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道光《徽州府》征引了大量文献,其中有不少志书。这些志书中有一些原书已经亡佚,有的虽有辑本却已不完整。道光《徽州府》注明了资料出处,因而成为辑佚这些的资料来源。道光《徽州府》总共辑出16部志书的40条佚文,其中包括6部总的24条佚文,5部府的8条佚文,以及5部不知归属之的8条佚文。

  • 标签: 道光《徽州府志》 辑佚旧志 资料考证
  • 简介:《续夷坚》,金元好问(1190—1257)撰,是一部承续宋人洪迈《夷坚》编辑而成的怪小说集。从明清书目的著录情况看,《续夷坚》的流传并不广泛,似乎至清嘉庆十三年为止,一直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事实上,现存于世的《续夷坚》已非完帙,从卷数上看,仅残留原本的一半内容。

  • 标签: 《续夷坚志》 辑佚 《夷坚志》 元好问 小说集 流传
  • 简介:对于以往的北京地方史研究,学者一般从传统正史中的地理与地方史志中寻找研究资料,其中以明清资料居多。关于元代北京地区的专门性史志相对较少,《析津》一书即是元末江西学者熊梦祥所著,是关于北京及北京地区历史的一部志书。由于原书早已不存,北京图书馆所辑的《析津辑佚》就成为一部重要的研究参考文献。正是因为此书是从其他古籍中辑录而成,所以此书就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错误。本文拟对《析津辑佚》中的“朝堂公宇”、“台谏叙”、“工局仓廪”、“人物”部分进行对照考订,将书中存在的讹误进行订正,并试图找出致错的原因。并对其中一些记载不一的部分加以分析与订正,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也试着订正。力求将书中信息的准确性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 标签: 辑佚 北京地区 地方史志 参考文献 地方史研究 北京图书馆
  • 简介:《文献》2006年第4期刊载孙立慧同志的《〈析津辑佚〉中的有关问题》一文,此文利用元代其他文献资料考订《析津辑佚》“名宦”卷与其他史书不一致的地方,其工作对于该书再版时修订和读者利用此书具有一定价值。笔者在孙立慧同志文章的基础上,拟就该书“名宦”、“人物”卷的相关记载再做些考订,错讹在所难免,敬请学者批评指正。

  • 标签: 辑佚 文献资料 读者利用 同志 考订 期刊
  • 简介:方志文献内容广泛,资料丰富,是重要的地情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系统地整理、研究方志文献,继承和发扬历史精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湖北方志源远流长,种类齐全,现存方志数量也较为可观。清代以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外图书机构和学者在湖北方志的目录编印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 标签: 湖北 旧志 目录 编印
  • 简介:我国古代只有句读,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标点符号。现行的标点符号,是在我国原有的句读的基础上,参考各国所使用的标点符号,逐渐发展确定下来的。在我国古代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影响、曾经长时期被尊为经书的《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都没有标点符号,古人便把经书中这种不加句读符号的现象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把那些研究经书句读的人斥为不屑一顾的“章句小儒”,而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则着意摹仿、刻意追求这种“文不加点”的做法。

  • 标签: 标点符号 社会生活 政治文化 《春秋》 《周易》 《仪礼》
  • 简介:山西的方志是山西省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研究山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必不可少的珍贵资料。回顾本届修工作,无论新方志有多少创新和发展,都不是凭空从天而降的,而是方志的继承和发展。而如同方志编纂理论始终处在不断发展中一样,新方志理论仍然是在继承传统优秀方志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真搞好旧整理工作,不仅可以为摸清地情,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而且可以为编纂新方志创造良好条件。山西在历史上,就有翻刻的传统,但大规模的整理却是在本届修工作开展之后兴起的,所取得的成果超过了明、清和民国的总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 标签: 旧志 方志编纂理论 修志工作 方志理论 军事 历史文化遗产
  • 简介:本文主要考察新、《九域》成书时间及古迹部分来源。通过梳理北宋修订《九域》的情况,认为《元丰九域》之后并无新的官修《九域》成书。《新定九域》是后人将古迹掺入《元丰九域》所成,时间为12世纪中期,古迹来源于黄裳提议、强渊明续修未成的部分资料。新、《九域》由清人开始区分并成为学界共识。另馆臣撰写提要底本与四库底本并不一致,四库本《元丰九域》实为《新定九域》。

