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肺癌发病率、病死率高,在其早期采用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目前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是肺癌微创治疗的主流术式,但手术过程中,肿瘤组织难以分辨、引流淋巴结难以定位、肺段界线难以识别等挑战使得术者难以完全切除肿瘤。近年来红外荧光成像技术与电视辅助胸腔镜相结合,在术中定位肺部结节、标记前哨淋巴结、识别肺段界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t,NIRF)下甲状旁腺自体荧光强度(fluorescence intensity,FI)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评估NIRF技术在术中辨认甲状旁腺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或甲状旁腺手术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35例,年龄18~74岁。测量术中甲状旁腺、甲状腺及背景在NIRF下的FI,并统计NIRF和白光检出甲状旁腺的枚数,用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标准化甲状旁腺FI与临床变量的关系,用χ2检验分析NIRF和白光对甲状旁腺检出率的差异。结果51例患者中,标准化甲状旁腺FI大于标准化甲状腺FI(1.72±0.68比1.25±0.40,t=6.555,P<0.001)。标准化甲状旁腺FI与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体质量指数、术前血Ca2+、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无关(P值均>0.05)。标准化甲状旁腺FI与疾病类型有关(F=2.636,P<0.05),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标准化甲状旁腺FI(0.70±0.28)低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1.86±0.70)、PTC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1.69±0.49)和NG(1.64±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23、-1.129、-2.019,P值均<0.05),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FI(1.34±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8,P>0.05)。PHPT、PTC、NG和PTC合并NG的标准化甲状旁腺FI,两两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外3例SHPT,NIRF对甲状旁腺的检出率高于白光下的检出率[98.32%(117/119)比84.87%(101/119),χ2=13.974,P<0.001]。在SHPT中,NIRF对甲状旁腺的检出率为25.00%(3/12)。结论红外荧光下甲状旁腺FI不受其他临床变量的影响,除SHPT外,NIRF技术可提高术中甲状旁腺的识别能力。

