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治疗长期输血所致铁过载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内收治长期输血所致铁过载患者,共计50例,2019年6月-2021年12月,所有患者均接受去铁胺治疗,对治疗后1、3个月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血清Fer、骨密度、血象变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3个月有效率,高于治疗后1个月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Fer、骨密度,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血象指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长期输血所致铁过载患者,接受去铁胺治疗,治疗后3个月效果更为明显,可改善患者血清Fer、骨密度、以及血象指标变化,临床价值明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治疗长期输血所致铁过载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内收治长期输血所致铁过载患者,共计50例,2019年6月-2021年12月,所有患者均接受去铁胺治疗,对治疗后1、3个月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血清Fer、骨密度、血象变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3个月有效率,高于治疗后1个月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Fer、骨密度,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血象指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长期输血所致铁过载患者,接受去铁胺治疗,治疗后3个月效果更为明显,可改善患者血清Fer、骨密度、以及血象指标变化,临床价值明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依赖性铁过载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依赖性铁过载均给予去铁胺治疗,每2周为1个疗程,治疗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患者的铁蛋白水平为1222.14±342.14ng/m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032.19±982.44ng/ml(t=8.294,P<0.05)。50例患者治疗后完全反应34例,微小反应10例,稳定铁过载4例,无反应2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6例,发生率为12.0%,其中腹泻3例、腹痛4例、呕吐4例、头痛1例,都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去铁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依赖性铁过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促进铁蛋白水平下降,安全性也比较好,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输血患者的血清铁蛋白(serumferritin,SF)水平,评估铁负荷风险,为临床医生对铁超负荷患者及时进行祛铁治疗提供指标。方法42例患者按输血量组别做定期检测血清铁蛋白含量,分析输血量与血清铁蛋白的变化关系,评估铁超负荷的风险。结果患者悬浮红细胞输注量越多,血清铁蛋白的含量就越高。累计输注悬浮红细胞在10U以上时,血清铁蛋白接近或超过1000ug/L。在输注悬浮红细胞16~20U时,42例患者SF含量最低的也接近1000Ug/L,平均值显著大于1000Ug/L。输注悬浮红细胞16~20U时42例患者SF的95%可信区间为2557.8±1251.7,99%的可信区间为2557.8±1685.8,达到了去铁治疗的标准。结论长期反复输血患者当输注悬浮红细胞达到一定量时,会造成铁超负荷。建立血清铁蛋白动态监测机制,评估铁超负荷风险,可以对患者及时进行有效的去铁治疗。
简介:摘要铁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参与各种重要的生理活动。由于铁的潜在毒性,人体具有严格的铁代谢调节机制来维持体内铁稳态。铁代谢失调及过量铁积累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由于铁的促氧化性质及其对DNA的破坏作用,过量的铁会促进白血病的发展,而且白血病细胞比正常细胞需要获得更多的铁来维持快速生长和增殖,即"铁成瘾"。铁螯合剂可清除白血病细胞内的铁,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然而"铁成瘾"使得白血病细胞更易受铁过载影响,对一种铁离子介导的细胞死亡形式——铁死亡更加敏感。根据白血病细胞和正常细胞对铁的不同需求,通过铁过载来选择性杀死白血病细胞的方法有望成为白血病治疗的新策略,文章就靶向铁稳态治疗白血病的策略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去铁酮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铁过载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52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铁过载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采取的去铁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去铁胺组(采用去铁胺治疗,n=17)、去铁酮组(采用去铁酮治疗,n=20)和联合治疗组(采用去铁胺联合去铁酮治疗,n=15)。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的心、肝MRI T2*值变化,以及治疗前和治疗3、6、9、12个月后的血清铁蛋白(SF)值变化。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LSD)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治疗12个月后,去铁胺组、去铁酮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心MRI T2*值分别为(22.71±2.57)、(26.50±3.32)和(34.93±8.26)ms,分别较治疗前的(13.76±3.85)、(13.60±3.73)、(14.30±2.95)ms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97、-11.352、-9.449,P<0.001、0.001、0.001);3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心MRI T2*值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885,P<0.001)。其中,联合治疗组患者心MRI T2*值,分别高于去铁胺组及去铁酮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比去铁胺组:LSD-t=5.806,P<0.001;联合治疗组比去铁酮组:LSD-t=5.213,P<0.001)。②治疗12个月后,去铁胺组、去铁酮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肝MRI T2*值分别为(8.30±1.07)、(8.27±1.25)和(9.04±1.01)ms,均较治疗前的(4.27±1.06)、(4.24±1.01)、(4.23±0.99)ms显著升高(t=-12.378、-13.384、-12.619,P<0.001、0.001、0.001)。治疗12个月后,3组患者肝MRI T2*值比较,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23,P=0.099)。其中,联合治疗组患者肝MRI T2*值分别大于去铁胺组及去铁酮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比去铁胺组:LSD-t=-2.339,P=0.026;联合治疗组与去铁酮组比较LSD-t=-2.057,P=0.048)。③治疗12个月后,去铁胺组、去铁酮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的SF值分别为(3 051.88±233.44)、(2 891.70±101.54)、(2 800.60±202.99)μg/L较治疗前的(3 442.88±137.91)、(3 443.30±150.79)、(3 460.27±227.52)μg/L显著降低(t=22.33、6.142、22.744,P<0.001、0.001、0.001)。治疗后12个月,3组患者SF值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25,P=0.001)。其中,联合治疗组SF值分别显著低于去铁胺组及去铁酮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比去铁胺组:LSD-t=2.855,P=0.008;联合治疗组比去铁酮组:LSD-t=2.359,P=0.024)。结论去铁胺、去铁酮及二者联合治疗均可以有效缓解重型β-地中海贫血铁过载患儿的机体铁负荷。其中,去铁胺和去铁酮联合治疗在降低该类患者SF值、心铁过载效果较单药更优。
