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合成了八-4-(四氢糠氧基)酞菁铕(Ⅲ)(A)、八-4-(正壬氧基)酞菁铽(Ⅲ)(B)、双酞菁铽(C)和八-4-硝基酞菁铽(D),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加以确认.测定了配合物A的π—A曲线,表明有很好的成膜性,Z型沉积形成的石英LB膜具有很强的荧光响应,随着LB膜厚度增加,荧光强度增加.掺杂邻菲咯啉的混合LB膜荧光强度比纯膜强,但不是邻菲咯啉加入的量越多发光性越强.研究结果表明nA∶nphen=1∶10时有最好的荧光行为.同时研究了A和LB膜对于NH3,NOx(x=1,2)和Cl2的气敏性.当A和LB膜分别在NH3和NOx(x=1,2)为5×10-5时,未观察到响应.而Cl2气中,在2×10-6的情况下,迅速产生了响应.在低体积分数条件下(2×10-6~8×10-5),电导率随着Cl2体积分数的改变而呈直线变化
简介:将前体物5,6-二氰基-2-(4’,5’-二硫-(3’,6’,9’-三氧十一烷基)-1,3-二硫-2-叶立德)-苯并-1,3-二硫(化合物1)直接环四聚化合成了4个冠醚环化的TTF结构单元以共轭的形式直接与酞菁相连的无金属酞菁化合物2,9,16,23-四[4’,5’-二硫-(3’,6’,9’-三氧十一烷基)四硫富瓦烯]酞菁(化合物2),对二者进行了元素分析和IR、UV、MS等表征。解析了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并对二者的电化学行为作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的大环部分和其他单冠醚的化合物类似,也为冠状构型,有利于金属的配位,而质谱上位于2109处的分子离子峰以及红外光谱中3423cm-1和1070cm-1处酞菁中N-H的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则证明了化合物2的存在。化合物1和化合物2对Li+均有较好的络合选择性(氧化还原电对向正方向移动),表明它们有可能成为新的氧化还原传感器。
简介:以四氨基金属酞菁为原料,合成了四种新的Schiff碱C60H36N12O4M(M=Cu,Ni,Zn,Co),并用质谱、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通过荧光光谱对其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四个Schiff碱官能团及中心金属对其光学性质及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简介:研究了磺化2,3-萘酞菁锌(Ⅱ)、钴(Ⅱ)在DMF(N,N-二甲基甲酰胺)、DMSO(二甲基亚砜)、乙醇、水等溶剂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萘酞菁配合物的Q带与相应的酞菁配合物Q带相比,电子吸收光谱红移80~90nm,荧光光谱红移约100nm,荧光强度也显著增加.在金属萘酞菁中引入磺酸基,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Q带发生红移,但是影响不大.对于相同中心金属的配合物,改变溶剂的种类对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的Q带影响较大.在金属萘酞菁环上引入一个磺酸基时,在相同溶剂中与无取代萘酞菁相比发生荧光光谱Q带红移,荧光强度增大.但在萘酞菁环上继续引入磺酸基时,荧光强度反而减少.磺化萘酞菁钴比磺化萘酞菁锌有较大的荧光强度.不同浓度下的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说明金属萘酞菁有集聚倾向、能形成基激缔合物.
简介:2017年初,我整理朋友来信,找出王士菁先生给我的六封信,十分感动。就给他去电话,又无人接。王士菁先生年龄大,听力差,早就不通电话了,我只好不了了之。等我收到《鲁迅研究月刊》2017年第一期,在顾问名单中竟没有了王士菁,很让我大吃一惊!立刻给王得后同志去电话询问,才知王士菁先生已经98岁高龄,没有什么病情,只是在睡眠中没有醒来,就去世了!他接到鲁迅博物馆的通知,去八宝山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我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好?!只能把他赠送给我的《王士菁文集》等十多本书籍,在书柜中重新看了看,又在书籍前面放上一块红布,以致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