  • 标签: 甲状旁腺 荧光强度 影响因素 检出率
  • 作者: 毛琦 姚丹华 李幼生 黎介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0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 210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20001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 210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200011
  •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尚无可以准确判断放射性肠损伤肠管活性的客观标准,如何选择最佳的切除部位是放射性肠损伤手术的最大难题。本研究首次尝试应用红外荧光成像技术(NIRFI)术中定位放射性肠损伤病变肠管部位及切除范围,并评估其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10例因放射性肠损伤引起肠梗阻住院行手术治疗、小肠切除范围>100 cm且术中应用SPY成像系统(加拿大Novadaq科技公司)进行实时成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在腹腔镜下分离致密粘连,充分游离梗阻部位肠管后取相应切口进腹。手术医生根据病变肠管浆膜层颜色、肠壁厚度、肠系膜肿胀程度等确定切除范围后标记。随后,静脉推注2 ml吲哚菁绿(ICG)行术中NIRFI,观察并记录病变肠管动静脉期成像结果,最终切除范围主要评估标准以肠系膜动脉显影期的系膜血管纹路改变为准。放射性肠损伤病变肠管处,肠系膜动脉显影期系膜血管纹路紊乱,正常肠系膜血管的"梳样"分布完全消失,仅可见肠壁内云雾状表现。病变肠管组织显影期及肠系膜静脉显影期成像结果与正常肠管无显著差别。记录患者在NIRFI辅助定位下的手术及术后情况(包括手术切除范围、吻合部位、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收集患者随访5年的腹部增强CT及消化道造影检查资料,评估是否存在吻合口狭窄或病变肠管切除不足等情况。结果在NIRFI肠系膜动脉显影期成像结果的提示下,本组患者切除小肠中位长度为185(120~260)cm;6例患者在NIRFI成像后决定仅切除局部病变回肠,行空肠-回肠吻合,从而保留回盲瓣。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患者出现短肠综合征等慢性肠功能衰竭表现。中位住院时间为32(22~51)d,中位住院费用为14.2(9.0~17.5)万元,住院时间及费用主要用于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出院后均正常经口进食和(或)口服肠内营养液。随访5年,全组未出现复发情况,腹部增强CT及消化道造影检查均未见肠壁增厚、管腔狭窄等情况。结论NIRFI肠系膜动脉期成像可辅助手术医生确定放射性肠损伤病变肠管切除部位及范围。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 近红外荧光成像 吲哚菁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光学信号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ancer cell,OSCC)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首先,将OSCC细胞系(SCC9和HSC3)及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与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体外共培养6 h,验证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区分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的能力。其次,将16只BALB/c雄性小鼠(5~6周龄,20~25g)分为两组,每组8只,将SCC9和HSC3细胞以1×106 个/ml浓度分别接种于小鼠背部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经尾静脉注射5 mg/kg ICG,配对t检验分析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在OSCC与正常组织的差异。最后,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的10例OSCC患者,其中舌癌6例,颊癌4例,男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8.6岁(46~71岁),均在术前6~8 h经肘静脉注射ICG,剂量为0.75 mg/kg。术中测量OSCC患者的肿瘤、瘤周(肿瘤边界外2.0 cm)及正常舌或颊黏膜的红外光学信号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三个样本组的红外荧光强度,Tukey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分析三者之间的信号背景比(signal background ratio,SBR)。结果体外共培养实验显示,OSCC细胞株HSC3和SCC9的红外荧光强度显著强于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P<0.01)。体内结果显示,OSCC的红外光学信号强度高于正常组织,SBR为8.67±0.35。临床研究显示,肿瘤组织的荧光强度[(408.23±101.51)AU]显著高于瘤周和正常组织[分别为(253.12±64.89)和(261.50±80.47)AU](P<0.05);肿瘤与瘤周组织、肿瘤与正常组织的红外信号强度的SBR为1.61±0.53和1.56±0.48,而瘤周与正常组织的SBR为0.96±0.17。结论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可区分OSCC和正常细胞。在OSCC根治术中,光学信号定量结合ICG红外荧光分子成像技术辅助精确手术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谱学,近红外线 光学信号 定量 口腔鳞状细胞癌 荧光分子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体荧光(AutoFluorescenceImaging,AFI)联合窄带成像(NarrowBandImaging,NBI)技术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例患者行常规内镜进行观察,发现异常病灶时进一步行自体荧光内镜检查,应用光诱导自体荧光成像联合窄带成像技术测出可疑病灶,进行内镜下诊断,并于相应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胃粘膜上皮内瘤变11例,早期胃癌15例,Barrett食管上皮内瘤变38例。自体荧光内镜联合NBI技术对胃粘膜上皮内瘤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1.82%和90.24%,对早期胃癌分别为84.21%和84.00%,对Barrett食管上皮内瘤变分别为81.58%和86.27%,均明显高于普通白光内镜。结论自体荧光联合NBI技术可提高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 标签: 诊断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窄带成像 自体荧光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795 nm红外自体荧光成像技术观察吲哚氰绿辅助黄斑手术后的眼底组织荧光表现。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眼科医院黄斑病变14例(1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玻璃体切除术中使用吲哚氰绿(2.5 mg/ml)染色辅助剥除距黄斑中心2个视盘直径范围的内界膜,或将残留黄斑病变边缘部分内界膜组织翻转覆盖于孔上。术后应用795 nm自体荧光成像技术观察眼底组织荧光,以SD-OCT观察黄斑结构,记录患者视力。随访1~2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期末视力均提高。795 nm自体荧光成像观察,14只眼术后可见视盘周、沿视网膜大血管弓处呈高强荧光,内界膜剥膜区呈低荧光;8只眼可见内界膜翻瓣覆盖黄斑孔并于下方视网膜上,呈强度不同的高荧光。黄斑中心区表现3种不同荧光形态:低荧光、颗粒状高荧光及斑片状高荧光。随访期间,视盘周、视网膜大血管弓处荧光强度减弱,逐渐消失;内界膜瓣膜荧光及闭合的黄斑孔部位荧光减弱但持续存在。结论795 nm自体荧光成像可用于观察吲哚氰绿辅助的黄斑手术后眼底不同组织的荧光表现,吲哚氰绿在眼内组织的残留可能是术后荧光来源。

  • 标签: 黄斑变性 视网膜穿孔 玻璃体切除术 吲哚氰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小鼠脑血管网络的红外二区光声成像系统,并探究光声波开启血脑屏障的可行性。方法使用1064 nm波长激光对不同浓度的纳米材料PATQ-T进行光声成像。暴露3~8周龄KM小鼠颅骨,通过尾静脉注射将纳米材料打进小鼠体内,在1064 nm的波长下对进行注射前后的脑血管网络进行成像,然后用532 nm的激光产生光声波,观察血脑屏障在光声波作用下的开启情况。结果红外光声成像系统拥有较好横向分辨率,约为80 μm。通过光声成像可以看到PATQ-T的光声信号强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1064 nm的波长下,PATQ-T显示了较好的光声增强效果。经光声波激发后,在血管网络周围出现了明显的光声信号增强。结论通过光声成像技术可以对小鼠脑血管网络进行成像。光声波具有开启血脑屏障的作用。