  • 标签: 元丰九域志 新定九域志 古迹
  • 简介:收集整理出版,是地方志部门的一项工作,整理出版方式.有影印再版的,有加译现代汉语成文白对照的,也有标点加注的。当然,影印本有可能时也必须加以校勘。不管用哪种方式,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学术大师缪钺先生曾说:“有些人认为古籍整理很简单,其实不然。不通小学(文字音韵训诂).连句都断不好,不知史事和典章制度,

  • 标签: 旧志 缪钺 地方志 大师 史事 典章制度
  • 简介:1985年颁布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各地各类志书定稿时,各级编纂委员会必须严格审查,严格验收手续。”该《规定》第二十三条又规定:“新方志的出版工作,由各地编纂委员会同党委宣传部统一安排。出版时必须严格审批手续。”各省、市、自治区一般也都制订了相应的审稿、验收制度。但所有这些规定和制度都是针对新编志书而言的。对于方志整理的成果,从来没有作过类似的要求。和新方志比较起来,整理的难度显然要大大超过前者。但奇怪的是,各地对整理的质量问题普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 标签: 旧志整理 地方志工作 编纂委员会 审验 稿本 出版工作
  • 简介:辑佚以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续编》、鲁迅《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三卷之《魏予》、《任子》和朱谦之《新辑本桓谭新论》为参照文本,辑佚包括三类内容:上述五人辑本未见且今人未辑者、辑佚误入者、辑文相异较大者。

  • 标签: 汉魏子书 辑佚
  • 简介:《文渊阁书目》为现存最早的明代内阁书目,其中""、"新"收录了各地大量方志,但记载甚为简略,于撰者、卷数、修撰时间一无所及。针对畿辅地区之方志,初步考证其修撰时间:""基本修撰于洪武初期,"新"大概修撰于洪武后期。

  • 标签: 明代 畿辅 方志 修撰 时间
  • 简介: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编修的志书。通常我们把分为古和民国,古指清朝以前的志书。隆德县真正开始以政府行为来修,应该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毕如松、李若素修的《隆德县志》。但散佚无存,今皆不传,保存下来的只有清康熙二年(1663年)常星景纂辑的《隆德县志》,道光六年(1826年)黄臻纂辑的《隆德县续》,民国24年(1935年)桑丹桂修、陈国栋纂的《重修隆德县志》。

  • 标签: 旧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整理 校注 隆德县 政府行为
  • 简介:广西地方志著述从比较正式的图经算起,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就正规体例的方志而言,则始于宋代.1949年以前历代编纂的方志总量,可考者大约有汇集的321种佚,加上现存的250种方志(含山水、寺庙),合计571种.在现存的广西250部中,明代约12种,清代约145种,民国约93种.主要存藏于广西图书馆、广西桂林图书馆和广西通志馆.

  • 标签: 广西图书馆 旧志整理 基本情况 地方志 广西通志馆 桂林图书馆
  • 简介:随着新一轮修的展开,有关续方面的研讨方兴未艾,续的形式问题即是其中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仅就我省而言,就出现了修断代、重修、分层次编纂地方志丛书和编撰地方人文丛书等主张。为了使这一研讨更加深入,促进大家活跃思想,拓展视野,充分做好续前的理论准备工作,江苏省办及本刊编辑部于3月27—28日在苏州召开了关于续形式问题专题研讨组稿会。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摘要刊出(其中主张重修的陈华同志的观点可参见本刊2002年增刊《第二轮修的几种编纂方式》),藉此引发更多修工作者和社会人士参与讨论,或可为各级办因地制宜制定续方案提供参考。

  • 标签: 苏州市 地方志 方志修纂 方志续修 方志补修 方志重修
  • 简介:十堰地区不晚于隋唐时期即纂有方志,数量较为丰富,但散佚严重。通过爬梳现存各类方志、丛书、文集等资料,摸清十堰地区散佚编纂年代、纂修者及其散佚年代等信息,结合十堰地区现存和散佚,能较好呈现十堰地区方志编纂谱系,进一步推动十堰地区历史文化研究,也有助于认识中国方志发展史。

  • 标签: 十堰 散佚 旧志 明清
  • 简介:北宋初期,孙何、孙仅、孙侑三兄弟分别于淳化三年(992年)、咸平元年(998年)、成平三年(1000年)进士及第,荆门地方志称为“荆门三凤”。他们是北宋较有影响的士大夫文人。令人遗憾的是三人的著作集大都亡佚。通过多方搜集,从有关文献中辑得孙何、孙仅、孙侑现存著述及相关总集未收的作品共33篇:其中诗歌11篇,散文22篇,另有残诗十一句。

  • 标签: 孙何 孙仅 孙侑 辑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