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霉素连续和间歇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我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者中纳入50例为对象,采用抽签法把5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霉素治疗,行连续治疗对照组患者,而观察组患者接受间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比对照组72.00%高,P<0.05。结论支原体肺炎患者接受霉素间歇治疗的效果优于连续,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亦可减少不良反应。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阿奇霉素 连续给药 间歇给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就霉素连续和间歇治疗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耐药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50例),在基于药方法不同的前提下,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实施霉素连续,观察组实施霉素间歇,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患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采用间歇药方式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呈良好趋势,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低,反观实施连续的对照组则相对较差,组间数据呈现的差异明显,满足了统计学条件(P<0.05)。结论:针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而言,在对其实施霉素治疗时,相较于连续药方式,间歇患儿不易产生耐药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阿奇霉素 连续给药 间歇给药 支原体肺炎 疗效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治疗支原体肺炎中开展霉素连续和间歇药方法的疗效及耐药性。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支原体肺炎患者60例,抽取时间区间段为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并对患者对象随机分组,就霉素药物实施连续(参照组,n=30)与霉素实施间歇(观察组,n=30)对治疗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耐药性开展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支原体肺炎治疗中使用霉素药物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成效,其中间歇性的治疗方法效果与连续的治疗方法相比,效果更为显著,且患者的耐药性较好,可在临床大力借鉴使用。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连续和间歇给药 阿奇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支原体肺炎使用霉素连续和间歇药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及价值。方法:研究时段在2021年1月-2022年3月,选取我院66例支原体肺炎患者展开规范分组操作(每组33例);对照组霉素连续,观察组则使用间歇药方式,针对两组临床疗效、耐药发生率展开评价。结果:经对观察组临床疗效、耐药发生率展开评价,评价结果为96.9%、6.0%,与对照组78.7%、24.2%评估结果比较,前者临床疗效较高、耐药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与霉素连续药方案相比,间歇药方式在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患者耐药性。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阿奇霉素 连续给药 间歇给药 疗效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霉素片中霉素的含量。方法:色谱柱: Agilent TC-C18柱( 4.6×150 mm, 5μm),流动相为乙腈 -0.02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以氢氧化钠调至 PH6.8)( 35: 65),检测波长: 210nm,流速: 1mL·min-1,柱温: 35℃,进样量: 10μL。结果:霉素在 95μg·mL-1~96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 0.9999( n=5),平均回收率为 99.80%, RSD为 0.46%(n=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霉素片的质量控制。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 阿奇霉素 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霉素的不同途径对儿科抗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21年1月-2021年12月间收治的抗感染患儿128例,按照治疗方式分组,霉素口服治疗为对照组,另一组静脉注射为观察组,每组64例,对比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并评价安全性。结果: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均相对较高(P>0.05);但观察组患儿的见效时间比对照组快,不良反应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霉素口服或静脉注射都会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静脉注射见效更快,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安全性高。

  • 标签: 阿奇霉素 儿科感染 给药方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此次研究对象是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儿科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霉素进行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霉素静脉滴注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统计,其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过敏性皮疹等,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霉素应用到儿科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其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过敏性休克、胃肠道反应、过敏性皮疹等,在对儿科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给予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相对的处理措施,从而有效避免患儿的不良反应加重。

  • 标签: 不良反应 儿科临床应用 阿奇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儿科临床应用中运用霉素治疗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98例儿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霉素不同药方式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99例。A组给予其口服治疗,B组给予其静脉滴注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主要消化系统和皮肤系统这两个类型不良反应为主,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全身反应、泌尿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较为少见。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现,A组高于B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严重程度发现,A组中度不良反应占比高于B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现,不良反应类型以消化系统和皮肤系统为主,其口服不良反应较多且较为严重,静脉滴注较少且较轻。

  • 标签: 阿奇霉素 儿科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为支气管肺炎患儿使用霉素进行治疗时,应用不同途径,对所产生的药效进行评析。方法:本研究所选试验人员均为支气管肺炎患儿,在2022.04-2024.02时间段内于本院医治,总例数为76,以单盲分组法实施1:1分组。两组均使用霉素治疗,常规组、研究组分别采用静脉滴注法、序贯治疗法,比较研究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住院时间较常规组更短;研究组不良反应明显较常规组更少;两组差异性显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小儿支气管肺炎者实施霉素序贯疗法,可以促使患儿症状快速消失,可减少其胃肠道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阿奇霉素 给药途径 小儿 支气管肺炎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霉素抗感染应用。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本品不宜与含铝或镁的抗酸同时服用,后者可降低本品的血峰浓度;必须合用时,本品应在服用上述药物前1h或后2h给予。治疗盆腔炎时若怀疑合并厌氧菌感染,应合用抗厌氧菌药物。

  • 标签: 阿奇霉素 抗感染 应用
  • 简介:霉素是一种新型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该药具有抗菌谱较广,对某些细菌表现为快速杀菌作用,口服后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分布广泛、细胞内游离浓度高(在人体扁桃体、肺、前列腺等组织中浓度可达同期血浓度的10-100倍),半衰期长(为35-48小时),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等优点。主要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咽炎、扁桃体炎、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附属器感染、尿道炎和宫颈炎、生殖器溃疡性疾病等。因此,在给孩子服用霉素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 标签: 阿奇霉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细菌性鼻窦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生殖器溃疡性疾病 社区获得性肺炎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王灵芝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12-04
  • 出处:《中国药理学报》2024年20期
  • 机构: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西桂林  541004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布地奈德吸入霉素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7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9)、对照组(n=39),对照组布地奈德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霉素治疗,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症状(呼吸困难、咳嗽、肺部啰音)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44%(38/39)较对照组74.36%(29/39)高(P<0.05),观察组呼吸困难、咳嗽、肺部啰音等症状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布地奈德吸入霉素联合治疗,可加快症状缓解,提高疗效。

  • 标签: 阿奇霉素 支气管哮喘 布地奈德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关于霉素不同的途径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不同途径的霉素应用我院儿童的临床治疗中,研究选择时间在2019年6月-2021年6月,研究人数为100例需要接受霉素治疗的患儿,并同时将100例患儿分成不同途径的两个组,一组使用口服霉素的方式进行治疗,二组使用静脉滴注霉素的方式进行治疗,分组后分别观察两组患儿在不同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经过不同治疗方式的后,发现一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之间数据对比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关于霉素的不同途径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实施,本研究的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说明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时,要提前做好相关的应对措施,根据患儿的自身机体情况,为患儿选择适当的药方式,以减少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标签: 阿奇霉素 不同给药途径 儿科临床治疗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研究针对儿科临床不同药方式给予霉素治疗与患儿不良反应之间的联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儿科接治患儿共114例,所有患儿在医生诊断后均建议使用霉素用于临床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观测对比不同的霉素药方式对患儿在临床上不良反应的关联。结果:数据表明,注射霉素患儿相比于口服霉素患儿对临床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显著影响,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应用中,霉素途径对不良反应影响明显,应用时应实现实时监测,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不仅要确保儿科临床用药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更要保证安全性。

  • 标签: 阿奇霉素 儿科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