简介:摘要:长时间处于过载运行状态下的0.4kV低压配电线路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与故障的出现,从而影响到电力供应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正确认知这种现象所产生后果,并针对这些后果,采取措施来将其妥善解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铁剂和静脉铁剂对产后贫血患者输血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61例产后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入选的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29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蔗糖铁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补血情况及输血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铁剂补血效果显著优于口服铁剂,且能有效降低输血率,在产后贫血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铁过载是否能够诱导成骨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50、100、200 μmol/L枸橼酸亚铁(FAC)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系(MC3T3-E1)进行干预,以模拟铁过载状态;同样将加入等量生理盐水,设为对照组。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铁过载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铁过载诱导成骨细胞的坏死率,活性氧荧光探针(DCFH-DA)染色检测铁过载诱导成骨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蛋白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铁过载干预后成骨细胞内坏死性凋亡标志性分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以及混合谱系激酶域样蛋白(MLKL)表达水平的变化。为了明确活性氧在铁过载诱导的成骨细胞坏死性凋亡中的作用,我们应用抗氧化剂N-乙酰胺半胱氨酸(NAC)干预铁过载组的成骨细胞,观察抑制活性氧后,坏死性凋亡相关分子RIPK1、RIPK3及MLKL表达的变化。多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CCK-8结果显示,铁过载干预120 h后能够明显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和空白对照组(1.77±0.04)比较,FAC 50 μmol/L组(1.38±0.04)、FAC 100 μmol/L组(1.01±0.08)和FAC 200 μmol/L组(0.81±0.08)成骨细胞活性均受到抑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2、12.22、17.07,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铁过载干预120 h后导致成骨细胞坏死率明显增加,和空白对照组[(3.42±0.31)%]比较,FAC 50 μmol/L组[(10.25±4.62)%]、FAC 100 μmol/L组[(15.20±6.66)%]和FAC 200 μmol/L组[(41.53±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6、3.061、16.560,P<0.05)。DCFH-DA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铁过载干预120 h后导致成骨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明显增加,和空白对照组(1.00±0.00)比较,FAC 50 μmol/L组[(4.00±1.19)%]、FAC 100 μmol/L组[(8.10±3.63)%]和FAC 200 μmol/L组[(10.63±2.46)%]成骨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逐渐升高,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6、3.391、6.781,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铁过载干预120 h后,和空白对照组(1±0)比较,FAC 50 μmol/L组、FAC 100 μmol/L组以及FAC 200 μmol/L组成骨细胞内坏死性凋亡标志性分子RIPK1表达含量分别为1.26±0.16、1.47±0.32、1.51±0.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3、3.740、5.009,P<0.05);RIPK3表达含量分别为1.29±0.13、1.52±0.22、1.56±0.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0、4.951、6.487,P<0.05)。应用抗氧化剂NAC干预铁过载组的成骨细胞后,FAC 200 μmol/L组、FAC 200 μmol/L+NAC组内成骨细胞活性氧水平分别为8.44±1.13、2.17±0.6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51,P<0.05);RIPK1表达含量分别为2.06±0.23、1.39±0.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01,P<0.05);RIPK3表达含量分别为1.34±0.19、1.05±0.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9,P<0.05)。结论坏死性凋亡参与了铁过载诱导的成骨细胞损伤。其中具体的分子机制主要是铁过载通过诱导成骨细胞内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进而通过激活RIPK1/RIPK3通路,从而导致成骨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
简介:[摘要 ]分析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伴铁过载疾病的概述、发病机制及代表药物的治疗机制等。对患者应用代表药物芦可替尼及地拉罗司治疗前后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血常规、血生化、腹部彩超、骨髓象及骨髓病理等检查评估病情。经过研究发现应用芦可替尼联合地拉罗司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骨髓象均得到改善,铁蛋白恢复正常,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