  • 标签: 光声成像 脑血管 近红外二区
  • 简介:摘要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是一种新兴的脑功能检测手段,因其对人体组织的良好穿透性,已被广泛应用于脑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和临床检测中。本文从红外脑功能成像的原理,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来阐述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在精神科领域的应用。

  • 标签: 近红外光谱 脑功能成像 氧合血红蛋白 脱氧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近年来,红外二区荧光显影技术已在临床应用获得进展。与红外一区荧光显影技术比较,其在显现肝脏肿瘤和胆道系统中具有更高成像质量、肿瘤敏感性和深层显像能力。红外二区荧光显影技术作为一种能够提供高信背比和更深组织穿透等特性的术中实时影像技术,能够在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拓展潜力。随着新型染料的开发,这项技术能够在肝癌靶向成像、胆管灌注评估和远端胆总管显像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笔者就近红外二区荧光显影技术应用于肝胆外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肿瘤 近红外二区 胆道造影 荧光显像 吲哚菁绿
  • 简介:摘要:本工作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种全新的光致红外发光材料La2MgGeO6:Yb。用爱丁堡-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FLS1000)对样品的发光性质进行了测试,发现该材料在287激发下发射出900~1100的红外光,其中心波长位于1014,其发光性能随Yb的掺量先升高后降低,发光性能也随温度先升高后降低。

  • 标签: 近红外荧光 La2MgGeO6 Yb
  • 简介:功能性红外光谱技术(fNIRS)是十多年兴起的一种用于研究脑功能成像的新手段。与其他研究手段相比,它具有便于移动、造价低、对运动伪迹不敏感等优势。本文首先简要介绍fNIRS技术的原理、算法类型、应用与特点,然后总结了fNIRS在语音加工领域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音长、音位序列、音节结构、重音、语调等内容,最后基于已有成果与研究现状,对fNIRS在中文语音加工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展望。

  • 标签: 语音加工 脑机制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目前我国排名首位的死亡原因,如何提高诊断和治疗效率意义重大。功能性红外光谱(fNIRS)技术作为神经科的一种非侵入性工具,具有价格低廉、简单便捷、设备小等优点,具有较广泛的用途。本研究将fNIRS与传统神经检测技术比较,为fNIRS作为脑卒中的监测、治疗以及研究工具提供了初步证据,后期研究可以更加关注fNIRS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及其在预防脑卒中的作用。

  • 标签: 卒中 谱学,近红外线 功能性神经成像 应用 诊断 治疗结果 综述
  • 简介:摘要姿势控制是一项复杂的运动任务,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尤为重要。一般认为,姿势控制主要由皮质下神经网络和脊髓网络参与调节。近年来研究发现,大脑皮质在姿势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额叶和顶叶。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主要是通过检测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来反映神经活动,具有方便简单、实时检测等优势,是研究脑功能连接的重要工具,且其成像深度主要在皮质表面。衰老、脑卒中和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均可导致的姿势控制自动化调节水平降低,其机制和表现上有所不同。本文综述了fNIRS在姿势控制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姿势控制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指导思路。

  • 标签: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 姿势控制 预期性姿势调节 脑机接口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当前,胰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仍依赖于根治性切除,而术中切缘阳性以及术前未能被发现的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记物等对于术前评估、肿瘤对新辅助或术后辅助治疗反应的评估能力有限。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是目前唯一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FDA)和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用于临床的红外光敏剂,且已用于多种手术中实现定位、示踪等目的。本文就术中红外光学成像在胰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目前PD脑功能研究采用的非侵入技术,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等,难以实现运动状态或磁电治疗下的脑功能评定。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神经成像技术,功能性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成像技术可实时监测PD患者真实运动相关的皮层反应,为直接监测大脑活动提供了一种安全无创、高生态效度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NIRS技术在PD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PD神经功能影像学研究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PD步态和平衡障碍与大脑皮质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前额叶皮质,涉及皮层认知资源对基底节功能障碍的代偿策略。药物、脑深部电刺激术以及其他干预措施可应用fNIRS技术评价神经康复效果、揭示干预作用的神经基础。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所提供的证据支持fNIRS可在临床实践中转化。未来研究应发展多模态成像技术、对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开展深入研究,以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 标签: 帕金森病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神经功能影像 血流动力学反应
  • 简介: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建筑材料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建筑材料检测方法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和准确性不足等问题。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无损检测手段,具有快速、准确、非接触等优点,为建筑材料缺陷检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旨在开发一种基于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建筑材料缺陷自动检测系统,通过实验验证其检测效果,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 标签: 近红外高光谱成像 建筑材料 缺陷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