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悼亡诗和西方挽歌诗封死亡的态度和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审美取向。本文考察了中国悼亡诗和西方挽歌诗各自不同的基本特徵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从内容风格上看,中国悼亡诗多描写真实的亡妻感受,着力描绘亡人生前的情景与场景,抒发封于生死离别的伤感,忠实地传达出哀悼之情,格调大多悲戚。西方挽歌诗多回忆往日的欢爱,或歌颂伴随死神时坦然超脱的人生态度;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悼亡诗多以记梦的形式描写作者与亡妻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西方挽歌诗也有描写梦中的欢乐与爱恋,但西方人相信亡人会在天堂永生,往日的快乐也就可以凭借相通的心灵得以延续。因此,西方挽歌诗多沉浸在一种恬静超凡的宗教氛围之中;从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中国诗人通过表现内心思想与客观世界的剧烈冲突来宣泄难以压抑的悲伤情绪,而西方诗人则充分发挥自己的宗教观和自然观,在诗歌中表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简介:台湾于50年代兴起的现代诗歌,波澜壮阔,影响深远。但迄今研究者虽多,对其性质,掌握却仍不准确。本文重新解读文献、勘究史事,提供全新的解释。第一节,要说明它并非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实施戒严统治之产物,乃延续30年代在中国与日本之现代主义风潮而生。第二节,接着辨明它不是为逃避现实与历史,故转而去学习西方;正是因为要正视文学传统及现代社会,所以才要发展现代主义。第三节,再申明译介移植到台湾的现代主义,亦自有其挪用的策略目的,因此它不是虚幻的呓语,是具现实意义的运动。第四节,认为台湾现代诗运动之主要目标,在于反对五四以来以文学为改进社会之工具的观点,进行文学再革命,故重视技巧甚于本质,不只要谈写什么,更要强调怎么去写。第五节,阐明当时现代诗之有取于现代主义者,主要不在哲学思想、意识内容,而在美学方面。第六节,分析现代诗家如何因重视美学问题,而逐渐走离现代主义,重新接合中国古典诗歌之审美意识、表达方法,以及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世界观,由汉字、文言文、唐诗、老庄、禅等处去探寻现代诗的新方向。以致原先昌言"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的现代诗,最终成为"寻找传统中国性"的运动。
简介:〔摘要〕《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乐府诗,记叙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过程与经过,简练的语言、详细生动的描述,使得这首诗歌过程详细、描绘生动、寓意深刻、感悟深切,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思想深度,体现了当时那个动荡年代生动逼真的生活情境。这是一首战争的史诗,一幅壮丽的画卷,一曲动人心魄的演唱。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木兰这个不可多得的女性形象,不仅仅在道德层面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更要使学生深入理解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女性的刚柔并济的个性特征所起的作用,以及深深渗透在木兰身上的反战意识,对其作人文美学方面的观照,让学生感动之余思考人性,思考战争,崇尚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