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对照世界各民族不同脉络的美术史,特别是比较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西方美术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西藏绘画不是写实的绘画体系。它是以视觉效果的平面化;造型手段的装饰性;绘画语言的程式化和符号化;及用线造型为其主要特色的东方式绘画体系。无论风格怎样变化发展,也从来没有走出东方绘画体系的大范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藏传佛教的形成,西藏绘画吸收了许多周边文化的养分,先后经历了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于阗及汉族的各类影响,这些周边文化也都是在大的东方文化圈之内,藏族周边地区的绘画与藏族绘画在造形的语言方式上同属视觉效果的平面化装饰性及绘画语言程式化符号化,及用线造型的,造型方式是一致的,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是平面化的边线造形的特点。天然的亲和为相互的学习借鉴提供了可能性。那么,写实的问题真的不存在吗?本文列举一些不同阶段的绘画作品实例,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写实的愿望与追求始终伴随在藏传佛教绘画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写实的介入更好地完成了西藏特色的绘画语言建构。
简介:摘要:“西藏”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具有特殊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自公元6世纪末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吐蕃文明之始,直到近代,虽然它与内地保持着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使绝大多数内地人民无缘涉足雪域高原,仅能借助有限的文字资料去想象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各族人民。20世纪,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环境特别是交通工具的改善,使更多的内地人能进入甘、青、川、滇藏区,接近西藏,涉足西藏成为可能。除了政治家、探险家、民族学家、地理学家等关注西藏外,艺术家也对西藏情有独钟,他们虽不能如政治家般用宏观的战略眼光去关注西藏问题,却有着如探险家般的热诚,执著前行,探寻西藏,用心去描绘雪域高原上的神奇风光,表现这片土地上的民俗风情,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蕴。