。食道调搏后用B超监测胎儿心率。结果24例妊娠期PSVT患者中23例(占95.8%)经食道调搏终止,其中1例在插电极过程中即终止发作,超速抑制1次成功4例,2次以上终止12例,亚速起搏成功1例;4例程控刺激终止PSVT,1例短阵猝发刺激成功。1例(4.2%)经TEPA未能终止,后给予三磷酸腺苷(ATP)静注复律。所有患者食道调搏结束后,监测胎儿心率均正常。经食道导联诊断房室结双径路19例,房室旁道5例。结论经食道调搏终止妊娠期PVST安全、效果好、疗效迅速。

  • 标签: 食道调搏术 妊娠期 阵发性室上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婴幼儿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经验。方法通过严密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监护仪所显示的波形及时发现心动过速的发作和复发,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结果3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病人均得到了及时的发现;在医生的指导下34例得到了及时控制。结论细致的护理可及时发现病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和复发情况,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在静脉推注时有其自身的特点。

  • 标签: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婴幼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阵发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方法选取阵发心房颤动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5例,阿托伐他汀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日1次,每次20毫克;对照组只用常规治疗,18个月后判定两组患者房颤再发率及持续房颤发生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房颤复发率和持续房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用于阵发房颤的治疗,能够降低再发率和持续房颤的发生率。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心房颤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安全。方法将140例阵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70例,采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颉沙坦,对照组70例采用胺碘酮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颉沙坦治疗阵发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安全。结果实际完成试验组68例,对照组66例,有效试验组43例,对照组4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试验组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14例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颉沙坦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房颤均有明显疗效,二者疗效相当;参松养心胶囊联合颉沙坦的安全优于胺碘酮组。

  • 标签: 心房颤动 阵发性 参松养心胶囊 缬沙坦 胺碘酮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诊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的急诊转律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219例,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108例急诊转律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对对照组中的患者采取普罗帕酮药物的治疗,而对观察组中的患者采取维拉帕米药物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转律时间、成功率以及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且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的复律时间较短,但是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在对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相关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关药物的使用,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疾病治疗情况。而普罗帕酮和维拉帕米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均较为良好,但是维拉帕米的复律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 标签: 急诊 阵发性 室上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